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卷首语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护国家统一之根本.如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一直是学术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本期发表周苏玉<改革开放对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论析>,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协调发展过程,首先是改革开放对各民族成员个体利益的调整,直接影响了对民族个体成员的向心力与中华民族主体的吸引力;其次是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积极顺应了当代世界经济循环与竞争的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当代中华民族凝聚的现代化;其三是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的整体力量得到提升,夯实了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无论从经济状况、政治思想还是文化观念上来讲,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改革开放对当代中年民族凝聚力也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伴随着民族社会结构整体的分化与整合,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总体上获得了与现代化方向相协调的新发展.首先,改革开放对民族成员个体利益的调整,直接影响了对民族个体成员的向心力与中华民族主体的吸引力.第二,对外开放使中华民族积极顺应了当代世界经济循环与竞争的历史发展潮漉,促进了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现代化.第三,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的整体力量得到提升,夯实了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过长期交流与交融而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联合共同体。其自身具有一种强大而坚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在自身发展中形成的 ,并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强化 ,是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力量。正是由于具备这种强大的凝聚力 ,中华民族在其艰难曲折的历史演进过程中 ,虽然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 ,出现了若干次政权的分裂割据 ,但是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基调 ,中华民族总的发展趋势是走向越来越巩固的统一 ,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逐渐凝聚成为一个完整的不…  相似文献   

4.
李坤  蒋婷婷 《民族学刊》2022,13(12):32-40, 149
中华民族共同体表达了中国各民族共命运性的联系,彰显了中华民族整体性发展的新境界。民族创造文化,文化凝聚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历史积淀作用下逐渐生成与发展,经历了从民族自在实体到民族自觉共同体的历史变迁。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交往交融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孕育了丰富的文化意涵:中华文化作为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凝结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的文化源泉;文化认同作为最深层次的认同,决定民族发展的长远和根本,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文化基石;“多元一体”的历史文化格局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特质,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包容性与生命力。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生成进路与文化发展意涵,确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文化遵循与实践方向,对于充分释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理论维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由多元走向一体的内生动力;是增强族际互动与提升国家认同的重要推力;是保障中华民族绵延数千载的重要凝聚力。从现实维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与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是实现民族团结与提升政治认同的根本纽带;是凝聚民族力量与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源泉。从世界维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世界其他多民族国家如何更好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中国智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6.
广角镜     
新时期的中华民族凝聚力与世界其他一些民族比较起来,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有必要也有条件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第一,新时期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凝聚点,应该是建设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只有这一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全国人民及海外侨胞。第二,应该是进取型的凝聚力,而不应是防守型的。即以开放的心态为特征,在迈向世界强国的急行军中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第三,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仅仅靠思想政治工作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第四,强调民族凝聚力,绝  相似文献   

7.
何雄浪  尹凤茗 《民族学刊》2022,13(1):1-11, 1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升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外求民族独立,对内求民族平等”的革命斗争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中华民族全面觉醒并凝聚一体,真正意义上结束了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将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升到新的高度。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贡献体现在:坚持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战略保障;建立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统一战线,为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奠定牢固的阶级基础;构筑新的社会秩序,为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培育适宜的社会环境。中国共产党在浴血奋斗的28年里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始终,将祖国统一的前景一一描绘,使中华各民族实现了真正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本文就世界上一些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的建立和崩溃等问题进行探讨,从各种角度来说明民族主义给历史和当代国家带来的社会不稳定问题,并在与其他国家民族问题的比较当中,分析我国民族问题所具有的共性与个性,分析中华民族大家庭及其凝聚力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传统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种种的历史局限性,也正因为这些局限,今天遭遇了巨大挑战。事实证明,传统中华民族凝聚力不能应对这些挑战。它的发展出路在于把自己转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当代民族凝聚力的构建过程。这就要求在民族凝聚力的当代建设中,我们应在体现现代性的自觉性、包容性、结构平衡性、民族化和民主化等方向不断努力。  相似文献   

10.
声音     
《中国民族》2014,(7):M0002-M0002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且中华文明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  相似文献   

