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挑战性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江苏农村劳动力结构变迁的调查,指出要解决“村村冒烟”的格局,就应在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实现其户口向小城镇的迁移,使之在营造新的小城镇的同时,发展二、三产业。  相似文献   

2.
没有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没有江西全省经济的腾飞,而农村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转移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输送农民工并不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的根本途径,在农村地区发展二、三产业,改变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才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关键。要以全民创业为主线,充分调动农民工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工回乡自主创业,在全省掀起发展二、三产业的高潮,从而推动江西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治省方略     
怎样才能增加农民收入?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储波强调要抓好四项工作:(一)要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一是要调整品种结构。关键是要改进品种,提高优质率,通过发展优质农产品,达到增收的目的。二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必须抓好农业产业的延伸,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鼓励农民以资源开发、加工为重点,办好初级产品加工、保鲜和贮藏,鼓励农民发展运输、餐饮等三产业,提高非农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比重。三是要调整劳动力结构。必须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加快向农村非农产业特别是向乡镇企业转移,要向小城镇转移,要向城市和省…  相似文献   

4.
一个战略性课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刘肇润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目前,农村的劳动力有4.4亿人,其中已转移到二、三产业上的劳动力约有1.1亿人,从事农业生产的有3.3亿人,剩余劳动力将超过2亿人”①。大量的而且正在继续增多的农村剩余...  相似文献   

5.
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和资本来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在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目标,不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的调整,而是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地区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资本,也不能主要依赖农民和农村乡镇集体,而应该来源于农村以外的经济组织,如资本市场、外国资本和政府投入。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20年,山东省农业劳动力供给最高值将达到 3000万,按初步现代化要求,大约需要 1000万,剩余2000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非农产业劳动力以年均8.1%的速度递增。近几年有所减缓。2005年到2015年将进入第二个转移高峰期,年均6%左右。2015年到2020年将进入相对稳定期。要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要正确处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非农产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关系,正确处理发展二、三产业与城镇建设的关系,调整生产力的区域布局,调整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向,正确处理市场调节与政府管理的关系,做到梯度有序,主次分明,流量适度,按初步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到2020年,使全省按一、二、三产业划分的劳动就业结构达到20:30:50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黄山要做好“三农”工作,到底有哪些规律可循? 第一,必须坚持富裕农民在于减少农民。现在农民收来自劳务收的比重在30%左右,要通过政策引导、就业培训和发展小城镇,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上来,让更多的农村走进城市务工经商。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农村与农村经济的蜕变轨迹与演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农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农业的经济再生产是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从单一经营农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农村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农村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拓展。与其相联系,城市与农村不再是完全独立、绝对分离的,它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化。与传统农村不同,现代农村不再是单一经营农业的区域,二、三产业在农村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第一产业,且出现"三产"深度融合的农村发展新格局。这时候的农村,与其称之为"农村",毋庸称之为"乡村",城乡差别已经缩小到很低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杨金基 《南方论刊》2003,(11):31-32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一是调整农业产品结构,瞄准国际市场,生产"名、优、新、特"产品;二是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结构,政府引导农民根据市场的需要来作出决定;三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第二、三产业;四是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低 ,无从事二、三产业的一技之长是制约其向农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深层次障碍。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必须标本兼治 ,在消除制度性障碍的同时 ,积极发展农村高中和职业技术教育 ,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 ,扩大农村教育出口 ,以适应农村二、三产业和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一、乡镇企业经济预测在经济管理中有着重要作用经济预测是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方法,在经济管理中具有主要作用。乡镇企业由于它的特殊地位、特殊性质决定,乡镇企业的经济预测更具有特殊意义。首先,乡镇企业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经济这一农村非农产业和农产业构成农村经济的全部,1991年全国乡镇企业产值达到11 621亿元,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26.6%,占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9.2%,向国家交纳税金454亿元,占全国税金的15%,在一些乡镇企业较发达的县、市,乡镇企业税金已占县财政收入的70%左右,农民的收入70%左右来自乡镇企业。1991年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商品交货额达670亿元,占全国外贸收购总额的29.6%。事实证明,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的重  相似文献   

