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保罗·尼特代表的伦理-实践的宗教对话在宗教多元主义的基础上,力求把宗教的他者与苦难的他者紧密结合起来;以伦理为宗教对话的中心和进路,强调宗教的伦理化;以实践为宗教对话的首要和原则,凸显宗教的入世性和实用性;并呼吁和引导各宗教积极进行伦理一实践的对话,共创宗教和谐和生态-人的和谐等。这些观点与中国宗教有诸多契合相通之处,对中国宗教对话、宗教和谐乃至社会和谐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宗教多元论是与宗教多样性(差异性)相关涉的一种谋求宗教和平关系建构的话语运动.以约翰·希克和雷蒙·潘尼卡为代表的宗教多元论者从不同角度洞见到了传统宗教的自我中心主义、绝对主义、排他主义和包容主义在宗教关系问题上的障碍,从颠覆传统宗教实体观入手,进行范式更新,探析宗教和平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宗教对话的价值,由此形成了宗教多元论的不同语境.本文从对宗教多元论不同意蕴的分析开始,厘定希克和潘尼卡关于宗教多元论话语的不同视角、范式更新特点及其问题域关涉的基本理路,说明宗教多元论求同存异的价值取向,从总体上肯定宗教多元论对于宗教和平、人类和谐生存的多元意义.  相似文献   

3.
贺麟在中西哲学思想融会之下诠释儒学,认为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应循哲学化、艺术化和宗教化的途径迈进。其中途径之一——儒学的宗教化,是贺麟研究儒学与宗教的会通点。作为中国文化之体的儒家伦理应得到西方文化之体,即基督教思想的补充,因此贺麟提出“宗教为道德之体,道德为宗教之用”的命题。并对中国传统的伦理概念作了宗教化的改造。  相似文献   

4.
简论雷蒙·潘尼卡的宗教多元论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当代著名思想家雷蒙·潘尼卡的宗教多元论哲学 ,认为潘尼卡从不二论立场提出了他对其他多元论的批评并提供了自己的选择方案 ,即拒斥普遍主义 ,确立宇宙性信心 ,以“对话的对话”保持极性间的张力。本文最后认为潘尼卡的宗教多元论是一种灵性多元论  相似文献   

5.
约翰.希克是西方著名的宗教哲学家,在宗教哲学理论上有重大贡献。他提出的宗教多元论对促进当今世界宗教对话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种宗教对话范式对目前我国神学思想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赵冰 《理论界》2010,(4):162-163
宗教与互联网传播技术的结合,在世界上不过20年左右的时间,但这并不影响其发展之速度、应用之广度和社会影响之深度。目前仅以汉语为主要传播语言的宗教类网站和网页就已过千万。本文就是以宗教互联网这种新型的宗教传播手段和宗教活动平台为研究对象,拟对中国宗教互联网的发展状况作一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7.
张庆熊教授同意宗教共同体的宗教间多元通合、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核心理念,但不同意宗教共同体的提法,并对终极实在、理性信仰等概念提出质疑。然而,他对宗教共同体、理性信仰的质疑系出于误解,他对终极实在形式否定但又实质肯定,他对理性与宗教信仰关系的观点存在明显的自我矛盾。实现宗教共同体的多元通合、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理念有赖于各宗教求同存异,并且有各宗教诸多共同之处可以作为其基础。张教授的宗教多元是围绕同一座山即同一中心的,其实与他批评的希克的宗教多元论并无实质的不同。被张教授赞许的哈贝马斯的宗教融入公共领域、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的主张是治疗现代社会伦理缺失的一剂良方,但如果各宗教不能首先解决相互之间的纠纷冲突,形成某种形式的共同体,将会把政教分离欲避免的冲突问题重新带入公共领域,因而缺乏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8.
宗教和人权的冲突提出了宗教人权的基础问题.人和人性是宗教和人权的终极根据,这就预制了宗教和人权内在联系的实证根据、理论基础和主体根据.由于人权是人的普遍性道德权利,是人之为人的价值确证,所以人权也是宗教的价值基础或伦理命令,这种与宗教密切相关的人权就是宗教人权.人权神圣不可践踏,它高于一切信仰、宗教和组织,或者说,人权才是最高的普遍信仰,任何个人和组织包括国家和宗教组织都应当奉若神明,而绝对无任何权利侵犯之.  相似文献   

