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小说在明代的兴盛和小说观念的调整,明代文人士大夫开始关注这种新文体,新的小说叙事理论真实性观念产生.真实的现实世俗世界在观念中被认可,成为有价值的叙事对象;明代文人士大夫认识到小说叙事的虚构性;叙事之真被认为是由文学虚构所营造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通过内视审美而实现,因而,明代文人士大夫认为由文学构造的真实比绘画和现实真实更具真实感;明代文人也认识到了在何种情况下会失去这种真实感以及如何通过一定的文学叙事手段使得小说叙事更为真实.这种新的叙事真实观念因而不同于传统的历史信实观念,它代表了明代文人士大夫对叙事文体小说的新认识.这一观念的产生也提示着,叙事文学从传统的历史叙事逐渐剥离而走向独立.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当代叙事学、文体学,以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重要母体--史传文学为参照,对古代笔记体小说的叙事方式,从叙事原则、叙述模式、叙述角度、叙事时间四个方面予以论析和解说.  相似文献   

3.
被历来研究者统称为"问题小说"的1919-1921年小说创作中,蕴涵了小说创作思维模式从近代转向现代的发展过程.在廓清"问题小说"概念的同时,也触摸到了小说创作中思维模式转变的脉络.联想思维在小说结构中的普遍运用,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是这种转变实现的标志.除却社会、历史因素,<随感录>等白话报刊散文的盛极一时对这种转变实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和中国叙事文学的渊源,一在神话,一在历史;由于叙事文学的渊源不同,从而影响了中、希早期叙事文学(史诗、小说、寓言)踏上不了同的发展途径,并在艺术上形成了各自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5.
中土小说植根于悠久的案头文学传统,它的渊源、概念内涵和文体特性,均与源于口述传统的西洋小说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近世西学东渐,它在叙事文学中原本所有的地位和光芒反而遭到遮蔽.文章试图辨别小说一词在源头言说中的含义;对小说兴起的文化环境作大致的梳理;探讨小说既是一鳞半爪又包罗万有的文体特性;为别具一格的案头小说在叙事文学中的正当性与地位作适当的辩护.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具有重史的传统.正是这种传统使得中国文学的想像性叙事先天发育不足,同时形成了先秦时期"重结果而轻过程"的叙事观,并对后世叙事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现于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正是以跌宕波澜的情节在改变着这种叙事观的同时,积极弥补着想像性叙事先天发育不足的缺陷.正是这种改变和弥补,显示出才子佳人小说非凡的叙事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杭育"葛川江系列"小说的整个写作过程,就是寻找葛川江之魂的过程.葛川江是流动的,流浪是它的魂.象征和神话这两种叙事手法的灵活运用,使李杭育的小说超越了特定的地域,深入到精神与灵魂的领域.李杭育的整个葛川江情结和他的叙事艺术在<流浪的土地>中得到了集中的展现.  相似文献   

8.
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小说产生的主要源头之一.<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复杂的成书过程难免传说与追忆成分;其中部分传闻失实的作品以及分篇命题、分类记事的笔记体叙事体例;生动形象的叙事写人以及在语言、诗歌穿插、写意性叙事方面的诗化特征等等,都具有某些小说文体的性质和因素,都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小说具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的民族特色,<论语>对这一特色形成的影响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9.
中篇传奇小说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创举和破例.中篇传奇小说叙事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为明清以降白话中、长篇小说的繁盛,储存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实践和机会.以<钟情丽集>为考察中心,可总结出明代中篇传奇小说在叙事时空、诗词插附和意象叙事以及叙事制度等方面的基本叙事技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0.
谶纬叙事是中国古代、近代小说常用的艺术手段之一,浙江英雄传奇小说堪为大量使用谶纬叙事的经典范例。明代小说《水浒传》和近代小说《荡寇志》中大量关于谶纬现象的描写,既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人文精神,也形成了它们独特的谶纬叙事机制。这对后世叙事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并进一步确立了浙江英雄传奇小说在整个中国叙事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当代文学史上,史铁生的文学叙事游离于意识形态的“跟风”和文学的“轰动效应”,别具一格地形成了“梦醒说梦”的叙事图谱,它在叙事的结构模式、文本形式、视角定位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面目,其背后的叙事动力就是“梦醒说梦”:“梦醒”就是“终极目的的缺席”:“说梦”就是“谎言虚设的在场”。在“梦醒”与“说梦”的二律背反中建构了史铁生的“过程即目的”的叙事悲歌,在实践理性上,既拯救了小写的“我”,更召唤了大写的“我们”,在当下的欲望化叙事和消费性叙事中奏响了清醒的“思想清唱”。  相似文献   

