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能否很好融入城市社会,是关系到城市社会和谐、城市民族关系稳定的重要问题.他们在城市经历了"从流入到生存、适应再到融入"的过程,但从总体上说仍只是部分地融入城市社会.作为少数族群,他们的族群认同带有一种强烈的"选择性",极大地促进了族群内部的整合,但不利于城市社会各族群之间的融合.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不断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中,既遭到了来自社会的排斥,也在不断进行自我的限制,从而使其社会融入困难重重.应该大力构筑以融合为中心的社会政策体系,但不能对少数民族"一味"地实行保护政策,否则会形成"隔离"这种事与愿违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人口大流动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机会和空间,也使城市变成影响民族关系的敏感地区。在这一形势下,如何帮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居留、落户,进而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探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留与落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高达82.3%,落户意愿为42.3%,可见他们向往城市美好生活的愿望比较强烈,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着积极的期待。居留和落户两类决策的比例迥然不同,说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正在从初步融入逐步走向深度交融。收入、学历、社会心理认同、公共服务等是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和落户意愿的关键因素。居留意愿主要受到经济融合程度的影响,而落户意愿与公共服务获得、社会心理认同密切相关。顺应形势,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须营造民族和睦的社会氛围,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心理认同;并及时动态了解其境遇和诉求,对接需求实施服务供给侧改革,以减少其对土地和传统地方性、民族性关系的依赖。  相似文献   

3.
苏丽锋  张倩倩 《民族研究》2023,(1):48-60+143-144
文章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视角入手,详细分析了该群体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对于客观认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嵌入状况具有较强现实意义。具体而言,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利用居留意愿来表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并按照相近原则参照区域因素,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户籍地为判断依据,在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个人特征、流动特征、就业特征、社会融合及社区公共服务等五类因素的影响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较高的市民化意愿,但流动因素的内部差异明显;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流动范围、经济融合、家庭融合等因素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意愿有明显影响;社区公共服务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具有调节效应。因此,要完善民族政策,做好城市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和社会服务工作,逐步构建各民族之间互嵌式社会交往结构,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4.
马存孝  张卓 《民族学刊》2020,11(6):42-47, 159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汉族流动人口向西部民族地区流动,促进了地区间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业活动是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动内容,从业分布情况和特点,反映出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交往和融入程度。民族地区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是汉族流动人口与当地少数民族居民之间关系的折射,对于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Y县调研,了解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情况,深入分析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特点及其对民族关系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民族工作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在研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构成和城市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断增长趋势的基础上 ,提出了城市民族工作在内容、范围、方式方面均应作出适应性的调整。城市民族工作应更注重政策环境的建设 ,注重法制建设 ,注重少数民族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之间的密切合作与协调 ,建立起更有效的机制 ,从而有效地管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并保障少数民族应有的权益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大量朝鲜族人口流向山东省的烟台市、威海市、青岛市等地,逐渐成为当地城市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那么,朝鲜族流动人口能否真正融入到流入地的城市社会中去,对当地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以及朝鲜族自身来说就都显得至关重要。目前,朝鲜族流动人口对所在城市的经济、文化呈现出选择性的融入。这个融入的过程中,既有来自社会的排斥,也有来自自身的自我限制,从而使其社会融入面临困扰。对此,政府部门不应过分强调少数民族的身份意义,对其"盲目"保护、"过度"照顾。也不能漠视对朝鲜族群体的正当权益的保护,应强化其公民意识,增强国家认同,稳步推进城市融入,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克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障碍,做好相应的服务管理工作,关键在于将民族工作融入城市基层工作,推动社区民族工作的实践创新。我国东部某省X社区和J社区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将民族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有机结合,形成了既具备社区和地方特色,又有一定普遍意义的"跨地域协作"与"专业化嵌入"社区民族工作模式,以有针对性、专业化的社会服务解决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面临的一些难题,为进一步深化城市民族工作创新和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提供了启示和经验。  相似文献   

