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图对司法的独立性、司法的被动性、司法为民和司法公正等公认的现代司法诸理念进行分析与反思。本文认为现代司法诸理念都是相对的,相互之间及其与立法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就“司法独立”而言,其实然运作要受社会、政治和情感的制约;就“司法的被动性”而言,其是英美法系的典型特征,只适用于司法程序的启动,过度强调被动性也许不符合我国国情;就“司法为民”而言,必须把“司法为民”体现在“司法为公”之中;就司法公正而言,其症结多由立法中“分配正义”的缺位造成。  相似文献   

2.
司法改革创新对促进我国依法治国进程,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司法改革创新在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六大问题:一是司法创新价值理念传播不广泛;二是司法创新缺乏科学性统筹安排;三是司法创新当代制度建设起步较晚;四是司法创新激励机制薄弱,手段单一;五是司法创新人才不足;六是司法创新研究和经验总结不足。因此,针对这六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推动我国司法改革创新的持续进步。  相似文献   

3.
中立、平等、透明、公正、高效、独立、文明是现代司法的基本理念.由于现代司法理念的许多原则和内容都直接来源于西方,不是由我国本土意识和本土诉讼文化为土壤构建起来的,导致中国传统诉讼文化与现代司法理念之间产生了一系列冲突,解决这些冲突有待于我国诉讼文化、司法体制与司法人员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由最高人民法院所大力倡导和推行的"能动司法"理念,引起了法律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热烈讨论,然而,"能动司法"这个概念本身在讨论者之间却呈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歧义认知和错位解读;许多论者认为我国的"能动司法"与西方的"司法能动主义"是实质同一或既有区别又有一致的同类概念。实际上,"能动司法"是我国"服务大局"这一特有政治—司法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而"司法能动主义"则是具有美国特色的司法哲学,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客观意义上的直接关联,把两者视为同一或同类,是反向格义导致的结果;与此同时,我国"能动司法"理念的确立尚缺乏一个认真的理论反思过程。  相似文献   

5.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我国司法活动的评价机制与现代司法理念的内在要求存在着错位,在很多方面悖离了现代司法理念,从而加剧了司法信任危机。深入分析这种悖离及其原因,有助于探寻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并将司法评价机制纳入现代司法理念的轨道,以理念为视角去理性评价司法价值。  相似文献   

6.
《新学术》2007,(5)
恢复性司法是以传统刑事司法模式相对应而言的一种新型的刑事司法模式,同时恢复性司法也是一种理念。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出现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历程,在恢复性司法的框架内,主要存在着刑事和解和行刑社会化两种刑事司法方案。用经济分析的方法解剖恢复性司法理念,可以发现恢复性司法的效益价值,可以为实现犯罪控制效益的最大化,为我国的刑事司法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关于现代司法理念的一些误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国内法学界和司法界关于现代司法理念的探寻与研究中存在着在中西司法理念比较上的片面化倾向,理念目标定位上的“效率至上”倾向,理念范畴关系问题上的反辩证法倾向,以及理念目标追寻上的急功近利倾向等误区。这些误区的存在有可能将中国的司法改革引入歧途,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民众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增强以及现代传媒的迅速发达,民意介入司法成为可能.对于民意介入司法,应有理念上的准备:既无需担心民意影响司法独立、民意审判,更应强化或重构司法为民、有利被告、程序正义和能动司法的理念.刑事司法实践中,民意在特定条件下得以介入司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司法公正,科学界定民意介入的范围极具必要性.司法应在"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之情形下参考民意,并通过合理的途径使民意有限介入、依法介入、理性介入司法.  相似文献   

9.
解永照  王国龙 《学术界》2012,(7):51-62,286
在司法的基础理论上,能动司法并不能构成一个时代的整体性司法哲学。能动司法在中国的展开是中国规则治理这一法治理念和司法理念的推进与落实,在司法实践上是中国法条主义司法的惯性发展和逻辑递进。因此,能动司法在中国的展开还主要是在中国司法机制内部的全面展开,是在贯彻规则治理的中国法治理念下,以充分发挥法院和法官在司法审判当中的"能动性"为内容的一种能动司法,以克服司法解决社会纠纷能力的有限性和判决缺乏社会后果考量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公共权力的运行过程,政府干预虽然在法律上具有先定力,但不具有终局性的法律效力,因此,法院对政府干预进行司法审查,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关键的问题在于,法院在对政府干预进行司法审查的过程中,应当秉承何种审查标准和审查态度.这构成法院司法审查的司法理念.在一般意义上,关于政府干预的形式合法性问题的司法审查,被认为是法院固有的权力,但对于政府干预的实质合法性问题的司法审查,法院存在两种明显对立的态度,并由此形成司法能动主义和司法节制主义两种司法理念.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化中原本就没有认真对待规则的司法意识,而中国的法治建设自从开始时就隐含着危机。这主要表现在能动主义司法在我国法治建设的初期就成了不自觉的司法意识形态,这对我国法治建设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现代司法理念是指司法制度和司法实际活动的理论基础和主导的价值观 ,我国现阶段应该建立以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司法效率为价值目标的司法理念  相似文献   

