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色年华》2013,(4):74-75
“丘吉尔庄园”实际名为“布伦海姆宫”,位于牛津郡伍德斯托克镇,因英国二战时期著名的铁腕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出生在这里,而被人们习惯地称为“丘吉尔庄园”.被誉为英格兰最精美优雅的巴洛克式宫殿之一。  相似文献   

2.
英国政治家丘吉尔在40年代评论西方民主制度时说过一句名言:民主制度很不好,但别的制度更不好。现在丘吉尔的这句话,似乎已变成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圣旨,甚至导致了民主原教旨主义,结果也给这个世界带来不少麻烦。  相似文献   

3.
1915年,丘吉尔还是英国的海军大臣。不知是心血来潮,还是什么原因,他突然要学开飞机,飞行员们只好遵命。 丘吉尔还真有股韧劲,刻苦用功,拼命学习,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搭上了,连负责训练他的飞行员都累坏了。丘吉尔虽称得上是杰出的政治家,但操纵战斗机跟政治是  相似文献   

4.
黄健 《女性天地》2008,(10):42-47
在战后的废墟中重建奥运会 2002年8月,我在英国参加伦敦国际图书展览会,专程到伦敦蜡像馆参观。馆内展现了战时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蜡像和他于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品、六卷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书中写到:1945年5月7目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次日丘吉尔向英国人民宣告,英国已经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当其他国家还忙于战后的各种恢复工作或者有些亚非拉国家还没有脱离战争泥潭的时候,  相似文献   

5.
1956年4月,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赫鲁晓夫和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对英国进行首次访问。两位苏联高级领导人同时出访反映了克里姆林宫对这次访问的高度重视。据说,这也是因为:赫鲁晓夫当时尚未成为大权独揽的惟一领导人。两位领导人是乘坐当时苏联海军最现代化的舰艇——“奥尔忠尼启则”号巡洋舰抵达英国的。4月18日,“奥尔忠尼启则”号巡洋舰顺利抵达朴次茅斯港。英国首相、战时作为丘吉尔首相得力助手的安东尼·艾登欢迎苏联客人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书面讲话。丘吉尔此时已经退位。1946年3月,丘吉尔曾发表了著名的富尔顿讲话,首次使用了“铁幕”这一术语。尽管丘吉尔一直对自己的观念抱着不放,  相似文献   

6.
赵霞 《老年世界》2006,(8):27-27
英国前首相、保守党领袖丘吉尔1965年在伦敦逝世.卓年91岁。人们研究丘吉尔的履历.发现他在许多方面本应是与长寿无缘的:他并非出生于长寿家族,父亲仅活了46岁.母亲也只活了67岁.家族中没有寿至90岁以上的人;他自己是一个早产儿,出生时体重只有2500克。当时人们都担心他活不长;  相似文献   

7.
史云 《老人世界》2011,(11):24-26
冒名顶替潜入“721”1943年8月,英国军情五处处长皮特里收到了一份密电:“德国正在加紧研制无声武器。”无声武器?这会是什么秘密武器?皮特里不敢怠慢,迅速向首相丘吉尔作了汇报。丘吉尔当时已从多个渠道听说节节败退的德国正在研制一种不可告人的武器,现在看来,这绝非空穴来风,于是,他命令皮特里全权负责,迅速查清此事。  相似文献   

8.
名人名言     
《老年人》2009,(2)
⊙就人性来说,唯一的向导,就是人的良心。就死后的名声而言,唯一的盾牌,就是廉洁的行为和真挚的感情。——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谈人性和名声  相似文献   

9.
近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解密的《蒋介石日记》表明,蒋介石对参加开罗会议的成果是十分满意的。首先是中国首次以大国地位,与美国、英国共同出席开罗会议讨论盟国之重要决策;再者,他对罗斯福总统有好的印象,罗斯福告诉他,其“最感到头痛”的是丘吉尔,“英国根本不愿见到中国成为大国”。  相似文献   

10.
丁云 《公共关系》2001,(1):28-28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在一次演说中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构成“V”的手势,来表示胜利。此后,这个手势就广为流传,凡庆祝胜利或祝贺成功时,人们都喜欢打个手势。然而丘吉尔当时使用这一手势时,是手心向外的,在世界的其它地方,现在人们往往是把手背朝外。这一手背朝外“V”手势,在英国却是万万使不得的,因为它所表示的意义不是胜利,而是伤风败俗。在希腊,不仅这一手势不能使用,而且即使用丘吉尔式的手势也会惹麻烦,尤其是在打这一手势时千万不要把胳膊伸得太长,否则就是对人不恭了。  相似文献   

11.
史云 《老人世界》2013,(12):21-23
故布疑阵的“坚韧计划” 1941年德国人侵苏联后,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红军就在欧洲大陆上单独作战,他曾向英圜首相丘吉尔提出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对纳粹德国实施战略夹击的要求,但因当时美国没有明确表示参战,英国无力组织大规模战役,  相似文献   

