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征 《城市观察》2014,(1):169-179
2014年2月22日是"中国皇后号"首航中国的230周年纪念日。1784年2月22日,美国第一条商船开往中国广州,开始了中美正式交往。为了纪念"中国皇后号"首航中国230周年,本文对"中国皇后号"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研究,认为"中国皇后号"首航中国始末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外交案例,对当今开展城市外交活动颇具借鉴意义。城市外交的理论和实践在世界各国由于各自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国家体制存在差异,因而表现出各自的特色。中国的城市外交的理论和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综合比较国内外城市外交的前沿理论,对"中国皇后号"首航中国广州始末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提炼出:民间组织是建立信任的纽带,经济利益是核心动力,城市是资源整合的平台等三大城市外交特征,以及经济、外交、文化等三大价值,希望这些判断能对城市外交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鲁南 《老年人》2010,(4):36-37
1924~1927年,在中国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于孙中山先前提出并力主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苏联政府不仅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给予中国革命以援助,同时,还先后派遣130名军事顾问到中国直接参与和指导革命。  相似文献   

3.
苏丹是中国外交参与程度较深的发展中国家,中苏双边关系的发展演变不仅始终彰显着"共同发展"的主旋律,也清晰地反映了中国对阿外交的成长轨迹。在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时期,中国和苏丹的相互援助加速了全球殖民体系的瓦解,整体上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进程。在此后的全球化浪潮中,中国逐步深度参与了苏丹的经济事务,帮助苏丹实现了经济腾飞和国内持久和平。以南北矛盾和达尔富尔人道主义灾难为主要内容的苏丹危机,是中国外交参与国际事务时必须直面的挑战之一。中国外交必须重新审视与西方和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基本内容和应对技巧,在深度参与中逐步走向成熟,实现外交转型和国家形象重塑。  相似文献   

4.
苏丹是中国外交参与程度较深的发展中国家,中苏双边关系的发展演变不仅始终彰显着共同发展的主旋律,也清晰地反映了中国对阿外交的成长轨迹。在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时期,中国和苏丹的相互援助加速了全球殖民体系的瓦解,整体上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进程。在此后的全球化浪潮中,中国逐步深度参与了苏丹的经济事务,帮助苏丹实现了经济腾飞和国内持久和平。以南北矛盾和达尔富尔人道主义灾难为主要内容的苏丹危机,是中国外交参与国际事务时必须直面的挑战之一。中国外交必须重新审视与西方和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基本内容和应对技巧,在深度参与中逐步走向成熟,实现外交转型和国家形象重塑。  相似文献   

5.
外交新政第一要务,从应对美国重返亚太入手,着眼周边,着眼于命运共同体建设,从中展示中国外交的自信。在外交自信基础上,中国外交新政的第二重境界是外交自觉,集中体现在唱响中国梦上。  相似文献   

6.
李寒秋 《老年人》2007,(2):12-13
2006年是中国外交大丰收的一年。这一年中,中国领导人对世界各国进行了马不停蹄的访问,访问中国的外国领导人也络绎不绝,可以说是“千里逢迎,高朋满座”。2006年,中国外交在捍卫国家利益,促进国际合作与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7.
刘芳 《公关世界》2009,(10):12-16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旧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外交。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纪元。迄今中国外交走过了六十年的光辉历程,曾有不少“决定性的瞬间”。六个十年,每十年编者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外交事件,将时间定格于瞬间,用小故事解读历史。国际形势波诡云谲,且看中国外交如何突围……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中国外交也经历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变革。从意识形态外交到务实外交,从单一外交到多元外交,从“第三世界”理论到“和谐世界”理念,30年间,国际形势风生水起,中国外交破浪向前,而解读这30年风风雨雨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外交走向进步与成熟的轨迹。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中国力量的发展,打造中国的大国外交格局已成为我国外交战略的当务之急。2013年,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外交上充分展示出主动性、进取性和创造性,这尤其体现在我对主要大国的外交和周边外交的实践中。在对主要大国的外交布局中,中国新领导层着力提升中俄关系的重要性。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后首访首站选定俄罗斯。一年来,中俄领导人保持着良好与密切的互动,两国在各个层次举行着富有成效的磋商,双方合作不断拓展与深化。另一方面,新领导层也在积极推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缺乏从全球战略格局、国际体系转型、全球治理以及中国国际责任的高度对中东进行认知,也就是说很少从大国外交的高度来认识中东,因此,如何对中东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已成为对中东外交进行顶层设计必须解决的问题。在2014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构成了习近平主席讲话的核心,他从制度属性、外交传统、外交理念、外交政策等方面强调对外工作要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提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六个坚持",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合作共赢,坚持正确义利观,坚  相似文献   

