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交错杂居和少数民族成片聚居的省份,红军长征经过贵州不仅是一支军队的突围行动,它引发了贵州社会多方面的变迁,民族关系亦不例外.红军长征前贵州的民族关系形势是,一是少数民族众多,二是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民族关系紧张.红军经过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党和广大红军战士经过亲身经历,对中国的诸多民族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有了切身的认识.结合贵州少数民族众多的特殊情况,党和红军积极主动调整政策,积极制定并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对民族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政策与策略趋于实际与具体.基于红军长征在贵州等民族地区的一系列政策基础和历史经验,党的民族政策很快成熟与完善起来.  相似文献   

2.
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长征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团结少数民族,在各地宣传的民族平等口号和实施的民族政策,为新中国民族工作播撒了种子。贵州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命运的转折点。本文以贵州一省为例,梳理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平等团结、民族统战、尊重文化、救贫济困等民族工作,将贵州各民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探索和实践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的建构,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贵州打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指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方向,凝聚了民心,为转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3.
1934年10月,受中国共产党内“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的影响,中国工农红军对国民党蒋介石的第五次反“围剿”严重失败,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长征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南、西南和西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艰难跋涉。为顺利通过这些地区,红军创造性地运用了我党的民族政策,既有力地保证了红军长征的胜利,同时也对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制定的民族政策进行了验证,探索出了一条实施民族政策的有效途径,丰富和发展了民族政策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舒群 《民族学刊》2021,12(11):50-56, 12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四川阶段是我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时期,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以毛泽东民族理论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民族领导力。中国共产党民族领导力实践体现在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四个方面,具备清晰的主体、内容和客体构成,中国共产党在长征时期的民族领导力实践是党的民族领导力初步形成时期。长征时期党的民族领导力在四川民族地区的实践体现了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源自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民族领导力,也凸显出中国共产党民族领导力从民族独立到多元一体,再发展到共同体,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领导力的人民性、民主性内涵。  相似文献   

5.
红军长征过桂北时,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桂北地区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制定了民族平等、团结、联合的基本政策.民族政策在桂北地区的成功实践,为红军长征经过其他民族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和党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探索.在新时代,必须继续深入实施民族平等政策,持续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创新民族政策宣传方式和载体,建立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坚持从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制定民族政策,才能确保党的民族工作顺利有效地推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双方(红军将士与党政工作者、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和少数民族群众)相互了解极少甚至有误解的实际情况,努力克服一切困难,以言传与身教为主、“漫灌”和“滴灌”为重、纵向和横向为要等三维方法和形式构成立体态势,对内对外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落地生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和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加红军,或主动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予以支持,为党和红军赢得长征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以后有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实践和新时代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7.
骆雪 《回族研究》2023,(1):27-34
红军长征时期对民族政策的宣传动员显示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从理论走向具体实践,而如布依族红军歌谣这样的族群口头传统则是其中重要的地方渠道,与红军自身的宣传动员形成互联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在这些红军歌谣的文本与红军宣传的革命话语中都强调凸显了“同一与同体”这一核心概念结构,从而实现了意义的共通;另一方面,“同一与同体”的意义框架,会深化布依族群众对红军的身份认同、促成其革命意识的觉醒并发展为对红军革命理念的认同,进而在情感、理想信念等方面产生动员作用,指引着广大布依族群众积极投身于红军的革命斗争中。长征时期红军民族政策的宣传动员中所彰显的人民性、群众性的时代意蕴,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统战工作的开展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忆红军长征在少数民族地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政委肖华同志,曾随毛泽东同志率领的中央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过长征中的多次主要战役,参加了至今传为佳话的红军争取彝族首领小叶丹,借道大凉山北上的工作。本文《忆红军长征在少数民族地区》,是肖华同志应我刊约请而作。作者在文内忆述了党在早期和长征时,对民族工作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红军在长征中,身体力行,模范执行党的各项民族政策,遵守群众纪律,维护少数民族利益,解救人民群众的危难、疾苦,赢得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文章还忆述了少数民族人民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热情支援红军,甚至不惜用生命帮助红军;红军走后,人民群众奋起斗争,以燎原烈火之势,英勇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等史实。红军在长征中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学习红军长征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发扬红军与各民族团结友爱、共同战斗的优良传统,加强各民族大团结,为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9.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是红军长征时期战斗历程中重要一段,而少数民族革命歌曲是红军经过的历史掠影,反映了其间发生的事件与战斗,以及民族关系。本文以红军长征时期藏族等少数民族地区革命歌曲为中心,分析了长征时期四川少数民族革命歌曲的内容和作用,指出,它是党和红军以及广大人民群众革命斗争实践的真实写照,可以用来宣传群众,打击敌人,可以起到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组织人民战斗的作用;它还是红军长征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值得珍惜的重要红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全党上下加深了对民族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很重视民族问题,把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自己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红军长征前,党的民族工作侧重在少数民族地区  相似文献   