12.
巴顿算老几     
《中国社会导刊》2001,(1):41-41
1995年327国债期货事件后,上交所总经理尉文渊下了台,星期六早上一起床突然反应过来不用上班了,心里空落落的。于是找来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的回忆录,读罢叹道巴顿算什么?麦克阿瑟算什么?真正决定命运的是丘吉尔,是罗斯福。把尉文渊的说法搁在中国的企业家身上,便会发现当年在媒体上蹦得高的人物不一定算得了什么。这20年来,尤其是后10年,真有几位老板了不得。黄鸿年应该算是中国人,虽然国籍不是中国。他的中策公司买下国企,包装包装(很  相似文献   

13.
正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丘吉尔老人把"死"挂在嘴边在传统的英国小说里,绅士们外出散步时,往往会牵着一只黑色皮毛的爱犬,不论发生什么事,它都形影不离地跟在主人左右。丘吉尔曾把抑郁症比作黑狗,虽然带着几分自嘲,却非常贴切。从那之后,"黑狗"就成了抑郁症的代名词。很多老人的身边也都跟着这样一只"黑狗"。人到老年,没有了工作的压力,生活也比较轻松,可却整日精神不振,  相似文献   

14.
坚守天职     
对于不负责任的人来说,露丝·伊夫的做法是一个忠告,也是一个榜样。她善守自己的职责,并用超人的胆量演绎过一个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如果没有她的这种胆识和责任感,也许世界历史将会是另一种记载,我们所面对的当今世界也将是另一副模样。露丝·伊夫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她那时还是一个20多岁年轻貌美的俏女孩。当时,她曾两次让英国前首相丘吉尔闭嘴,致使丘吉尔暴跳如雷。因为当时规定披露任何未经授权的信息将构成违法犯罪,所以她两次叫丘吉尔闭嘴的秘密整整隐瞒了半个多世纪。直至现在,她的英雄事迹才得以公开。当81岁的露丝·伊夫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谁  相似文献   

15.
美国《史密森》杂志曾举行一次大规模民意测验,题目是选出“亘古以来世界上用文字最简洁的人”。结果上帝因在《圣经》中仅用300多字就阐明了“十戒”,而获第一名;美国前总统林肯因在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中,仅用了270个词就震撼了人们的心灵,而获第二名;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因在“二战”期间规定下属“汇报以一页为限”〈不管多么复杂的事情都不得例外〉,而获第三名。该杂志社向林肯和丘吉尔的后代颁发了纪念品,还到位于美国伊利诺斯州春田市的林肯墓和位于英  相似文献   

16.
有段时间,丘吉尔在政治上受到打击,无事可做,终日抑郁。家人看在眼里,就忙不迭地给他找活干。他的一个邻居的妻子是画家,家里常常堆满了各种各样的颜料、画笔、画布以及画好的作品。丘吉尔一家常常去欣赏那位邻居的杰作。后来在家人的劝说下,丘吉尔开始跟他的邻居学习油画。  相似文献   

17.
两种准备     
流沙 《现代交际》2004,(5):17-17
有一位政治家,因为大选失利,黯然离开政坛。其间的痛苦和失落,非常人所能想像。在一次家庭聚会中,他突然在心中产生了一个念头:学画。从未拿过画笔的他毅然学起了画,并且成为每天的功课。他的绘画技术进步很快,并且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对绘画的狂热让他忘却了政坛上的失落。五十多年后,他的一些作品被公之于众。英国一位名叫约翰·莱沃里的宫廷画师对他的画赞不绝口,莱沃里由衷地说:“如果他当初投身绘画而不是从政,我相信他一定会成为一位伟大的画家。”这位政治家就是英国首相丘吉尔。丘吉尔晚年时曾说,如果不是绘画给我的精神支持,恐怕我…  相似文献   

18.
丘吉尔26岁那年,从南非回到了伦敦.他发现丧父5载的母亲恋爱了,而对方竟然是一个与自己车龄相同的运动员.起初,丘吉尔感到困惑不解,难以接受,甚至感到耻辱.就连母亲在儿子面前也感到不自然,难于开口向丘吉尔解释.丘吉尔很清楚,此人比母亲小20岁,年龄差距太大了,这样的婚姻是很难白头到老的.然而,理智使他清醒地认识到,母子之情无法完全弥补母亲情感上的孤独;没有母亲的养育,也就没有自己的今天.他思之再三,终于强迫自己坚决地支持母亲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福山:我们知道丘吉尔是伟大的英国首相。他说相对于其他制度,民主是最不坏的政治制度了,现在的问题是你到底有什么可选的制度呢?张维为:您提到的丘吉尔讲过的一句名言,我自己曾经套用这个比方:中国模式有很多的问题,但却是一个最不坏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关于政治家的幽默△管他妈的丘吉尔一次,丘吉尔应邀到广播电台发表重要演讲。途中汽车出了故障,为了赶时间,他和随从只得从路边叫来一辆出租车,匆匆忙忙对司机说:“到广播电台去。”“对不起,我不能去。我要赶回家听丘吉尔的演讲呢!”司机很认真地回答。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