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撒尔嗬是清江流域土家人的一种祭祀歌舞,它的艺术价值、民俗学价值、人文价值和史料学价值弥足珍贵。开发和保护撒尔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以撒尔嗬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巴东撒尔嗬充分展示了土家族文化的原生态魅力"撒尔嗬"是土家语,实际上是一个衬词,因为每一段歌后面都要用它  相似文献   

2.
一、“撒尔嗬”及其内容 在清江流域土家族聚居的崇山峻岭之中,至今流传着一种独具特色、以欢乐的跳舞形式悼念亡人的民族民间舞蹈,当地人俗称之为“跳丧”。跳丧舞,又叫跳撒尔嗬、跳丧鼓,是土家族古老的丧葬仪式歌舞,在清江流域土家族聚居区有着极其久远的历史。丧鼓有“跳丧”与“坐丧”两种形式。跳丧为亦歌亦舞,因其唱时多用衬词“撒尔嗬”,故又叫“跳撒尔嗬”。坐丧是只歌不舞,有的地方叫“闹灵歌”或“闹丧歌”等。不管是跳丧或坐丧,均需击鼓而歌,其歌词统称丧鼓歌。鄂西士家族地区的史志对丧鼓歌均有记载,其中以巴东和长阳的记载较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3.
“撒尔嗬”:土家人原始生命意识的独特传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鄂西南清江流域的土家族聚居地区,至今流传着一种原始古朴的丧事习俗——跳“撒尔嗬”。“撒尔嗬”在土家族民间歌舞中别具一格,其艺术表现神秘诡奇,展示着独特的民族色彩和地方气息,更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对于“撒尔嗬”的由来及表现形式,研究者多有介绍,这里不作阐述。本文主要是从“撒尔嗬”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着眼,来探讨这种古朴神奇的民俗事象千百年来久传不衰的原因之所在。 自古以来,土家族先民基本上一直活动在  相似文献   

4.
丧葬习俗是湘西土家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所反映的文化通过一系列丧葬仪式活动体现出来。丧葬习俗是人们应对死亡的思想观念、传统理念以及复杂的个人、群众的心理状态而成的一种传统文化积淀。这一独特的世代传承的丧葬习俗背后,体现了土家族的睦族友邻,敬生礼亡,神贵祖崇等社会文化意义。透过丧葬习俗研究可以深化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撒叶尔嗬耶     
"喝了山神的酒,敬了山神的香,扯起动天的皮鼓,白虎进了山岗……"。这唱的是清江土家族荡人心魄的撒叶尔嗬。  相似文献   

6.
巴东,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清江两江竞流之地。上苍赋予了巴东两江胜景,两江孕育着巴东厚重文明,撑起了巴东坚实的精神脊梁——古巴人之源、土家撒叶儿嗬、巴东堂戏、峡江纤夫号子……徜徉于巴东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在璀璨展灯的映射下与精妙展台的映衬中,长江木帆船、堂戏服饰。  相似文献   

7.
2008年,在第13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湖北省选送的土苗兄妹组合夺得了大赛原生态组金奖,撒尔嗬组合获原生态组优秀奖,比兹卡组合获民族组单项金奖。媒体高度评价说,他们展示了鄂西土家族苗族以歌传情的传统风俗画,以完美的高音丰富了民族音乐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是巴文化的发祥地。巴楚文化、巴渝文化在这里交融,是土家族苗族文化的摇篮,积淀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摆手舞、铜铃舞、滚龙连响舞动山岳,山歌、情歌、撒尔嗬歌海如潮。深厚的文化土壤,孕育着一代又一代人数众多的民间特色文化艺术人才,正是他们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痴迷与热爱,才使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得以继承和创新。本文素描的三位民族民间文艺大师,他们都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吴修富还被授予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相似文献   

9.
土家丧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东后乡的土家文化事象中,尤要提到的是土家跳丧。土家地区有种说法,叫“南摆手,北跳丧”,这是“中国的迪斯科”。国际曾有人看到巴东跳丧舞蹈后认为,这种说法,大体上讲到了土家跳丧舞的舞蹈特点。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陈洪同志沿用了这种舞蹈,编写了一个《土里巴人》的歌舞,演出后,使许多中国舞蹈家为之倾倒,有的感动地说,看到了多年未曾见到的好舞。这都是对其艺术特色的肯定。学者们从多角度审视着土家跳丧,或引用西方的悲剧论,或从一般伦理观念出发,或是站在另一文化角度,认为人类的共性是害怕死亡,把死亡看成一种悲剧。一句话,相当多的人们还没有站在本体文化角度,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为了探奇。尽管如此,这些研究无疑对揭示土家跳丧内涵有益,引起了人们对“撒尔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丧葬颜色的使用反映出不同的社会分类法则,其中颜色所代表的象征含义也有所不同。丧葬礼仪中红白黑颜色的使用,受到了五行文化、统治者喜好以及巫术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长阳县资丘镇的土家族人在丧葬礼仪中不仅使用黑白色,也使用大红色——红色是"喜丧"和"做生斋"的必备色彩。实际上,在当前中国的语境中,红色的含义更多是积极的,白色与黑色具有正反双重含义。  相似文献   