11.
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回族的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回族的政策李荣珍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行动。红军长征经过的12个省,有一半以上是少数民族聚居、散居地区,红军先后接触了藏、壮、回、苗、瑶、白、侗、裕固等10多个少数民族,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制定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期在中国革命史上属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本文研究的“长征时期”的时间段是从中共中央和红军总司令部撤离瑞金的时间1934年10月10日为起点,以1937年的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为终点。长征开始后,我们党和红军先后经过瑶、侗、布依、彝、土家、仡佬、白、纳西、羌、裕固、东乡、壮、水、回等少数民族地区,大量接触了少数民族,也遇到了许多民族关系和其它的民族问题,做了大量的民族工作,提出了许多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这一时期党的民族纲领、政策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发展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工农红军在遵义会议以后,坚定地执行了党的正确的政治、军事路线和民族、统战、宗教政策,得到各兄弟民族的拥护和支持,胜利地完成了空前的战略大转移。红军长征前,党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在汉族地区。长征路上,红军途经十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随时都会遇到复杂、紧迫的民族问题,因此,我党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在当时党中央和红军发布的文告中,有许多是关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以红军总司令朱德署名在四川大凉山彝区颁发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十分鲜明、生动地体现了我党的民族政策,文中说:  相似文献   

14.
民族政策始终是我党各项重大政策之一。红军长征之前,党的民族政策处于理论形成阶段,由于第一次国内革命和第二次国内革命前期,重点是以城市革命为中心,当时的各大城市民族问题还不明显,因此党的多次重大会议,只是在理论和形式上谈到民族问题。1934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工农红军,开始向西南、西北大转移。党的日常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认真处理和改善红军和西南、西北各少数民族的关系,这自然迫使民族政策由理论付诸实践,进而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处理民族问题,积累工作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在我党早期的民族理论形成和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15.
马富英  依乌 《民族学刊》2018,9(3):37-42, 109-111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期,党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符合中国革命和民族实际的民族纲领政策,开创了一条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探索之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民族纲领与民族政策主张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独立、民族分离、建立联邦或区域自治等方面去阐释。随着我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党已认识到民族独立或联邦制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不主张民族自决和实行联邦制,并最终确认了在统一的国家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认真分析长征时期党民族理论政策的发展演变进程,对新时期科学总结党民族工作经验和指导民族工作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明确提出了对少数民族的宗教政策,在红军长征时期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政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非常重视宗教工作.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对少数民族的宗教政策在曲折中发展.进入90年代以后,党的宗教理论和宗教政策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壮举,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长征的很大一部分行程,是在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矛盾复杂的民族地区。面对极端严重的困难和极为严峻的形势,我们党充分相信和依靠各民族群众,创造性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正确民族政策,最大限度消除了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阂和国民党反动派造谣诽谤造成的少数民族对党和红军的误解,少数民族对红军从惧怕躲避、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事务历来是各个时期党和国家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民族交融发展的八条基本经验,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形成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夯实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交融发展的物质基础;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推进民族理论政策的创新发展;坚持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民族事务的全面领导。  相似文献   

19.
何洁 《中国藏学》2016,(3):96-104
四川藏区是红军长征途经地域最广、聚集人数最多、停留时间最长、所处环境最艰险、最早建立少数民族革命政权的地区,红军在四川藏区期间,积极、妥善处理与藏区广大群众、上层人士的关系,汉藏民族交往进一步加强;积极帮助藏区群众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民族自治政权,努力建构民族平等的新型政治关系;四川藏区人民群众给予红军巨大的支援和帮助,对保存红军势力、支援红军北上作出了巨大贡献。长征进一步加强了四川藏区汉藏民族的密切交往,深化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对四川藏区社会的政治、社会、血缘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长征到达陕北后对民族关系的妥善处理麻秀荣白锡荣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由于西北地区是回回、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区,民族问题错综复杂,这就要求党和红军必须围绕着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从方方面面处理好同少数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