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贵州荔波茂兰腹地的瑶麓乡青瑶族,保留和传承着一种古老、纯朴、文明而奇趣的婚姻习俗———凿壁谈婚。它是一种自由恋爱方式,不需媒妁之言,不受父母之命,不重门户身世,不敛对方财、妆,只重男女真情。青年男女以寮房作为恋爱场所、以对唱作为恋爱手段,经过准备、闹几崽、闹尤崽到老久独的过程,最终确定婚姻。"凿壁求婚"受当今文化的冲击,正逐步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2.
在仫佬族传统的婚姻模式中存在入赘婚和嫁娶婚,"两头走"是21世纪初仫佬族比较盛行的一种婚姻模式。过礼和上香两种仪式共同促成了仫佬族"两头走",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两头走"是仫佬族传统文化应对现代文明自我调适的结果,对整合家庭资源、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壮大人口与增进族际交流、维护社会稳定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应在与仫佬族文化具有相似性的地方鼓励"两头走"的婚姻模式,作为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过渡。  相似文献   

3.
冯瑜 《回族研究》2003,(4):39-44
"帕西"是傣语对回族的称呼.在云南和中国民族学界,"帕西傣"这一概念,专指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海乡曼短村公所的曼峦回、曼赛回两个寨子的特殊穆斯林族群.本文以两份新发现的家谱为线索讨论"帕西傣"这一特殊穆斯林族群的形成问题,认为"帕西傣"通过不同的婚姻形式来稳定、发展自己,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民族风俗和民族心理,是云南回族穆斯林从清代以来,在适应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社会过程中,通过族际婚姻而形成的回族派生族群.  相似文献   

4.
卓仓藏人的骨系等级婚制及其渊源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扎洛 《民族研究》2002,(4):65-72
生活在青海东北部的卓仓藏人 ,根据每个家族有无狐臭体味遗传及其程度 ,把整个社会划分成三个骨系阶层 ,每个阶层就是一个内婚群体。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 ,跨阶层婚姻在卓仓藏人中也是允许的。其中 ,以较高阶层的女性嫁给较低阶层的男性为表现形式的下嫁婚 ,因其社会意义明显而更为常见。这种跨阶层婚姻使社会保持了一定的流动性。本文还对卓仓藏人骨系等级婚制的渊源做了初步探讨 ,认为这一制度源自卓仓藏人的迁出地卫藏地区 ,并进而可追溯到古代印度社会 ,但后来又受到安多藏区地域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位于湖北西部、重庆东部交界处,古有"楚西厄塞,巴东为首"之说,"川鄂咽喉,鄂西门户"之称.它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山水风光秀丽、资源丰富多样.多年来,土家族、苗族等18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和谐共生,共同实践着"生态环境优良、特色产业发达、人民生活富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绿色繁荣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鸡鸣"意象具有十分独特的含义和与现当代文学截然不同的背景时间,在《女曰鸡鸣》《鸡鸣》《风雨》三首诗中最为典型。细究之下,"鸡鸣"意象的特殊性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太阳崇拜,并引申出计时专名、警戒自强和象征爱情婚姻的正面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婚姻是门学问,婚姻管理也是一门学问。无分国家、地域和种族,此乃全人类的一项普遍共识。请看——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婚俗礼制随着朝代变迁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同的地方也会有不同的习俗。江浙一带的"十里红妆"就令现代人感到十分的好奇与向往。据考证,自南宋以来,"十里红妆"的习俗就在宁海县盛行。古语有云,物无不怀仁,婚姻以"六礼"为基础,那么所谓的"十里红妆"中又包含了怎样的"礼"与"仁"呢?  相似文献   

9.
张腾 《回族研究》2012,(1):125-128
以《古兰经》和"圣训"为基本精神的伊斯兰教的婚姻伦理观,是指导穆斯林婚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在伊斯兰教的日常生活和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回族的婚姻伦理观受伊斯兰教的直接影响和中国儒教的间接融合,呈现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价值。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回族的婚姻伦理观也在发生着变迁,逐渐趋于成熟和理性。  相似文献   

10.
"牛犊娶亲"是我国独有的一个故事类型,在我国汉、满、回等民族中广有流传.故事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复杂的家族关系,通过同室操戈、骨肉相残的悲剧性冲突,揭示了一夫多妻婚姻制度造成的种种社会弊端与恶果.故事以隐喻性构思演示了在家庭内部的生存争斗中,"庶生"子女艰险的生存处境及悲惨命运.故事针砭的婚姻形式以及凸现的善恶有报的道德主题,对今人仍具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请神听歌     
"哈"是京语译音——"唱歌"、"请神听歌"之意,"哈节"也就是"歌节"。哈节也称"唱哈节",是京族人的传统歌节。  相似文献   

