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廼贤是中国诗史上唯一的葛逻禄诗人,在元末诗坛享有盛誉.以往的研究,多关注其汉化,对其民族特色缺乏深入阐释.如果从民族性格入手,会发现廼贤以鲜明的民族特色为中国诗史添加了新的精彩:笔下的草原物象雄奇,边塞诗特色独具,以少数民族较为进步的妇女观,为中国叙事诗史增添了老妇的艺术形象,西域民风沉淀为清雄刚健、质朴自然的诗风,为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朱琦是近代广西诗歌史上的一位具有全国性影响的重要诗人,"岭西五家"和"杉湖十子"之一.他的诗以杜甫为法,从各个角度全面地反映了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起义前后的社会现实,寄予了深沉的感叹,具有浓厚的"诗史"特征,风格沉郁悲壮,有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可谓杜甫诗歌的传人.  相似文献   

3.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号康熙,满族。他毕生从政六十一载,为国家的统一发展,繁荣强盛,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创作诗歌1165首,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可以说,他的诗是清初社会的“诗史”。康熙八龄登基,十三岁亲政。他热爱祖国,锐意革新。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他对外积极抵御罗刹(沙俄)的侵略,对内擒  相似文献   

4.
马旗  曾新 《中国民族博览》2017,(16):247-248
任何一种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形式都会呈现出与其他文化特性的合体.影像发展成熟后,很自然地也发展成为互动的影像,互动影像就是将交互形式加入到影像中,使受众享受到更强的参与感和共鸣感,呈现出与普通影像不同的体验感受.互动影像最大的特点就是交互性,本文以《Lifesaver》为案例从影片内容、交互要素以及互动机制三方面对互动影像中的交互性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5.
唐朝时期,茶文化兴盛,茶诗也随之蓬勃发展。白居易一生创作诗歌3400余首,其中茶诗就有60多首,但学界对其茶诗的研究却很少。本文从白居易及其茶缘、白居易茶诗类型与内容、白居易茶诗的审美取向与人生追求四个方面,赏析茶诗,窥探其茶诗价值与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6.
以徒步梅里雪山雨崩村的背包旅游者为对象,运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将互动划分为旅游前、旅游中和旅游后三个阶段,从"景观"和"人"两个维度探讨背包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的互动过程。研究发现:目的地的原生态景观是吸引背包旅游者的首要因素;背包旅游者与目的地之间的互动表现为旅游前的咨询式互动、旅游中的参与式互动和旅游后的延续性互动,三个阶段的互动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互动形成了以雇佣关系、竞争关系为代表的商业性主客关系以及路人关系、同伴关系、朋友关系、婚姻关系等情感性主客关系;互动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以关中地区的自然景色、风土人文为题材,体现关中地域特色的诗占有显著的比例。关中水深土厚的自然环境使其诗具有高远空阔的地貌特点;安土乐生、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使其诗具有朴澹安恬的风土人情;开放包容的时代文化氖围与平和安宁的个性又使其诗具有了廓落雍和的胸怀气度。  相似文献   

8.
(续上期) 三、人类学诗及诗学 诗与诗学一直是文学或文艺学的一项研究领域.但亚里士多德概念中的诗却具有一般的意义,即艺术.因此诗学实际上包含了诗论,也包含了一般的文艺理论与美学原理.作为其重要研究领域的比较诗学,则是以文学理论为核心,涵盖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诗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以及跨学科、跨文化诗学的比较研究.显然,这与人类学所擅长的文化比较研究有很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2012年6月11日至14日由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主办的"跨文明互动:区域研究的视野"学术研讨会在夏都西宁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并交流并研讨论文近60篇。本届学术会议议程分为三大版块:第一版块为主题发言;第二版块是专题发言与讨论;第三版块是学术考察。一、主题发言。本届会议邀请四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围绕"中国、区域、文明、互动"的命题做主题演讲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陈庆英研究员作了"西羌与青藏高原古代族群文明互动"为论题的首场发言,阐述了青藏高原古代先民的历史演变及族群互动,认为西夏学对  相似文献   

10.
比较研究中西方商务文化差异及其成因,归纳为由地理环境、宗教意识、政治体制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决定,并推论中西方商务文化将通过互化与涵化实现互动与更新.  相似文献   