13.
司法形式主义与法教义学的法律思维因共享形式性、逻辑性和程序性而高度谋合、意出同源,二者因缘际会,合理而高效地维护着法律安定和司法正义。法教义学的法律思维乃具体层面的司法技术,它安全又极易操作,它应成为我国当下司法的首选方法;司法形式主义则是抽象层面的司法理念,它是实现实质正义的前提和基础,它应成为我国当下司法的元标准、元理念。因之,坚守司法形式主义理念与教义学的方法应是我国当下司法的优良选择。  相似文献   

14.
恢复性司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连莉 《理论界》2009,(1):97-98
本文从恢复性司法的涵义出发,对恢复性司法和传统报应型司法进行比较,并对恢复性司法在适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提升民众对恢复性司法的认识,为我国刑事司法提供一个新的理念框架.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能动司法的意义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能动司法"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当代中国法律人的智慧结晶,它是中国的"本土资源",而不是所谓的"舶来品".正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司法应对过程中,能动司法成为我国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当代中国,能动司法是人民法院和法官的一种司法理念、司法功能、司法方式和司法效果,进而成为人民法院和法官司法活动的基本取向.人民法院坚持能动司法,不仅要调整转变司法理念,更要深入推进能动司法制度建设,把一个时期以来人民法院和法官能动司法的经验加以总结,形成人民法院和法官共同遵守的司法准则,用于指导和规范司法工作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司法改革的理论设计各种各样 ,但有些思维倾向值得反思 ,其中最集中地反映在司法改革的观念问题上。我们的司法改革理念应该说并没有问题 ,这就是反对腐败、公正司法、提高效率 ,但问题可能在于达到公正与效率的具体方案。我们认为 ,试图通过形成司法改革的一致意见 ,并把其作为改革的条件的想法也许是幼稚的 ;把革命思维运用到司法改革的设计中也是有问题的。在司法改革的问题上 ,从点滴作起的改良思维是目前形势下的最佳方案 ,从小处着眼 ,长期坚持可能是达到司法公正 ,提高司法效率的最为经济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如果司法不能有效应对民众集体意识的挑战,那么将无法避免司法信度丧失、效度缺损和地位下降的趋势,从而引发司法公信力降低。司法公信力降低凸显了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必要路径:不仅应当形成一个合理、周全、妥当,并清晰地标示出司法诚信的规范体系,为重塑司法权威提供充分的制度激励,而且应该强化司法对立法的忠诚,重视司法的道德基础和确保司法的公正廉洁,以确保司法公信力的制度化实现。  相似文献   

18.
吴立志 《学术论坛》2012,35(2):107-110
刑事和解与恢复性司法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有二:从理念的层面探讨,刑事和解是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具体制度化;从制度的层面考察,刑事和解和恢复性司法都是一种"私力合作"的司法模式,前者是后者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即刑事和解是恢复性司法的具体内容。其区别有三:缘起不一致;表现的维度不一致;体现的模式不一致。  相似文献   

19.
司法权威关系论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就会在司法机关与司法相对人之间形成一定的相互关系,本文称之为司法权威关系。文章对司法权威关系的涵义、标准、司法权力与司法权威的关系等基本理念作了初步的探索,并对司法权威关系的结构进行了剖析,阐述了司法权威关系的生成条件。  相似文献   

20.
司法主体性理念探析 --以民事司法制度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探讨主体性的基本涵义出发,认为司法主体性理念的确立经历了从道德主体到法权主体再到程序主体这样一个历史过程。以司法主体性理念为指导,文章对我国的民事司法制度进行了检讨,认为它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文章认为我国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应当以主体性理念为指导,并提出了相应的制度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