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01年9月25日至27日,由中国(广西)瑶学会、临湘市人民政府共同组织,临湘市政协承办的“湖南临湘瑶族专题学术研讨会”在临湘召开。来自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湖南和北京、武汉等地的瑶族专家和瑶族老干部共46人出席会议。会议对瑶族千家峒、漂洋过海、迁徙等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研讨。通过实地考察和论证,大家一致认为临湘龙窖山千家峒是瑶族早期千家峒。2002年1月20日,临湘市政协收到中国(广西)瑶家会寄来的《龙窖山千家峒认定意见书》。意见书指出:“龙窖山千家峒风光绮丽,生态环境良好,瑶族遗迹众多,规…  相似文献   

2.
湘鄂交界的龙窖山瑶族古文化遗址众多,被广西瑶学会认定为是瑶族早期千家峒,瑶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正是在以龙窖山为中心,洞庭湖到鄱阳湖流域一带形成的,湖南、湖北都是瑶族的发源地。早期千家峒事件、漂洋过海、盘王节的诞生都和龙窖山、洞庭湖有关系,探讨这些历史事件对瑶族的源流变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峥嵘 《民族论坛》2014,(11):58-61
“有巨壑,云气常聚。”寥寥几字便描述出了,世界瑶族祖居地岳阳市临湘龙窖山的神秘与秀丽气质。龙窖山遗址位于文化古城岳阳市临湘县羊楼司镇境内。根据十几年来史学家及考古学家的不断考证,它是瑶族先民南下迁徙留下的早期千家峒,更是全球300多万瑶胞魂牵梦萦的先祖聚居地,是我国南方地区唯一的、以石构筑物为特征的大型古文化遗址。  相似文献   

4.
临湘龙窖山古遗址沉淀了丰富多彩的瑶族先民的石头文化。为了全面解读其文化的性质及其内涵,2003年6月,岳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龙窖山古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实测及试掘工作,发现了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瑶族原始宗教祭祀台、图腾柱、石神庙等文化遗存。囿于目前考古资料、文献记载的匮乏,其确切的用途和文化内涵有待研究考证。笔者不揣鄙陋,试先提出谬论,祈请专家学者斧正。  石堆积——“面东指北”的启迪    石堆积是龙窖山古遗址特有的文化现象。在龙窖山78平方公里(临湘市境内)古代文化遗存的分布范围内,随时可见人为的石头…  相似文献   

5.
简讯     
日前,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来到永州市宁远县偏远瑶村唐家漯村实地考察。在了解到该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元,至今未通公路,瑶族同胞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后,张春贤书记深有感触地说:“这里的瑶族同胞实在太苦,省市县都要支持瑶族同胞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一是要着力抓好通村公路建设,以便瑶族同胞能及时把农产品运到山外去卖。二是实行移民扶贫,异地安置。”(永州市民委)最近,美国瑶族文化基金会会长李文凤率11名美籍瑶胞,在广西瑶学会副会长黄文季的陪同下,考察了永州市江华、江永瑶族文化。代表团一行先后参观考察了千家峒、…  相似文献   

6.
正张硕辅到江永调研瑶乡生态文化旅游产业3月10日,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硕辅轻车简从,深入江永县调研文化旅游开发工作。千家峒是瑶族的祖居故地,新建的千家峒盘王广场占地35000平方米,瑶族祖先盘王雕像端坐于广场中央,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室外盘王巨型雕像。张硕辅希望县委、政府进一步完善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景区服务功能;要积极引导周边村庄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瑶家乐"等旅游相关产业,努力打造瑶族特色文化乡村体验游。  相似文献   

7.
《民族论坛》2012,(10):67-67
近日,岳阳临湘市市长龚卫国组织市政府办、市民宗局、文广新局等部门,对羊楼司镇龙窖山瑶族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龙窖山位于临湘市东南部的羊楼司镇,处于湘鄂两省交界处,最高峰海拔1261米。  相似文献   

8.
龙窖山曾是瑶族先民的居住地,本文通过瑶族史料、地方文献和考古资料予以论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四个角度评宫哲兵<千家峒运动与瑶族发祥地>一是该书的学术价值;二是仍有不少问题要弄清楚;三是瑶族多姓氏的原因;四是千家峒的开发.最后指出,该书是瑶族圣地重现光辉的必读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 瑶族是我国古代南方民族中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过去,由于封建统治的压迫和歧视,导致瑶族逐渐成为我国的跨境民族。瑶族自古以来生活迁徙多变,“常住青山千万山”,“吃尽一山过一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结束了中国瑶族艰辛的游耕历史,过上了定居的幸福生活。而国外的瑶族仍在不断的流动,他们的足迹不仅留在东南亚,甚至涉足于西方,与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民发生了政治、经济上的联系,引起世界各国社会学、民族学者的注目。  相似文献   

11.
瑶族千家峒运动是十九世纪兴起、二十世纪达到高潮的一种民族复兴运动,它与同时期世界各地发生的本土运动有特别相似之处。千家峒运动的形式有:自发性的、有组织的、武装性的、歌舞祭祀性的。它的主要功能是振兴民族意识和民族性格,提高生存能力,推动迁徙热情。  相似文献   