11.
《布洛陀》与壮民族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壮族的人文始祖,布洛陀开天地造万物,并带领壮民们进行生产劳动,发明创造,反抗压迫,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强大的社会力量,使壮民族得以生存与繁衍,发展成一个文明开化的民族.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来看待布洛陀信仰,不仅可以追溯到壮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的关系,而且在弘扬壮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壮族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上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简要梳理了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视角,认为需要从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理论高度助力西藏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从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心理学视角来阐释国家治理背景下的西藏发展和民族交往,提出历史教育和"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力量,是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马率帅  李良品 《民族学刊》2021,12(3):21-28, 96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作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重要聚居区,其“边地”的文化属性具有典型的征候意义。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等长时段纵向讨论该地区的“边地”内涵,借由“边地”相关理论并围绕这一地区的“边地”历史、“一体化”进程与策略、“一体化”格局与状态等方面探究乌江流域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能为“各民族共创中华”等主题提供参考,从而有利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乌江流域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是一部中国各民族诞生、发展、交融以及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从“自为”“自在”实体走向“自立自强”实体并且凝聚力、向心力日益增强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陈立鹏  薛璐璐  范航 《民族学刊》2023,14(4):1-10, 134
民族交融作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一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学界鲜有关于个体民族交融态度如何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学实证研究。本文采用《民族交融态度量表》《中华民族认同量表》《心理距离量表》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对682名参与者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民族交融态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即积极的民族交融态度有利于提高个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同时,中华民族认同和心理距离在民族交融态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基于此提出“保障民族交融政策有序落实,培育积极民族交融态度;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打造中华民族认同社会共识;充分挖掘与宣传历史记忆,重视隐喻对心理距离的作用;积极探索个体心理发展规律,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等建议,以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心理学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15.
文化建设只有紧扣时代发展主题,才能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才能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华民族凝聚力随着文化建设实践进程的不同而发生主题变换。就近代以来的文化建设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具体实践来讲,二者的互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在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时期,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强烈的革命色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期,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浓郁的改革气息;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凝聚力必然具有战略性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6.
交通线的通畅与否在战争年代事关战争局势乃至民族存亡。全面抗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全面切断了我国对外联络的国际交通线,意图置中华民族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值此民族危难之际,国内不同政治力量、地方势力和各族群众团结一致,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下共同致力于西北国际交通线的大抢修,将千年古驿道改造成为中华民族抗日的“生命线”。抗日战争时期西北国际交通线的修筑历史呈现了中华民族意识从逐步觉醒到全面觉醒,从自在走向自觉,并凝铸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程。这一伟大历史实践深刻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在民族危亡之际所展现出的民族凝聚力,充分表明了各族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进一步弘扬了民族平等互助、共御外侮的伟大团结精神,强化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启迪。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体现在对外的国家主权平等和独立自主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二是体现在对内的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一律平等和共同发展上。它适应全球化趋势、国际格局演变和时代特征要求,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丰富思想资源。民族主义作为现代性的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影响将持续长久,如果能够使其走向良性的发展道路,对于维护我国的生存、独立和发展,推动国家团结统一,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将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着眼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为在当今百年之未有大变局的视域下,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力指明了方向。基于此,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力,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凝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导引,就必须牢固树立各民族休戚与共的价值理念、荣辱与共的价值理念、命运与共的价值理念;升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信仰,就必须涵养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之“源”,引导中华民族文化的感召力之“流”,延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力之“势”;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家国情怀,就必须弘扬守护边疆的忠诚担当、大爱无疆的深厚情怀、共同发展的无私奉献。  相似文献   

19.
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公共记忆,是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重要基础。文章通过分析相关个案,阐述了从个体记忆到各民族集体记忆与各民族共同体认同,再到现代中国社会的公共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路径与机制。从公共记忆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形成过程与机制,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和中国的民族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崔榕  赵智娜 《民族学刊》2021,12(8):1-8, 120
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华文化认同是整合、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中,各民族文化认同得以萌发并日益浓厚,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主线。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守望和传承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认同得到了巩固和增强,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整合机制。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应当紧紧围绕增强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来展开,促进各民族强化中华文化符号认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促进中华文化仪式的传承与创新,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团结的强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