11.
我国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具有自我身份意识、集体行动身份意识以及高层次的中华民族身份意识,各类身份意识是网络群体互动的核心要义。互动仪式理论与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一定的耦合性,它表现为网络空间互动仪式主要以国家情境性事件为媒介,通过触发情感转向激发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空间互动仪式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其演进、传播的一般性生成机制。在实际案例中,一般性生成机制能解释“国家建构型”“亚文化群体型”和“国家突发型”三种常见事件类型。但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通过常态化的网络互动引导、理性认知的情感动员与制度规约,以及统一化的身份符号建构等路径予以回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论析隐逸诗人孟浩然诗歌中的道家情怀。从三点展开论述:第一,他所写的“涉道诗”中;第二,道家情怀在他山水田园诗中的体现;第三,道家情怀对治愈他仕途失意时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考察了西域民俗文化对唐诗创作的影响情况,发现只有西域酒俗对唐诗尤其是唐饮酒诗影响最大。西域酒俗具有迷恋性、狂欢性、自由性三个特点,这在李白以及其他唐人大量的饮酒诗中都有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4.
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厘清旅游和民族三交的关系层次对旅游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理论交互范畴的拓展价值。旅游和民族三交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内涵、关系逻辑和关系形态,旅游者异地构建“族际互动”促发多元主体身心发展和族际团结进步是其关系内涵;核心吸引、过程推进、场域支撑和人本理性构成多层次关系互动逻辑;族际主体间围绕族群文化和族际共有文化构建起旅游业态和日常民族三交的符号交互系统。文章据此提出了旅游与民族三交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以期为旅游促进民族三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唐末诗人李商隐,与李白、李贺合称为"诗家三李",其诗典故丰富、幻境迭出,素来以奇异和难解闻名于世.以无题诗为代表,李商隐诗歌的新奇性是历代学者们的研究焦点.诗人别具匠心地将自然景物、历史典故及神话传说等各类意象融入个性体验并侧显个人身世.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心智体验观和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理论入手,探究李诗个人身世写照之新奇性,以凸显文学意象托物认知、移情象征性和李商隐主观化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6.
安南文豪阮攸,为区域互动历史中越关系产物,其汉文诗集<北行杂录>撰于1813~1814年出使清廷期间.从边缘看中心,诗中阮攸以一介蛮夷身份,从想象中华与现实清廷的差距、东汉及明朝与安南关系出发,于政治层面拒斥了两国间宗主与附属国关系;同时,经对中国历史上儒、道、释三家人物及唐宋文坛杰出文人的批评赞颂,认同了两国间文化与文学层的传承关系.<北行杂录>为考察安南文人看待两国关系提供了一个参照,其最大文献价值在此.  相似文献   

17.
恽珠是清代重要的文学家,生于阳湖世家,嫁于金源世胄,使其在婚前婚后都能获得良好的文化熏染。这两个文化世家在给予文化濡染的同时,又因地位闳肆为恽珠美名的获得提供保障;将自己的自立之道适时地由读书论道变而为古来贤妇之道的策略更是其成功的重要节点,由此其诗才因贤妇的美名得以张扬,贤妇兼而能诗又使其成为闺门典范;恽珠奉行的才由天授、博学不矜等行世策略也为其才名增重,"聪明忌露尽"的行世方式又与完颜世家的家训不谋而合,由此获得家族的认可与揄扬。  相似文献   

18.
海外侨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新时代如何建构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这是中国政府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认同心理过程,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历经个体自我认同、内群体认同和共同内群体认同,个体自我认同是其基础,内群体认同是其纽带,共同内群体认同是其范畴表征。因此,通过社会化实现海外侨胞自我认同从自我到共同体的由内到外建构,通过中国政府自上而下国家意志的社会传导,实现其从共同体到自我的由外至内建构,解决“我是谁”问题;构建多重互动网络,以个体间朋友(亲友、同乡等)角色互动为基础,获得内群体身份(民族身份),促进其内群体认同,解决“我和谁一样”“我和谁一起”的问题;以跨群体、跨地域互动为基础,促进其共同内群体感知相似性,建构共同内群体身份(中华民族身份),最终建构其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解决“我为什么要支持现存政治秩序”问题。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新疆都是一片多元民族文化互动的广阔天地,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文化互动的摇篮。在新疆多元民族文化互动的进程中,以同层级文化互动、异层级文化互动、历史与现实互动为主要类型。新疆多元民族文化互动具有在开放的环境中多元文化共存、在历史与现实中多元文化交融、长期文化互动中形成了多维共性等特点。在处理当今新疆多元民族文化互动关系中,应该以费孝通的"和而不同"的文化观为殷鉴,在良好的文化互动环境中,实现新疆多元民族文化共生共荣。  相似文献   

20.
唐末诗人李商隐,与李白、李贺合称为"诗家三李",其诗典故丰富、幻境迭出,素来以奇异和难解闻名于世。以无题诗为代表,李商隐诗歌的新奇性是历代学者们的研究焦点。诗人别具匠心地将自然景物、历史典故及神话传说等各类意象融入个性体验并侧显个人身世。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心智体验观和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理论入手,探究李诗个人身世写照之新奇性,以凸显文学意象托物认知、移情象征性和李商隐主观化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