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形式,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的转换。比喻是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一个民族的比喻往往可以折射出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与价值取向,所以对比喻句的翻译成为翻译的难点。本文从汉维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比喻句的文化特点,分析汉维比喻句在互译过程中如何恰当地处理两种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体是考察维吾尔语中人称代词的汉维翻译情况,经过前期对期刊网查询,发现维吾尔语中对于人称代词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其中对于表示人称代词的词汇中汉维之间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但总体而言,对于人称代词的研究,主要存在于汉英语言之间的较多,对于汉维之间的介词翻译或研究就比较少了,因此,本文主要对《牧人出生的君王》这部作品的维译本中"人称代词"的汉维翻译情况进行归纳并总结在翻译的过程中如何最大程度地表达源语的方式、方法、翻译技巧等,并通过此论文的撰写强化翻译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探讨不同语言的内在规律,并最终揭示汉维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各自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宗教、习俗文化是青海城镇文化的一大特色。青海是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的重要园地,执政者推崇备至。宗教文化之兴盛也反映在城镇的建筑文化之中,宗教的节日活动也成为城镇居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城镇经济之发展,使其成为五方之民杂处之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居民,构成不同的文化需求层次,使城镇习俗文化既有共性,又具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4.
刘颖 《中国民族博览》2023,(13):192-194
谚语是一种语言的精妙所在,它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谚语可以反映当地习俗、文化和思想观念,因此谚语是特定文化语境的产物。正因为谚语与当地文化有着重要联系,因此谚语就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因为文化存在差异,导致谚语也存在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要尊重两个地区或国家的文化差异,利用丰富多元化的翻译方法来准确翻译,实现谚语翻译的信达雅。本文主要以中英谚语为研究对象,简单介绍了谚语的产生与特点,并从价值观、地域环境、风俗习惯三方面分析了中英谚语的文化差异,并通过直译法、意译法、直译意译兼用法和增补译法四种翻译方法来提高中英谚语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5.
英汉语言传达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成为英汉翻译中的难点.文章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观与审美意识的差异、英汉思维差异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以及译者消除文化差异对翻译影响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6.
门巴族和藏族的历史关系源远流长,在政治、经济、宗教、习俗等领域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其中宗教文化的交流,在门藏文化交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民族文化交流从来都是一个双向交互的过程,彼此的文化相互产生影响和渗透。但是,从总体上看,由于门巴族社会生产力发展落后于藏族,人口少,居住地域小,因而在门藏文化交流中,藏族文化处于强势,藏族文化对门巴族文化的影响远远大于门巴族文化对藏族文化的影响,门藏文化交流呈现出不平衡状态。在门藏宗教文化交流中,藏族的本教和佛教文化先后传入门巴族地区,对门巴族的宗教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然而,门巴族在接受本教和佛教的过程中,并非仅仅照搬照抄和被动接受,而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新闻报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而新闻翻译中某些惯用词句简练而有力地传递了新闻内容,汉维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因此,在翻译时,需要不断转换汉维两种思维模式,克服两种语言结构以及表达方式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译者掌握基本新闻翻译原则及技巧,灵活巧妙地运用新闻翻译技巧及策略,以适当增加新闻的生动性和耐读性.  相似文献   

8.
高句丽的原始宗教文化是指佛教、道教传人之前保留在高句丽社会发展各个历史阶段的原始性文化形态,这种原始宗教文化主要包括祭祀文化、巫史文化、禁忌习俗等内容,它接受了中华上古三代文化的影响,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从而影响着高句丽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翻译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媒介。在翻译过程中,文化语境对其有着诸多的影响。本文从文化意象、思维方式、文化习俗三个方面入手,阐释文化语境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文本包含大量历史、习俗、宗教等信息,给外宣翻译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由于其文本功能的特殊性,外宣文本既要考虑到文本的可读性,又要考虑如何保留原文的文化要素。关联翻译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以最佳关联为标准,为非遗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文化差异的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只有重视文化内涵,才能克服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障碍,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由此着重从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语义理解和思维,比喻和习惯表达,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等四个方面论述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生老病死人类所固有,而丧葬习俗模式的选择则因民族、宗教、地域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异彩纷呈,由此形成的丧葬文化风格迥异,表现出独特的人文色彩。本文就回族的丧葬文化及其人文特色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维吾尔族的萨满教遗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原始形态的宗教萨满教,对维吾尔族的社会历史、文化风尚和心理素质等方面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观念及其习俗遗存至今。  相似文献   

14.
德吉草  央宗 《民族学刊》2012,3(6):15-21,96-97
坐落于西藏阿里高原的冈底斯山因其独特的地域环境和灿烂的文化历史背景而闻名于世。在众多的神山中,只有冈底斯才能当之无愧地被称作"神山之王"。它被世界上的许多宗教认可为世界的中心,并且在不同文化里以神话传说和宗教阐释的方式获得了相应的神圣地位。同时每种文化与信仰也在几千年的崇拜历史中不断发展衍化,在朝拜神山的过程中得到相互的理解包容和认可。冈底斯神山从原始崇拜到宗教认可的历史过程中维系了不同的文化,成为青藏高原和南亚次大陆的自然环境保护以及传统文化的一个范式。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中英习语文化差异的主要根源,中英历史形成的文化意识差异,表现在习语上因生存环境的不同、风俗习惯的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历史背景不同等所形成的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只有在了解和掌握两个民族各不相同的文化渊源的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习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16.
唐代长安中亚人的聚居及汉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文献及考古材料,对唐代长安中亚诸国人居住情况进行了考察,首先提示出唐代长安西北隅存在着一个胡人聚居区,并说明这与胡人聚族而居的习俗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其次,作者通过对聚居于长安的中亚诸国人在姓氏、婚姻、丧葬、宗教、文化等几个方面汉化表现的分析,探讨了其背后的地域、语言、血统及宗教等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神判是一种古老的人类学现象 ,也是一种古老的法文化现象。在原始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神判与原始“公法”、“私法”两个方面的许多形式都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从法人类学的角度出发 ,结合对原始宗教与习俗的理解 ,通过对神判与诸如原始献祭、放逐、杀戮、赔偿、仪式等早期习俗之间关系的研究 ,对神判中隐喻和凝聚着的早期法的原始含义进行了深入的解释 ,进一步从“公”与“私”两个方面揭示了早期原始法在历史演进中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田野研究,对甘肃临潭县多元宗教文化共存现象进行了特征和原因分析,发现在长期的历史互动中,不同宗教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均衡关系机制.从社会空间视角去审视这种关系机制的形成,发现共同的生活地域、信众类似或互补的生计方式、历史记忆形成的边界以及共同认可的地方准则构成了层级式的社会空间特征.社会空间视角对解释小地域多宗教文化共存的关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饮食文化、语言习俗与人际关系、节日娱乐、婚姻家庭、村寨建设、宗教活动和丧葬习俗等七个方面,初步探讨展现居住在贵州省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苗族的山区农耕文化生活习俗.  相似文献   

20.
闽台历史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体,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高级工程师李秋香等人出版的《闽台传统居住建筑及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是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重大系列课题"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之一。作者在大量的田野调查中,重点对闽南特色民居建筑与居住习俗进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