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传统的驻留方式--双凤村摆手堂及摆手舞的人类学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摆手堂的历史演变以及与摆手堂紧密相关的摆手舞由衰到兴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作为社会日常生活的一种重要整合模式的传统总是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追求原汁原味的传统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某些传统的式微或最终消失是因为其社会整合功能难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而一些传统得以驻留的原因则往往在于它们在失去某些原有内涵的同时,新的形式、新的内容以及相应的新的文化功能在其中又得以发现与发明,从而形成了重新整合社会日常生活的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古典经济学从“原子化个体”假设出发,认为人类的交换本性可以自发形成市场,因此市场的诞生是一个“原生”过程.本文以民族志的叙事呈现了一个少数民族村落如何通过对集体记忆的改造使地方性市场的建构获得现实可能性,因此展示出市场的文化嵌入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自由市场”范式进行了反思;并通过个案的细节解读对“集体记忆”理论本身进行移动程度的拓展和补充.  相似文献   

3.
4.
张运典 《中国民族》2013,(12):60-61
“游荡的云,摆起来;玩耍的风,摆起来;土家汉子摆起来哟;武摆文摆快快摆呀;摆它个太阳出东海,土家摆手歌摆手歌…..”  相似文献   

5.
在21世纪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国乡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乡村建设中如何从空洞的四壁中寻找文化记忆以及保护文化遗产,对遗产保护者来说也是新的一次挑战.牛皇村艺术遗产工作坊项目的策划与实施,即是从乡土家园的记忆入手,探索地方文化遗产的承续活化.  相似文献   

6.
基于历史记忆的文化生产与族群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运用法国学者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的集体记忆理论,以撒拉族为例,探讨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在其文化再生产和族群建构中所起到的作用,集体记忆分为历史记忆、社会记忆和个体记忆,本文主要研究撒拉族的历史记忆,探讨一个无文字的简单社会(人口较少民族)借助族群的历史记忆如何维持族群边界、强化族群意识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再次踏上这片故土时,我已参加工作多年。记忆在盘旋的公路上蔓延,脚下的路也不是以前那条九曲回肠的泥巴路,而是平坦开阔的乡村公路。抬眼望去,一排排新建的民房依偎在山脚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建构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共同创造时代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时之举。文化记忆理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的目标指向、价值准则、实践依托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功能可以追溯中华民族独有的记忆图景,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强化人们对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身份认同,不断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目前,将搭建以经典文本为核心的内容框架、发挥以传统节日仪式为主导的宣教特效、建构特色场域为基点的文化回忆空间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建构的具体实践路径,不断推进“两创”工作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重庆梁平双桂堂为契机,以双桂堂山门朝向为研究切入点,从“形”“质”两个向度对双桂堂山门几次变更进行分析,试图阐释双桂堂大山门变更的表层现象和深层内涵,以期解析寺观园林的空间组织形式与社会、人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社会记忆并非完全仰赖纪念仪式和身体实践。基于麻山苗族有关英雄亚鲁的仪式操演及口头叙事的人类学考察,社会记忆亦可通过丧葬等社会日常生活仪式的操演来表达,并且在表达的过程中,来自国家、学者、社会团体等外界他者的建构,使原本属于族群的记忆超越民族的界限而成为全社会的公共记忆。社会记忆的表达和建构与生态、历史进程、社会文化、人群互动等要素紧密关联,只有将其置于特定的社会生活与实践,才能把握它的运行机制与逻辑。  相似文献   

11.
<正>早就听说江永女书之乡姑娘出嫁要“坐歌堂”。她们离娘哭嫁、用唱女书来相互劝慰的乡土风情像一块磁铁久久地吸引着我。已是午后申时了,听说就在今晚有“坐歌堂” 的场面,我匆匆从江永县城出发,赶到三十里外的上江圩镇浦美村,要亲眼目睹“坐歌堂”的风彩。掌灯时分,新娘秀秀家里摆设  相似文献   