8.
余翔  李敏 《民族学刊》2023,14(3):89-95, 151
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日益增多。广州市创建社区“民族之家”,搭建了政府、社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之间的多元交流共融平台。以“民族之家”为典型个案,探索构建三者合一的社会支持网,能有效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群体的城市融入度。但由于正式社会支持的不完善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的力量薄弱,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难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为此,本文提出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网构建的有效路径:积极推进政府、社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三者共同发力,形成强大合力,提升社会支持质量,即健全基层民族工作部门组织建设;社会各方力量整合资源,增强社会支持的可持续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动作为,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如此,才能编织好各方期待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网,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为摆脱封闭和贫困,向城市流动的趋势逐年增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对现有的民族关系格局必然会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对输入地和输出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同时,民族关系和谐与否又深刻影响着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由于历史的原因,也由于民族散居化过程中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的碰撞,容易形成城市民族关系中不和谐的因素。政府应根据流动人口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与管理,促进城市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维护城市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0.
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城市融入模式对于当前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而言殊为迫切,族裔特色经济模式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模式。本文梳理国内外研究,在界定族裔特色经济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依据田野调查资料,总结族裔特色经济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经济融入中的现实表现,并基于此探讨族裔特色经济对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层面实现城市融入的作用。本文认为以族裔特色经济为核心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模式对于他们实现城市融入确有其效且广泛适用,并且有助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实现城市融入中保护其民族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现代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呈现出新的"结构"特征。随着城市少数民族人口迅速增加,涉及民族因素的事件发生频率增多,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当前我国业已形成多种城市民族工作模式,在城市民族问题日趋复杂多样的形势下,需要推进城市民族工作理路创新,加强城市民族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2.
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表现之一。基于城市扩张、经济发展、子女教育、民族文化等多重主客观因素驱动,少数民族农业转移人口嵌入城市,在空间转换、社会网络重构、权利获得与身份变迁中,重塑国家、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受文化水平低、社会资本薄弱、上升渠道狭窄、社会排斥等因素的制约,少数民族农业转移人口目前只在居住空间和职业层面实现了市民化,大多数人难以获得市民权利及市民身份。欠发达城市吸引了大量周边地区少数民族流入,进城少数民族如何解构与重组自身携带的民族文化、乡土文化以更好地实现对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的融入,需认真加以研究解决。以兰州市少数民族农业转移人口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文化及身份认同等方面探讨少数民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意愿与能力,针对不同群体的价值诉求,提出少数民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可能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生活实践层面上,社会资本是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一种重要因素.依据群外社会资本和群内社会资本这种二分法,具体阐释它们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过程中具有的双重意涵.并且,着重从群外、 群内社会资本中的社会网络、 互惠性规范、 信任合作等方面,分别剖析它们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作用机理.逐步提升群外社会资本增量,能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所面临的发展资源不足问题,并以此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14.
民族识别之前的汉族是融合了若干少数族群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的表达是华夏之汉;民族识别以来作为中华民族众多民族或族群之一的汉族更趋向于成为与其他少数族群并列的、单一的族群.王明柯关于历史上少数族群通过攀附汉以实现身份认同的论述与张兆和关于近代以来苗族拒绝汉族身份而宣称苗族身份的认同的论述均显示了华夏之汉与族群之汉的差异,忽视二者的差异是后来学者对许烺光"民族错失"误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族》2020,(1):28-29
近年来,西宁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关于"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重要实践,以打造全省各民族群众共有的幸福西宁为己任,不断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化、法治化和规范化。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享受均等化服务。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针对外来少数民族人口逐年增多的实际情况,探索建立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的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有序推进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了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6.
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探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对民族关系的正负面影响。认为少数民族旅游业的发展,从正面影响来看,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交流与融合;从负面影响来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生活面临变迁;旅游地少数民族成员与汉族游客之间因文化差异和资源利益分配产生纠纷。对于少数民族旅游地来说,保持传统文化与民族特色才能使旅游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使旅游业得以发展的基本人文条件。  相似文献   

17.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少数民族人口大规模向东部和内地城市流动,全国2亿多流动人口中,少数民族占十分之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给流入地带来了新的劳动力资源,给流出地脱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同时,也在就业、社会福利、子女教育、公共服务等方面给城市管理带来新的课题。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全局性工作作为一种普遍性社会现象,我国西部、北部少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不断增加,即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活力,有助于构建多元城市文化和实现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同时,也为城市管理带来了困难,如何管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已成为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本次调查以长株潭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作为研究个案,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区域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基本状况和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族群结构复杂,分布有汉族、瑶族和壮族等15个民族,而居住在贺州的汉族和瑶族都分别包含有至少两个支系.贺州各个族群在国家认同和汉文化的基础上,一直保持着各自的文化传统与特色.经过不断地磨合,在1949年之后真正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族群关系乃至民族关系模式.贺州市族群结构的状况及其形成过程,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中国民族关系模式的类型和特征.  相似文献   

20.
马静  刘金林 《民族学刊》2021,12(11):28-36, 123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当前,我国已进入各民族跨区域流动的活跃期,少数民族人口大规模向东部和内地城市流动。切实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城市民族工作的重点和关键任务。在基于语言的交际工具、文化载体以及人力资本属性三个层面论证语言治理融入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的必要性的基础上,着重结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语言治理的成功实践,从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普及、社区干部“双语”能力的培育、社区“多语和谐”语言环境的营造等三个方面提出语言治理融入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治理的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