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伊士运河危机不仅影响到美英整体外交关系,也对两国的核关系造成了不利影响。与此同时,苏联在核领域的重大进展对美国与欧洲盟友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为此,美国正式将雷神导弹纳入美英谈判议程之中。在英部署雷神导弹不仅有助于安抚英国因苏伊士运河危机对美国产生的愤怒情绪,而且还有助于威慑苏联,这是美国北约核化计划的重要一环。英国支持美国在其本土部署导弹,但在使用导弹协商权问题上两国存在某些矛盾与摩擦。  相似文献   

2.
奥巴马政府继承了小布什政府部署全球导弹防御系统的政策,在完成美国本土和东欧的反导部署之后,转向亚太特别是向东北亚地区扩展。亚太反导部署已经成为美国全球导弹防御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以来朝鲜核导计划的发展,特别是2016年的两次核试验促使美韩决定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这使得东北亚国际关系和安全局势愈加复杂和危险,也给中国的安全与外交带来严峻挑战。中国有必要冷静分析和应对,从中美关系的角度寻求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史建斌 《国际论坛》2013,(2):1-7,79
在当今全球积极推进深入核裁军的进程中,美国从冷战至今部署在欧洲的战术核武器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除了战术核武器固有的风险外,美国的这些战术核武器还存在军事意义下降、维护升级费用昂贵以及破坏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等问题,这使美国在欧洲的前沿部署政策陷入困境。对于美国战术核武器的去留问题,北约联盟未明确表态,北约成员国之间存在明显的分歧意见。分析认为,美国未来的战术核裁军方式很可能是采取单边自愿的非正式措施或与俄罗斯谈判达成正式的双边条约。为了联盟团结的象征意义,短期内美国不会把战术核武器从欧洲全部撤走。  相似文献   

4.
冷战时期 ,美苏两国为争夺全球霸权 ,在“确保相互摧毁”原则下 ,制造和部署了超过实际需要的战略核力量。同时为防止先发制人的核打击 ,美苏双方在 1972年签订了《反弹道导弹条约》 ,这个条约成为 30多年来国际战略稳定的基石。冷战结束后 ,美国逐步放弃了“确保相互摧毁战略” ,转而追求美国自身的“绝对安全”。美国不仅单方面宣布退出反导条约 ,而且积极发展和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美国核战略原则的变化和反导条约的失败预示着 2 1世纪的国际战略安全将陷入严重危机  相似文献   

5.
北约持续东扩和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这两大事件引起俄罗斯在军事领域的激烈反应,这促使它被动地陷入与美国进行一场新的军备竞赛。目前最重要的是俄罗斯在“非对称性”原则下掌握好应对美国军事威胁的“度”。  相似文献   

6.
美国计划部署反导条约禁止的国家反导弹系统,开了一个破坏反导条约的危险先例。  相似文献   

7.
冷战后美国的亚太多边安全偏好与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单边军事部署和双边安全同盟一样,多边安全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存在方式之一。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对多边安全具有偏好,且存在需求,因此积极参与和创设多边安全安排。这体现了美国一种新的地区安全思路和逻辑,即通过发展地区性多边安全构架来应对共同的安全挑战。  相似文献   

8.
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在冷战期间最严重的一次对抗,把人类推到核大战的边缘。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的目的,是为了在全球冷战背景下寻求战略平衡。赫鲁晓夫低估了美国的反应,挑起了古巴危机。但古巴导弹危机之所以险些走向核战争,责任在美国,美国的激烈反应和战争威胁使之升级成为危机。  相似文献   

9.
近来,俄美围绕着东欧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等问题展开的斗争不断升级,并导致双方关系的日益恶化,俄美新的"对抗模式"逐渐形成;美国执意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极力向独联体渗透以及俄美在"民主"等问题上的分歧是俄美对抗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0.
近来,俄美围绕着东欧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等问题展开的斗争不断升级,并导致双方关系的日益恶化,俄美新的“对抗模式”逐渐形成;美国执意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极力向独联体渗透以及俄美在“民主”等问题上的分歧是俄美对抗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 (BMD)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组成部分 ,经过半个世纪的演变 ,随着国际格局变化 ,美国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发展 ,美国对于其国家安全认知的变化以及美国整体核战略的调整 ,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政策有了很大的完善 ,在美国国家安全政策中的地位也不断上升 ,逐步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冷战结束之后 ,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政策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已经逐步进入实质性的部署准备阶段 ,成为美国在冷战后保持其霸主地位 ,追求国家的绝对安全的重要步骤 ,是美国冷战后称霸全球的战略反映在安全政策上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正"基地"想撤不容易从战略的角度看,美国海外军事基地的分布可划分为3个战略区——即欧洲、中东和北非区;亚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区;南北美洲区,以及14个基地群。截至2015年,美国在德国有174个军事基地。冷战时期,为了阻止苏联人入侵,美国的决策者开始在德国部署海外军事基地。但是如今,美国在德国的众多军事基地沦为鸡肋。日本的军事基地,则来源于美国以美日关系为核心的、在亚太布防的需要。但现在,再在日本维持大量长期的军事基地,是否  相似文献   