12.
1992年,新疆农业获得连续第15个丰收年,粮食、棉花、甜菜等主要农产品再创历史新水平,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一、农村经济持续上升,增长速度明显趋缓全区农村经济收入达105.29亿元,比上年增长11.11%。占总收入64.57%的种植业收入达69.78亿元,比上年增长7.31%。粮食作物获得大丰收,收入达3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7.26%。可喜的是,在发展二、三产业是奔小康的根本出路的推动下,新疆种植业之外的副、渔、工、建、运、商收入比上年的增长幅度都在20%以上。全区农牧民  相似文献   

13.
发展劳务经济 促进扶贫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扶贫开发,这是近几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积极开发劳动力资源,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有效解决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种战略选择;也是贫困地区广大农民在缺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依靠自身的人力资源来增加经济收入的一种现实选择。据国家统计局、农业部、劳动保障部调查统计,目前全国大概有1·2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其中80%来自中西部地区。劳务经济的发展,不仅支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轨中,有力地支撑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其最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意…  相似文献   

14.
二元工业化是在城市工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以现有的地(市)、县(市)和乡镇为依托,构建并发展广大农村的工业园(或产业园),有效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人口聚集,推动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并实现农业产业化,达到城市与乡村和谐发展的目的。二元工业化结构的构建必须以产业化为基础,以实现劳动力转移为根本,以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为目标,通过工业化(或产业化)过程最终建成高、中、初三级城市模式,达到解决二元经济问题,实现二元向一元、同质的现代经济转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大庆油田的开发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四十年来的开发建设,已累计生产原油16亿吨,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三千多亿元,连续24年5000万吨以上高产稳产,创世界同类油田开发的先进水平。大庆的经济地位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举足轻重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庆经济发展中的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大庆的经济结构以石油石化工业为主体,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为4:83.3:12.7,可以看出工业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工业结构中,2000年末,石油石化工业实现增加值846亿元,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95.5%。世界各国经济发…  相似文献   

16.
农民收入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与判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进行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我们得出了如下有意义的结论:影响农民收入的第一因素是各省(市、自治区)的二、三产业发展状况,以及由此引起的城市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第二是农业结构调整因素,包括大农业结构和种植业内部结构;第三是农民受教育程度。农业生产条件的解释力不显著。要解决农业收入问题,乃至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在农业内部寻找出路,而要重新审视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以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在稳定农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通过二、三产业的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解决农民的就业和身份问题,最终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西方经济学的分工理论,阐述了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决定市场的大小。实践表明,凡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其专业分工一定很强。入世后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善专业分工理论,行动上要打破城乡户口分割的界限,并建立乡镇企业保障制度,让乡镇企业员工与农村土地脱钩,使农民能够从事专业的一、二、三产业生产,解决农民既从事农田劳动又从事非农劳动所产生的磨擦损失,从而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8.
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英  肖德仁 《理论界》2005,(2):182-183
影响农民增收缓慢的主要因素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因此,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治本之策。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单一粮食生产”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在我国,虽然有些地区的农村经济搞起了多种经营和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但就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经济仍然是“单一粮食生产”,这种经济结构格局没有根本上的改变。而这种“单一粮食生产”由于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使得多投入而不能多产出,导致农民收入不能增加,甚至减少。第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停滞,城镇化滞后。从较发…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了以家庭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责任制,为农业生产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二、三产业的迅速崛起,给农村劳力结构和经济构成带来了深刻地变化。面对这变化了的新形势,如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我们认为,在城郊地区,兴办农业企业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正> 广东劳动力市场经近十年的发育,已初步形成国家、民办、私营和自发四个层次的市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劳动力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配置的积极作用.而且,市场配置劳动力的复盖面越来越大.目前,广东的外资企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劳动力配置,基本置于市场机制作用之中.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及外省民工流入广东务工中,基本上是通过市场配置的.据不完全统计,到1990年,广东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中就业已达800多万人.同时,12年来有400多万外省劳动力先后进入广东务工经商,目前仍有约200万人在广东就业.全民单位和大集体单位的劳动合同职工和临时工,也基本由市场调节配置.据粗略统计,每年新进入第二、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中,有90%以上是通过劳动力市场这个媒介进入就业岗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