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滇西南边陲中缅边界,是佤族聚居的自治县之一,著名的沧源原始崖画就是在这里发现的。我国佤族人口约35万人,讲佤语,无文字,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有“布饶”、“阿佤”、“佤”三种方言,是典型的跨国民族,其祖先为秦时百濮一支,是阿佤山区最早的原住民。“佤族”的意思是“倚山而居的人”。1999年初夏的一天,按图索骥,我找到了沧源佤族自治县县政府办公室。接待我的办公室杜主任是一位英俊的中年男人。显然,他赞赏我的行为,支持我所做的事情。聊天中他调侃地说,自己是汉、佤结盟的“杂交品种”。父亲是南…  相似文献   

2.
一、缅甸佤邦缅甸联邦有众多民族,其中佤族是个跨境而居的民族,是缅甸古老的民族之一。缅甸佤族约有70万人,有近60万的佤族人集聚在缅甸第二特区———佤邦。跨过中、缅界河南卡江,就是佤邦的地盘。佤邦所在的地区1989年4月前属缅甸共产党领导。1989年4月17日,佤邦脱离了缅共领导,组建了佤邦联合党、佤邦联合军,并谋求独立建国。1993年,缅政府允许佤邦在交出武装的情况下成立一个特别自治区,佤邦没有同意,而仍自称佤邦。佤邦位于世人所称的“金三角”地区,①是缅甸联邦毗邻中国、泰国和老挝的自治特区之一。它由南、北两个地区组成。佤邦北…  相似文献   

3.
在佤族民间乐器中,笛子、三弦是不可缺少的乐器。据沧源地区佤族老人讲,三弦、笛子,口弦和不带帽的芦笙,是大理人达董包一百多年前,来佤山传佛教时带过来的。当时佤族经常砍人头祭旱谷,达董包劝告说:“日子长了,就会把自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的酒有成千上万种,但都没有象佤族水酒给人以神奇特异之感。水酒,佤语称“布莱弄巴饶”,是佤族男女老少最喜爱的饮料,而且常以他们亲手制作的水酒作为亲友和宾客的佳礼。水酒的制作是与佤族的农耕经济和工具分不开的。制作的程序是: 1.原料:玉米、芦谷米、小红米、荞米、高梁和早谷、糯谷等。 2.加工法有生熟两种。生的度数大,熟的度数小。将葫芦头旋一个小圆洞(塞好)作漏斗,倒放在套箩里。从葫芦的大头装入酿好的酒料,并放入适量的冷水(凉开水更好),盖好葫芦口,再把一根竹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佧佤族,有28万多人口,分布在云南省沧源县、西盟山的全部地区和澜沧、耿马、孟连等县的一部分地区。佧佤族聚居的地方全都是山区,俗称“佧佤山”,境内山岭连绵,平埧很少。全部地区虽然属于亚热带,但是因为地势高低的差异,同一个地方气候也有不同:山脚和河谷地带气候炎热,山腰气候温和,山顶气候则比较寒冷。由于这种气候上的差别、佧佤山适合种植稻谷、玉蜀黍、荞、豆类、棉花、麻、龙舌兰、茶等作物。并且到处有天然草场,四季常青,是个发展畜牧业的好地方。佧佤山许多地方还有丰富的矿藏,特别是银矿,早在明、清两代,就进行过开采。  相似文献   

6.
黄佤的传统婚姻缔结形式既保留着母系制夫从妻居的习俗,又有父系制妻从夫居的特点;黄佤母系、父系婚姻缔结形式并存的婚姻习俗,是佤族文化与傣族文化、汉族文化长期涵化的结果,也是黄佤对特定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适应的结果;由于历史原因、生态环境的改变以及文化的传播和涵化,婚姻家庭的进化出现了复杂多变的前进途径.  相似文献   

7.
我国佤族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解放前的社会形态是比较落后的,各地区发展水平也不一致。阿佤山中心地区的西盟佤族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或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阿佤山边缘地区的沧源、耿马、孟连、双江、澜沧等县的佤族,因受傣族影响较深或某种程度地受傣族土司(领主)的统治,已初步形成了封建领主制。在更外一层的镇康、永德等地的佤族,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已与汉族构成了社会整体,发展为封建地主经济了。佤  相似文献   

8.
颜其香和周植志所著《中国孟高棉语族语言与南亚语系》一书的出版 ,对于孟高棉语族研究是一大贡献。两位作者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研究员 ,他们于 2 0世纪 50年代开始调查佤语及其方言 ,他们的研究工作一直持续到现在。此书中列举的相当丰富的文化资料和语料 ,都来源于他们多年的调查研究。在中国的各种语言中 ,属于南亚语系的有孟高棉语族和越芒语族 ,其中 ,属于孟高棉语族的民族有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和格木人 ,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省 ;属于越芒语族的民族有生活在云南和广西交界的巴琉人、莽人 ,还有广西的京族。此书的第一…  相似文献   

9.
阿佤山有着丰富的药物资源,佤族在中草药的运用上有一定的独特之处。铜锤玉带草在中草药中常用于风湿、跌打损伤等症,而佤族则用于口腔溃烂症;熊胆草,则主要用于肺结核出血;水冬瓜树皮用于治肝炎;挖耳草和田基黄,除用于肝炎、乳腺炎等症外,还主要用于婴儿口腔炎及口腔溃烂。佤医还用曼登、猪粟树皮治红、白痢疾,用滇七叶树治胃炎、腹痛,用黑夜蒿治阳肝病等,均有一定疗效。(责编:小米)独特的佤族中草药@吴仁  相似文献   