11.
公共外交在中国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从中央最高层到外交执行部门都高度重视推动中国公共外交,甚至包括媒体、大中企业和普通公民参与公共外交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对公共外交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公共外交能够受到全国范围内如此高度的重视,是一件可喜的事情,这对于中国公共外交事业的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总体来看,当前中国公共外交有机遇,也有挑战。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正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思想。作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中东外交思想经过不断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中国中东外交思想形成的基础涉及到权力结构、利益结构、制度结构、文化基因和情感积淀等五大要素;其内容包含和平与发展、结伴不结盟、正确义利观、中阿命运共同体、政治解决热点问题等五大内涵。在新时期中国中东外交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与中东地区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初步成果,中国在中东开展了成功的全方位平衡外交,在中东的贸易、投资和援助大幅增加且结构更趋平衡合理,中阿进入全方位合作的新阶段,同时中国也为解决中东热点问题发挥了独特的第三方调解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艳萍 《职业时空》2008,4(11):153-154
人本思想简单来讲就是以人为本。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实践中的入本思想主要表现为民间外交的开展。新中国成立后,在中日正式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及中国同西欧国家建立的各种外交关系中,民间外交发挥了积极有益的作用。冷战结束后,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民间外交为正常国家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新世纪之初,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外交理念,指导着新世纪的中国外交。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外交     
2013年,中国外交揭开新篇章。新一届领导集体密集出访,经营外交大棋局。中俄联手,制衡美国重返亚太;海陆并行,梳理周边关系新局;与美对话,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联络欧洲,搭建中欧合作桥;协调小国关系,增进政治经济影响;倡导中国梦,贡献全球治理新思维;建立国安会,强化外交整体决策力。布局谋篇高开高走,有声有色,充分展示了新一届领导人的外交自信和智慧。大国崛起呼唤大外交,大外交离不开大战略。中国正问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华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日渐成真。在这关键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紧紧服务于  相似文献   

15.
正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外交开局之年。这一年,中国外交在变与不变的统一中奋力前行,在坚持外交大政方针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提出了不少新的外交理念和举措。这些新理念、新举措给中国外交带来了新气象,同时折射出中国外交在2014年乃至未来更长时间内的走势。中国梦将在中国外交中扮演重要角色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以来,中国梦成为响彻神州大地的一个强音。同时,它也成为中国与世  相似文献   

16.
国家利益是任何国家决定其在国际关系行为中的最根本因素.沙特外交政策依赖的是其海湾大国地位、丰富的石油资源、宗教地缘政治三大外交资源.其外交指导思想秉承的是国家利益至上、伊斯兰宗教情结和国际环境影响三大外交理念.  相似文献   

17.
人文外交作为一种崭新的外交形式,是对当今国际关系领域中国家、市场与社会三者互动的有效应对,也是对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的有机整合。人文外交以软实力理论、国家形象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文明对话理论为依托,在当今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国对阿拉伯世界的外交实践则为人文外交的理论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对阿关系中,人文外交在各时期都促进了中国国家利益的拓展。当下,国际体系处于转型期,尤其是2010年年底以来阿拉伯世界所发生的社会和政治动荡,使中国对阿拉伯世界的外交政策面临挑战。只有将人文外交继续作为我国对阿外交政策的重点,才能在政治动荡的阿拉伯世界始终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对中东热点问题的类型、影响,热点外交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中东热点外交的演变进行了历史回顾,对中国中东热点外交的核心理念、基本经验及其对中国外交创新的意义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对中东热点问题的类型、影响,热点外交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中东热点外交的演变进行了历史回顾,对中国中东热点外交的核心理念、基本经验及其对中国外交创新的意义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作为西方"他者文化"的想象体而存在,中国外交形象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一直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威胁论""强势崛起论"成为目前中国外交形象的主要标签。如何塑造大国外交形象,让他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外交政策,如何进行中国外交形象的跨文化传播,避免"修昔底德陷阱"问题,影视作品在此方面担任着极为重要的意识形态传输的职责。纪录片《大国外交》是一部典型的政教宣传片,详细介绍了中国外交政策战略部署,构建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新一代大国外交形象。本文以纪录片《大国外交》为文本,深入探析影视作品应该如何建构中国外交形象,如何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传播。同时,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以后的政教宣传片的拍摄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