12.
边民跨境婚姻是中越边境地区社会生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偏向于在结构论视野和框架内展开讨论,而在互动论看来,边民跨境婚姻不仅仅是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产物,也是"边民"基于地方性知识的日常生活实践。因而,在边民跨境婚姻的研究过程中,需要以村落共同体(社区)为载体,以婚姻本身为主线,通过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考察两种话语系统背后的生活逻辑和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13.
郭锡良先生曾说过,"近体诗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但是,对近体诗平仄基本格式的陈述,至今仍存在争议。学界一般赞同王力先生的观点,认为"||——|(a),——||—(A),———||(b),|||——(B)"四种平仄格式为基本句式,但是笔者在分析了唐代诗人的具体诗作后发现,"———||"和"|||——"两种句式经常以"|——||"和"—||——"的形式出现,甚至这种格式出现的频率更多,因此,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用初唐几位代表性诗人的近体诗作的平仄情况,对近体诗平仄的基本格式进行再探讨。  相似文献   

14.
正"这里是画、是歌、是诗,也是谜。以武陵山为脉,沅、澧二水逶迤萦绕着这片大中国神奇的地带——大湘西。"从"中国的马丘比丘"到中国南长城,从"夜郎古国"到"东方庞贝城",从苗疆高腔到侗寨大歌,一路风情一路浪漫。芙蓉镇、边城、里耶、蒲市,四大古镇今犹在;素有"西楚咽喉、滇黔门户"之称的怀化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城古镇古村群落";老司城、凤凰入选世界文化申遗预备名录。历史的沉淀与文明的遗泽,孕育了别具一格的大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第一米     
吴迪  李晓林 《中国民族》2012,(6):115-116
在宁夏走访,特别是进入青铜峡市辖区之后,我们时常能看到大大小小的推介"中国第一米"的广告牌。"中国第一"!此般自信从何而来?众所周知,"宁夏枸杞甲天下",枸杞被宁夏人称为"红宝",殊不知宁夏还有"白宝"——宁夏大米。2010年8月,国家农业部授予"宁夏大米"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宁夏大米"成为迄今为止全国惟一的一个以省份冠名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可以为此作注脚的另一件事情,发生在2011年10月。在浙江宁波举办的第11届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乡村的婚姻行为实际上是农民个人及家庭为适应社会变迁做出的理性选择。以家庭与婚姻作为切入点将农民微观的行为方式与宏观的社会变迁过程联系起来,通过分析传统继替的过程,探究村民应对社会变迁作出的婚姻策略。本文"婚姻策略"的概念成为理解当代乡村家庭及其与社会变迁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作为省级"非遗"、湖北建始县家喻户晓的经典民歌——《黄四姐》迄今传唱已有150多年。相传,生活在武陵山区深处的土家族姑娘黄四姐和乡亲们,受困于贫困、闭塞,过去与外界甚少交往,故而从山外来的卖货郎成了稀罕。斗转星移,如今在互联网时代,"黄四姐"们与时俱进,做起了跨越时空的电子商务:不仅仅轻点鼠标、网络下单买买买,而且还通过拍视频做直播等方式卖卖卖,把曾经"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好物——各色家乡山货远销各地。可以说,"黄四姐"和她的乡亲们,正演绎着"互联网+"的电商新传奇。  相似文献   

18.
勾蓝瑶是生活在湘南山区的四大民瑶之一,现有两千余人,独特的生活环境、社会经济造就了他们独特的婚姻习俗。历史上他们实行四大民瑶内部通婚,婚姻关系稳定。有"四个蛋子,雷打不动"的古训,有定亲后男女可同居生孩子的习俗,有隆重的婚礼"花筵"和"歌堂"等等。独特的婚姻习俗是研究勾蓝瑶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在云南的中缅边境地区,跨国婚姻具有普遍性,但因其存在着"婚姻不登记"、"户籍普遍缺失"等突出特征,缅甸籍配偶婚后在中国的社会融入成为问题。其中,政治-合法性融入困境尤为突出,其主要体现在:中国公民身份获得的制度环境、缅甸籍配偶作为中国居民的"公民权利"实践以及跨国婚姻主体的融入意愿。在寻求其社会融入途径时,须综合考虑国家制度环境、民族传统实践和主体意愿及三者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秦和平  秦星昊 《民族学刊》2015,6(1):45-53,107-109
通过认识旧木里藏区社会的个案,揭示有无"私有"对政教合一统治的特别作用。"喇嘛王国"曾是清代民国木里的概括,喇嘛不能组建家庭,"无私有"是构建当地政教合一统治的凭借。大喇嘛兼土司是旧木里的最高统治者,土司由清朝册封、权力由中央政府授予;喇嘛是维系其统治的阶层,大喇嘛只是他们的首领,为了稳定,他也不能组建家庭。分析"土司政权的行政区域"、"土司衙门的职官"及"三大寺职官"三表,可知土司兼大喇嘛是以寺庙、僧人为基础实行政教合一统治;特殊的婚姻限制及传承规定,使得"无私有"的大喇嘛统治得到延续。20世纪初,清朝终结,环境变化,影响木里的传统统治;重要的是因"私有"的引诱,大喇嘛及个别喇嘛为有家庭而还俗,经营庄园,"庄子"(农奴)服役,占有并增加私产。"庄子"分化"百姓",影响喇嘛;"私有制"损害土司兼大喇嘛的权威,极大加重"百姓"的负担,建筑在"无私有"的喇嘛统治逐步走向终结,印证了家庭、私有,导致统治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