12.
民族记忆既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载体,也是彰显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文化表征。民族记忆作为延续民族历史和文化基因的内在根基,通过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建构民族身份、塑造民族形象等形式传承和彰显民族文化基因的内在特征。以瑶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瑶族民族记忆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基因,并阐释其内在的价值与意义,对培育和铸牢我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河流域的六个侗寨于2013年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文章通过田野调查,结合历史人类学方法对六个侗寨迁徙的非连续性历史记忆及其村落共同体的社会构建进行了分析。坪坦河侗族人既有江西移民的历史记忆,又自称为本地土著。定居坪坦河以后,尤其自明清以来,他们又通过大量碑刻、木刻等文字记录方式进行村寨历史建构。当地人正是通过历史的虚构与实构,诠释了其先民的多元族群互动融合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文化记忆之存储空间与形塑国家认同的有形基础,民族团结誓词碑跨时空凝结着记忆与事件、政治、认同的复杂关系。本文以“文化记忆”为主要分析概念,借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为研究个案,在实践层面探讨文化记忆赋能国家认同的具体路径与其中所涉之记忆政治。文章首先追溯誓词碑“记忆-遗忘-唤醒”的历史经过,剖析从储存记忆转化为功能记忆以服务国家认同之缘由;其次,考察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誓词碑提升国家认同的模式;最后,将作为记忆之场的誓词碑置于空间生产的脉络之中,分析纪念空间的功能与意义的变迁,阐明空间如何影响民众日常生活并塑造出国家认同的日常赓续模式。  相似文献   

15.
米婧玮 《中国民族博览》2020,(1):172-173,221
在当今消费社会的背景下,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并大量地生产制造新产品,同时也促使了文创产品市场上出现同质化、短期化、批量化等现象且较为严重。本文旨在从文化记忆的角度入手,探讨其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转化思路和方法,并以台湾掌生谷粒为例,分析产品所构建的文化记忆对相关群体的情感认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罗焰 《中国民族》2007,(11):66-66
在中国民间文化中,唱主角的是数千年来一直活跃在民间的歌手、乐师、画师、戏人、绣娘、说书人、各类高明的工匠以及各种民俗的主持者与祭师。他们自觉而严格地恪守着传统文化的种种规范与程式,往往一个姿态、一种腔调、一些手法直通着远古,让我们直接、真切和活生生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的灵魂。这是一群智慧出众者,才华在身,技艺高超,中华大地上灿烂的文明集萃般地表现在他们身上,并靠他们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17.
潘君瑶 《民族学刊》2021,12(4):41-51, 115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遗产话语与实践正面临危机,基于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符号学、文化学等梳理并构建跨学科理论逻辑体系,用社会建构的视角探讨我国遗产话语横向共时性的中西方平等对话、纵向历时性的文化符号表征与文化记忆的形成,提出“遗产社会建构框架”与“遗产共建共享:文化‘活态化’传承与传播的社会实践路径”,强调只有在对话与交流的基础上,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核心,对遗产文化符号进行“神圣化”“重复化”与“现时化”的阐释与展示,才能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形成文化记忆,“活态化”传承与传播遗产文化,塑造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8.
藏彝走廊区域的四川松潘羌寨守护神空间中存在两类文化建构,一类塑造村寨空间和社会关系,一类表达族群空间分布记忆。两类文化建构蕴含羌寨区分和联系的空间逻辑,呈现羌寨空间、信仰、社会和族群相互运作特征。羌寨守护神个案扩大藏彝走廊宗教空间研究范围,同时起到让人们反思和拓展人类学空间研究理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时间、历史与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观念往往与个别的文化观念和社会性质有关,有些时间观念是由其社会文化中其他更具支配性的基本文化概念来界定的.在基本文化分类概念的探讨上,时间及其有关问题的研究不仅是一种独立自主的研究课题,而且是基本文化分类概念上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苏南回民村建筑的变迁与回汉族群边界演变的动态分析,明确了在民族融合的语境下,数百年前的族群特征渐次消失后被重新恢复重构为象征资本,用以招徕游客发展当地经济的情况。这种自我的他者化的实践拉近了该村落与国家权力的结构距离,从而博得了一系列的关注与支持。鉴于此,本文一方面从资源竞争理论的视角来揭示国家配给发展性资源的倾向与格局,另一方面就地方刻意强调自己的历史传统、族群性特征、地域文化等社会因素而进行的振兴运动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