9.
宗教伦理是宗教信仰与伦理的结合.在伦理道德的来源和内容上,宗教伦理是神性和人性的统一;实现途径上,是他律和自律的统一:价值目标上,是德性和幸福的统一.宗教伦理是人和社会的普遍需要以神圣律令的方式外在化、客观化,再通过信仰内在化为人的思想行为,从而实现作为存在物的人的终极意义和价值.伦理功能是宗教的重要功能,对社会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宗教蕴含着丰富的伦理观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大背景下探讨显得尤为必要。伊斯兰宗教对于穆斯林在人际交往、家庭、商业、生态等方面的处理上都有着明确的道德规范与规定,这些道德规范同样适用于非穆斯林。强调伊斯兰宗教伦理观,可以整合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伦理资源,唤醒现代人的道德意识,反思个人不良行为,净化社会风气,这对于和谐社会及其构建而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帕特里克·怀特的宗教思想在作品中的渗透,使其众多的作品体现出强烈的宗教性和神秘性,构成了澳大利亚文学史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对于澳大利亚作家帕特里克·怀特及其作品中所体现的复杂思想与深刻精神内涵的理解,需要从产生这一主要原因的宗教观点,即作者多元化的宗教观点及宗教的神秘主义思想出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宗教对于人类的意义——简论康德与黑格尔的宗教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嘉明 《文史哲》2006,(3):138-143
康德与黑格尔的宗教观出自启蒙运动的思想背景,虽然他们对启蒙的宗教批判持有不同的态度。基于相同的理性主义的立场,他们提出了目标一致的建立道德性宗教的主张,但在对宗教的性质的解释上却有所不同。康德将宗教看作是出自道德的需要,“上帝”是为了实现至善而设定的“公设”;黑格尔则把宗教看作与哲学一样都是纯粹的“思”,其目标是把握真理,“上帝”即是一种真理。他们的宗教哲学的一个共同缺陷,是忽视了宗教最本真的意义在于它作为精神的安身立命之所。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宗教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后,毛泽东宗教思想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对宗教采取保护的政策,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不能人为地消灭,也需要进行改革;要学习宗教知识,重视对宗教的研究。毛泽东宗教思想至今对我国的宗教,乃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Using the 2006–2014 General Social Survey and 2006–2012 Portraits of American Life Study, I find that on three dimensions of social connectedness: social interaction frequency, core discussion network size, and number of close ties, that religious service attenders are more connected than religious non-attenders and then either spiritual nor religious, but there are few differences between attenders and the spiritual but not religious.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and fixed-effects models show little evidence that switches between categories are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connectedness, and additional models show that prior social connectedness explains only a small amount of future switches. This paper challenges assumptions that the non-religious are a homogenous group lacking the benefits provided though the social networks of religious congregations and has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on what it means to be spiritual, measuring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and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formal organizations in social life.  相似文献   

15.
宗教经验一方面有别于日常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有别于宗教智慧.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般若现象学或智慧现象学能够成立,那么对般若的获取也应当进行两方面的现象学还原:既排除世俗的经验而达到宗教经验的层面,也排除宗教的一般经验而达到宗教智慧的层面.只是这种还原的具体操作,必定有别于知识现象学的还原方法.很可能不是通过一般意义上的学证,而是通过特定意义上的修证.但它也必须是在现象学意义上的明证性,即某种可以显现出来的明证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佛道二教在唐代的盛行,在一些传统节日中唐人欢庆活动的宗教色彩更加浓厚,而宗教节日的活动也在向世俗化发展。唐人在传统的和宗教的节日习俗中的公共宗教活动展现了唐代城市居民宗教生活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哈萨克斯坦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世界三大宗教在这里都有自己的组织和信众。独立后,哈国的宗教气氛异常活跃,宗教团体和信教人数迅速增加,宗教的社会功能不断扩大。文章论述了哈国的多元宗教现状、国家的宗教政策及宗教生活的某些特点,并通过社会调查资料分析了社会群体对不同宗教的宽容程度和政府对宗教信仰权利的保障情况。文章认为,虽然近年来哈萨克斯坦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数在逐年增加,但人们对待不同宗教的态度普遍较宽容,这为减少因宗教而起的民族冲突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8.
论植物与藏族宗教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宗教对藏族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综观藏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藏传佛教和苯教,但不论是藏传佛教,还是苯教,都与植物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使植物成为藏族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之一,在藏族宗教信仰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哲学的建构必须以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需要为目标,不能脱离现实,也不能失去传统文化之根。中国必须创造出与其大国身份相称的独立的现代的理念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征是非宗教性的文化,宗教不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儒家的伦理哲学才是文化的主流与核心。宗教在中国相对不发展,具有多元性和原始性,并有造神机制。儒家的伦理哲学同时承担了宗教的功能,具有满足信仰和感情的功能,同时,也具有政治功能。中国传统文化是道德主义形式下的宗教、政治、伦理三者合一的形式。中国新哲学的建构必须适应这种传统,承担起儒家哲学的功能。儒家文化不是历史,而是活着的现实,始终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焦佩  夏路 《阴山学刊》2004,17(3):81-84
冷战后国际恐怖主义多在伊斯兰世界出现,除了有西方霸权主义这个根本的现实原因外,还有一定的宗教民族根源:恐怖主义者曲解伊斯兰教中的圣战意识,为其暴力倾向提供理论依据;伊斯兰教现实中教派林立、政教合一,容易给恐怖主义提供生存的空间;伊斯兰世界民族主义运动合法斗争途径被堵塞的现状,容易为恐怖主义者利用。但"国际恐怖主义"绝对不等同于"伊斯兰主义",只有当西方放弃对伊斯兰世界的霸权主义政策,伊斯兰教得到全面理解的时候,才能从根本上根除国际恐怖主义的宗教民族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