12.
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小说空灵、淡远 ,留有大量“空白”。这些“空白”主要存在于叙述语式和叙述结构这两个叙述层面上 ,表现为推理的不完全叙述、序列的不完全叙述、情节的不完全叙述、故事的不完全叙述和结构的不完全叙述。“空白”的创造过程也就是语境的创设过程 ,语境对“空白”起着阐释和制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两汉神秘文化的时代演绎,致使以人神遇合为典型情节的神异叙事日趋繁富。武帝传说系列文本的神迹仙踪,成为表现人神遇合文学主题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客观展示出造神运动的初步成果,而且造成了显著的时代影响,并为后来叙事文学的发展,积累和丰富了经验。  相似文献   

14.
在叙事学中,叙事情境主要用来阐明叙事文本中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网络小说作为一种新兴的叙事文学,它的叙事情境有三个特点:舍弃传统的第三人称叙事而主要采用第一人称;抛开现代小说叙事偏好的内聚焦和外聚焦模式而采用零聚焦;运用讲述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文学"向左转"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而民俗叙事始终主动参与并推动此进程。丁玲是其中转得顺利成功的典型作家。在文学书写的过程中,丁玲始终以女性的视角,采撷婚姻民俗参与作品叙事,赋予作品以生活质感和历史厚重感,为我们总结现代文学宏大叙事中的婚姻民俗参与范式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学科交叉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意义上与"描写"、"抒情"、"议论"概念相对的"叙事"概念由于赋予了西方叙事学的学科意义,其内涵与外延大大丰富,发展成为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中多门学科共享的核心术语。论文从西方叙事学中"叙事"概念的学科意义切入,梳理"叙述"向"叙事"转移及在现代语境下融合、分化的嬗变历程,考量"叙事"概念的现代意义和功能特征,并试图以此为起点,系统探讨语言理论对叙事理论建构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胡适译作《老洛伯》发表于胡适提倡白话文学,建设中国新文学的大时代背景下,它不仅是白话诗歌的范本,还是悲剧叙事诗的范本,具备多重文本功能。因此,在翻译策略上来说,既忠实于原文,又有所创新。译作从形式上忠实于原作文学体裁,遵从原作叙事风格和情节安排;同时,打破原作的韵律节奏,突出故事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8.
叙事性文本中的"闲笔",是叙事性文本中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小事件、小场面。"闲笔"的设置,要能够调整文本的节奏,要能够扩大叙述空间,要能够延伸叙事时间。  相似文献   

19.
选择凉山彝族毕摩文献《?????》(译:《杉林神女经》)作为研究对象,将文本叙事与原型象征结合起来分析,进行了文 化学的阐释。《杉林神女经》不同于作家文学,也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民间文学,它是文学叙事性较强的文本。整部经文以“杉” 贯通全文,杉林是孕育神女成长的地方,是文献中不断出现的意象,也是族群经验中反复出现的一种原始意象。那么,是什么 原因让“杉”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叙述主题?杉在彝族人的观念中又意味着什么?这些都可以从文本的叙述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20.
晚清画报文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读图文学由传统走向现代,其中以《图画日报》刊载之《新茶花》为代表的晚清画报文学作品体现了近代转型期中国读图文学的基本特征,其一是画报的大众定位和报刊化写作带来了叙事的时事化和情节化;其二是晚清的读图风尚和画报的图像旨趣推动了图像叙事的强化与文图关系的突破,以及连环故事图画基本体式的奠定;其三是画报关于西方意象的表征所再现的西风东渐中的晚清中国对西方世界的想象、接受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冲击和观念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