13.
梅仁毅 《国际论坛》2012,(6):57-64,79
国情咨文是美国总统每年的工作总结和对未来一年的工作设想和部署。咨文是以当时美国所处的国内外形势为背景的。因此阅读咨文,对了解美国当时所处的环境,美国人民和决策者的心态,对分析和预测美国政策走向都有帮助。我们也可以从四份咨文中看到奥巴马总统情绪的变化以及它与国会关系的变化,可以看到党派斗争的激化。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 ,美国一方面大建反导系统 (表现为实施TMD ,NMD计划 ) ,另一方面 ,加强防扩散机制(表现为加大MTCR的实施力度 ) ,由此构成了美国冷战后三位一体的核战略。美国在实施该战略 ,尤其是在部署NMD的进程中 ,遭到了俄欧中的联合反对 ,这在理论上也为现实主义的崛起、自由主义的衰微提供了现实的证明 ,因此 ,在一定意义上 ,这可以叫做当代国际政治的一次裂变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与作文》2014,(2):18-20
这是一个大而无形的组织,美国最高领导人在这里进行后台交易、部署援助行动。由于不同的政治立场和私人恩怨,成员之间既是竞争对手,也是盟友。总统俱乐部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团体,它所折射出的更多的是历任美国领导人“向前辈请教”的传统。  相似文献   

16.
美国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对欧洲安全与防务政策的发展有着诸多深远的影响。对美国导弹防御计划的不同反应,直接造成了欧盟内部的分裂,影响了中东欧新入盟国家的安全与防务选择;该计划刺激俄罗斯对欧洲态度进一步趋向强硬,使欧俄关系出现新的不稳定因素;欧洲在安全与防务领域重新陷入严重依赖美国的境地。东欧反导计划从根本上阻碍了欧盟安全防务一体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提出,一方面是为了提振美国经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强在亚太的军事存在。“亚太再平衡”战略提出之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举动来提升它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政治上,美国加大了对亚太各国外交的投入;在经济上,美国通过TPP力求掌握亚太经济主导权;在军事上加大了军事人员和装备的部署。通过其整个“再平衡”过程不难看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只不过是霸权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延续而已,它追求在亚太地区以大国制衡为着力点,在手段上软硬兼施,希望在亚太地区获得更多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行将结束之际,美国人感到的是安全、繁荣和自信。随着来自另一个敌对超级大国军事威胁的消失,他们认为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最强大的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的时代,美国人认为经济实力,而非军事实力是衡量一国在世界上影响力的最主要标准。就如对移民问题的担心一样,美国由于日本或欧洲在经济上的竞争而产生的担忧已经消失。然而,美国人开始对国内外发生的暴力事件感到忧虑。他们支持政府采取措施打击恐怖分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以及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但他们又不情愿美国向海外部署军队。当前,美国公众和领导层对于外交政策的看  相似文献   

19.
奥巴马政府提升了东亚在其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为了达到主导东亚地区格局、获取经济与安全双重利益的目的,美国调整其在全球的军事部署;捕捉和利用地区危机和争端,修复与提高同日本、韩国等国的同盟关系;鼓吹"中国威胁论"以孤立中国、拉拢东盟等东亚其他国家;拓展和主导东亚地区多边合作。美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基本达成其东亚政策的目标,但是其经济实力的衰落和东亚地区合作主义的成长使得美国略显疲态。  相似文献   

20.
厘清澳大利亚对美国追随政策的特点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澳美关系,也有利于我们理解整个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和美国同盟体系对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澳大利亚追随美国参加越战是由于1950-1960年代期间与印尼关系恶化。澳希望在未来可能的冲突中获得美国的安全保护。从追随方式上看,为了把美国锁定在东南亚地区、保证其在东南亚的军事部署,澳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战争中去。从追随的收益与代价看,澳越来越深地卷入到战争中,对外政策逐步僵化,丧失灵活性。美军在越南战争的失败也使澳大利亚进一步反思和调整本国的对美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