11.
“撒叶儿嗬”是一句土家语,来源于一种土家族民间舞蹈音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号子。久而久之,土家人就称跳这种舞蹈叫跳“撒叶儿嗬”了。土家人还称这种舞蹈叫“打山鼓”或“跳山鼓”。出生在清江河畔的土家山寨里的著名作家田天就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撒叶儿嗬其实又叫做“打山鼓”,有些文人将其译为“打丧鼓”或“跳丧舞”,  相似文献   

12.
宗法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以父权家长制大家庭为基础的氏族、宗族组织,进入阶级社会后由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其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阶级对立与剥削、妇女沦为特殊性质的财产及宗族共财.港澳台汉族宗法文化延续于他们生养、婚娶、丧葬及祭祀等日常生活的礼俗活动之中,其原因是中国传统宗法意识在当地汉族移民头脑中根深蒂固及当地特殊社会环境和有关政策的影响.传统宗法文化有其正负两方面的社会效应,我们应该正视它的存在,正确评价它在现代化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范军  罗文雄 《民族论坛》2012,(6):96-101
丧葬文化是黎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与发展,海南黎族丧葬习俗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些变迁与国家意志、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民间信仰、自然地理、环境卫生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间通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促成了黎族丧葬习俗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题记2022年5月18日晚,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民间文化艺术团撒叶儿嗬传承基地揭牌开幕。歌师们击鼓叫歌,鼓声铿锵有力,前来捧场的镇上群众随鼓声应节而舞。基地每周三、周五将免费向镇上群众开放。耳濡目染中将撒叶儿嗬代代相传“我想让她学习一下我们土家族的撒叶儿嗬,感受一下传统文化。”居民沈兰轻拍着女儿的肩膀说。撒叶儿嗬传承基地开张不久,沈兰就带着五岁的女儿来到现场。此时,沈兰的丈夫已经在大屋中间跳开了。“虎抱头”“凤凰展翅”“牵牛喝水”……沈兰的丈夫跟随歌师的歌声和鼓点,挥动手臂,模拟动物或农耕的动作,舞出了不同的舞姿。  相似文献   

15.
巴东撒叶儿嗬组合捧获央视2010青歌赛原生态唱法金奖时,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溪丘湾乡白羊坪村一个村民的院落里,薅草锣鼓正激越地响起,悠扬的山歌号子让观众如痴如醉.  相似文献   

16.
利川鱼木寨丧葬仪式既是既往之人肉身毁灭的告别仪式,也是鱼木寨土家族民族特点的一面旗帜。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孝道与丧葬文化的联系、鱼木寨丧葬仪式流程的阐述,来分析鱼木寨地区丧葬仪式中亲人团聚、守灵哭丧、做家祭、丧戏孝歌、宣讲孝义、烧七祭祀等环节,所体现出的宗族孝道、对亡者的哀思、为逝者祈福、追念亲情、报答亲恩、教化后代等土家族孝文化中的特点。进一步力证了鱼木寨地区丧葬习俗与中国孝道文化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7.
通过考察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镇黄水居委会青杠坪组,发现当地土家族的饮食、居住、服饰、婚恋、信仰和丧葬等习俗发生了极大改变;结合个案,笔者认为民俗变迁是由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的,受思想观念的大力推动,通过人口流动的途径被政治力量强化而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8.
语言与民俗是密不可分的,恩施地区土家族聚居村廖家坦村有不少表示婚恋习俗的语汇,如"女儿会、哭嫁、茶食"等等,这些语汇反映了当地曾经"以歌为媒"的婚恋传统和哭嫁的特殊婚俗。"换亲、开脸"等语词的消失又反映了当地土家族婚恋习俗的现代变迁。  相似文献   

19.
元至清初汉族与土家族文化互动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超 《民族研究》2004,(6):92-100
元至清初是汉族与土家族文化互动剧烈时期 ,土家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以多种方式接触和碰撞 ,这种频繁的文化互动强化了两族间的文化认同 ,密切了两族关系 ,有力地推动了土家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促进了土家族的进步。文化互动使土家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联系得以加强 ,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汉族与土家族文化认同的增强 ,对于清初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改土归流的时间、方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20.
"游坟"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事项表现了回族特殊的社会经历,这种经历与伊斯兰教、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立足于对"游坟"习俗文化意义的解析,改变以往学界仅从丧葬仪式层面描述"游坟"习俗的事实,并从宗教观、自然观等多角度对"游坟"进行诠释,以此展示回族文化的深刻内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