10.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族群众多而习俗各异,其中,佤族猎人头习俗尤具代表性.猎人头习俗,让部分地区的佤族既陷入内部的世仇纷争而导致发展受限,又加剧了其与周边族群关系的紧张与对抗.直至解放初期,在党和人民政府及各族同胞的努力下,终于使其成为了历史的记忆.这不仅让佤区的族群关系实现了小调适带动大变迁的积极建构,亦为当下滇西南地区的繁荣稳定打下了牢固的民力基础.  相似文献   

11.
看这些“官”怎样做公仆文·图/本刊记者陆文梅魏红阿佤新歌传唱人作为佤族妇女,魏红是幸运的。然而,作为县长,魏红却是“不幸”的,因为佤山太穷了。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一个集边疆、山区、少数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国家级特困县。世世代代生活在...  相似文献   

12.
佤山夜笛     
佤山夜笛文/岫森小黑江流过滇西沧源县懒猴、孔雀、大象栖息的密林,就醉醺醺、雾腾腾而为一片瑰幻迷离的云海。哗玲玲……哗玲玲……影影绰绰,一个佤族姑娘手提长长竹竿在山坡点种。尖头朝土里一戳,竿顶饰物哗玲玲响,一粒种子就下好了。陪行的小伙子岩嘎说,她叫安姆...  相似文献   

13.
秦和平 《民族学刊》2011,2(6):12-24,99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耿马、双江及沧源等佤族、拉祜族地区基督教活动相继得到恢复,信教群众及教会场所大幅增加,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佤族地区基督教在这一时期的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组织逐步健全,倡导爱国爱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二是注重培养、培训教牧人员;三是根据需要,扩大培训内容和对象范围;四是注意发展经济,解决自养。当前佤区基督教尚需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沧源教牧人员中,群众自发认可的多,文化程度低、年龄大,缺乏系统的训练;二是耿马基督教福荣教会与耿马镇教会关系的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14.
岩勐     
去年,在佧佤山馬散部落工作的时候,我認識了岩勐。这是个佧佤族的中年农民。和其他佧佤人一样,他性格耿直、倔强,說話經常带着爽朗的笑声。他的身体魁梧,一出門腰間总是悬着把長刀,寬闊的肩膀上挂着弩。寨子里的人都知道,他不仅是个饒有經驗的獵人,也是农業生产上的能手;只要一提起他,人们总是翹起大拇指,怀着敬佩的心情啧啧赞美說:“嘿,岩勐真行,干起活来就不知道累!”的确,岩勐很能干,他是那些勤劳的佧佤人中最勤劳的一个。有人告诉过我,在他們互助組里,他每天出工最早,傍晚总是太陽落坡才肯离开;中午,大家休息了,他仍默默挖着荒地。农忙季节,为了节省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在有关部门的组织和领导下,我国民族工作者对部分少数民族、重点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开展了全面的、深入的、细致的社会调查,以了解和认识各民族的政治状况、社会组织、所有制结构、经济发展及风俗习惯等等。本文通过西南民族学院当时参加民族工作调查组的工作人员深入西盟阿佤山大马撒佤寨开展调查,所拍摄的照片展示,再现当时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西盟阿佤山佤族的民风民俗。  相似文献   

16.
佤家的三代女人布饶依露(佤族)走不出大山的外婆我的外婆是侗族头人的后代。照理来说,该去学堂念书的,可因为是个女儿家,是地地道道从未走出过山门的“土著人”,因此,外婆一生目不识丁。过去,阿们山缺盐巴、缺洋布、缺老酒,外公进山里赶迢迢场(小镇集市),一去...  相似文献   

17.
我在佧佤山上轉了半个来月以后,在一个下午,終于来到了想望已久的賀南乡。进了寨門,看見几个佧佤族的小孩正在那里爭論:“多快好省,力爭上流……”,“不是上流,是力爭上柔”,“不是柔,是——”他咬了咬牙齿,說出来的还是“流”。我接上去說:“是游,他們笑着說了句佧佤話,就跑开了。到了乡政府,工作队的同志正有事要出去。他們說:你先找社長李三木戞談談吧。关于李三木戞,在县上就听說了。原来很窮,一年收兩  相似文献   

18.
佤语述补结构具有致使力。由致使者、被使者、致使力、致使结果四个要素组成,存在A:N1+使、叫、让+N2++VP(使令句)、B:N2+(VP/adj)+kah(于/被)+N1(被字句)、C:N1+V+t蘅m(得)+N2+VP(得字动结句)、D:S+V1V2+N四种结构框架,之间致使力的强弱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这个丰富而多元的文化舞台上,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历算计年方法推动着除我们所熟知的枯燥公历以外的另一种时间的进程,这个小栏目将每期介绍发生在这两个月间的中国民间日历。佤族:新水节又称“迎新水”,时间在佤历一月初一至初三即公历11月。在新水节时,全寨人祭祀水神,盛装艳服、争先恐后接新水回家,以抢到第一筒新水为最有福气;然后全寨人集中到广场唱歌跳舞,表示对水神的敬仰和感激。  相似文献   

20.
2005年的春天,我一直沿着云南边境地区采访。记得在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大山深处,中国和缅甸交界的一个曾经盛行刀耕火种的山寨里,我碰到当地的农业技术员正手把手教佤族农民栽插秧苗。因为要赶在清明节前后栽插完毕,所以他们称之为“清明秧”。我对那些场景的印象十分深刻,甚至这两年远在北京以及内蒙古、新疆和西藏边境地区采访时,也常常回忆起当时的人与事。冬去春来,转眼间两年时间过去,又是清明时节,想必此时佤山层层叠叠的稻田早已披上一片新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