12.
千家们是瑶族历史上的祖居地之一,也是瑶族人民心目中的圣地。由于岁月的流逝和民族的迁徙,千家们的确切地理位置迷失了。作者通过对收集到的流传于湖南、广东和广西交界地区瑶族民间的28篇《千家们》史料进行综合分析、考证,提出了千家们在都庞岭一带的看法,即以都庞岭的主峰韭菜岭为中心,包括灌阳县东部、道县西部、江永县西北部地区。瑶族民间保存的《千家峒》一书具有比较可靠的史料价值。《千家峒》用汉字写成,每篇大约二、三千字,标题各不相同,流传在湖南、广东、广西三省(区)交界的十几个县里。笔者十多年来研究千家峒,陆…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考察考证认为:瑶族历史上重要的居住地之一千家峒是以都庞岭的主峰韭菜岭为中心,包括今广西灌阳县东部、湖南省道县西部、江永县西北部等地区,这里是瑶族的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 瑶族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由于刀耕火种生产方式以及历代阶级压迫、民族压迫,其中部分瑶族被迫在南岭山域内迁徙流动,素有“过山瑶”之称。我们在调查过山瑶迁徙历史的过程中,发现在该族群中,保存了大量用汉文记载的谱牒。这些家谱宗牒记述着过山瑶的来源和各家族的组织繁衍情况,保存了该族群有关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宗族文化及地方史料,是研究瑶族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梁启超曾指出“族姓之  相似文献   

15.
“千家峒古都”的缘由  2001年9月28日至10月7日,应中共江永县委、江永县人民政府的邀请,湖南卫视《奥秘中国》栏目组14人,到地处湘南都庞岭的江永县瑶族千家峒故地进行实地考察采访。研究瑶族千家峒历史的宫哲兵教授,国际著名学者、我国炎黄源流研究专家何光岳研究员,考古专家、陶瓷研究专家周世荣教授,地质专家张敏、曹清河等人参加了考察。考察采访组一行先后考察了千家峒口穿岩、千家峒古窑址、千家峒古遗址、奇特的“女书”,查阅了千家峒古文献与千家峒的地域资料,考证了新出土的瓷碟碗具、方砖、陶罐、石辗等文…  相似文献   

16.
千家峒是瑶族历史上的重要居住地之一。千家峒的寻根,这是瑶族人民和瑶族史学者一向关心的问题。80年代初,宫哲兵等同志在学术研究和实地调查甚础上得出故地中心即今湖南省江永县大远瑶族乡的结论,许多报纸、电台、电视台对此作了报道,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嗣后,本刊于1987年第4期上曾刊登黄钰、李木高论文《瑶族千家峒故地辨析》,对上述结论提出不同看法。今宫哲兵等四同志撰文对黄、李二同志文章提出商榷,特提供读者一阅。本刊对学术问题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继续欢迎对此感兴趣的专家、学者、读者来稿探讨、评论,通过比较、鉴别,使这一学术课题的研究更加深入一步。  相似文献   

17.
赵飞 《民族论坛》2006,(2):37-37
瑶族传统文化是瑶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活动中,沉积而成的、世代相传的、并渗透到瑶族人民思想意识中的一种传统精神。当今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相互结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本文就开发瑶族传统文化,发展永州特色旅游作一点粗浅的探讨。1、从可参与性入手,搞好文化活动的开发。瑶族文化无论是在内容、范围,还是对象上都有较高的参与性。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事项具有浓郁的生活乐趣,为群众和游客所喜闻乐见。如瑶族节庆、体育、民俗婚礼和住瑶家房、吃瑶家饭、参与瑶族织锦、刺绣等,尤其是瑶族的…  相似文献   

18.
千家洞是瑶族的发祥地,历年来不断有海内外瑶族同胞到此寻根问祖。随着时代的发展,千家洞的含义超出了自然地域的限制,成为瑶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本文从功能主义视角切入,分析得出千家洞具有民族凝聚、文化传承、文化象征和文化旅游这四大社会功能,有利于促进瑶族社会建设、提升民族凝聚力,符合瑶族社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千家洞是瑶族的发祥地,历年来不断有海内外瑶族同胞到此寻根问祖。随着时代的发展,千家洞的含义超出了自然地域的限制,成为瑶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本文从功能主义视角切入,分析得出千家洞具有民族凝聚、文化传承、文化象征和文化旅游这四大社会功能,有利于促进瑶族社会建设、提升民族凝聚力,符合瑶族社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寻找千家峒     
千家峒千家峒你在哪里?在瑶族的祖辈的传说中,在族谱中,瑶族早先住在千家峒里,后被官府围剿,才开始了漫长的迁徙之路。从中国迁徙到东南亚,从东南亚迁徙到美洲、欧洲……越是迁徙漂泊的民族,越是怀念自己的故地,寻根是他们永恒的情结。令人高兴的是,不久前的5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