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由余华的创作看先锋小说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当代小说家中,余华是特立独行的一个。他以不可替代的余华风格开辟了小说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根本性的转变,将传统的小说理论和批评观念推向了被质疑和被颠覆的前台。可以说,他是最能体现先锋小说的先锋地位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不仅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写实主义小说  相似文献   

2.
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人物,余华"先锋小说"中表现出的对死亡、灾难、暴力的迷恋以及自觉的文体意识,一直是评论者关注的焦点,但却鲜有评论者从他"先锋小说"中的孩子形象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实际上,余华通过对孩子的游戏方式、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与成人世界的关系的描写以及颠覆对孩子纯真、善良的传统认知,实现了他奉行的"另一种真实"的创作理念,传达了深刻绝望的后现代情绪,也完成了将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的深入探索,是对现当代文学中孩子叙述的补充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8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坛崛起了一批"先锋"派小说家。他们从艺术形式入手,大胆地进行实验,对传统小说的艺术形式进行颠覆,而且进入传统小说艺术形式的深层,对其赖以存在的依据--"真实性":文化、历史、意识形态,做了解构和反动。从而剥掉了传统小说的种种神圣的外衣,彻底的改变了小说艺术形式"真实性"等种种观念,使小说艺术获得一次彻底的解放。余华在先锋派作家中占据着独特的重要的位置,表现出最强的颠覆意图。在他的颠覆策略 (艺术形式 )中戏仿是一种重要的尝试。所谓戏仿,是一种文体现象,它或对某种文体形式进行夸张性模仿,或…  相似文献   

4.
寻找和认同英雄父亲是余华小说的一个母题。但在余华的长篇小说中,“寻找父亲”却呈现为失而望得、得而复失的过程,这足以引人思索。《在细雨中呼喊》展示世界普遍的罪、恶、恐惧与战栗,启示这是好父亲阙如的结果,呼喊父亲的出场。经由《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建构起来的好父亲形象,在《兄弟》当中遭到了全面颠覆,好父亲遭到弑杀,美德遭到践踏,新的一代在如何做父亲的命题中出现迷茫。  相似文献   

5.
作为美国20世纪60年代实验小说的代表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先锋,海勒和余华在长篇小说主题上显示了明显的差异性,但是后现代语境下的两位作家有一个共同的创作旨归,即都聚焦于现代人存在之“重”的生存状态。与传统作家相比,余华和海勒在凸现生存状态的价值取向上表现出颠覆传统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父亲形象是余华作品经常描写的形象之一,父亲形象一直是余华写作中不可或缺的,并且这一形象还是沿着从隐约到清晰、从病态到完美的方向发展着。在余华所写的父亲中,宋凡平之后又出现了杨金彪。杨金彪(以下简称为杨父)这个角色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余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  相似文献   

7.
余华的小说世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对中国80年代的文学,特别是先锋小说家余华等人的作品,在思想素质和精神内涵方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余华小说的艺术世界,使阅读余华小说成为一种大众现象,文章对叙述方式、自我形象、苦难意识、历史观念等焦点问题,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小说创作从"先锋"到"世俗"的转型是耐人寻味的文学现象.余华从沉溺于叙事迷宫到用朴素的文字讲述中国人的生存苦难,从"无我"的"零度叙述"到"有我"的介入,从而使他的小说有了文学应有的力量和深度.但他又并非简单地"回归"传统,他小说的内核仍是对人的命运的寓言化表达.  相似文献   

9.
余华早期创作中显示出先锋叙事、启蒙叙事的话语模式,并大都具有陌生化的语言、重视形式技巧的营造。余华在《兄弟》中完成了对"两个时代"的否定,同时否定了由浮躁纵欲而颠覆的传统伦理规范。《兄弟》以欲望作为故事线索展开叙述,事件发生过程中欲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欲望是文中的潜流并且控制与制约着人物的行为和命运。作者用近乎宏大的历史叙事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兄弟》中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众生万象。  相似文献   

10.
“父亲”形象是余华小说中一个值得研究的亮点。在作品中该形象主要可以分为“受伤的父亲”和“消失的父亲”两大类型。“受伤”和“消失”两大精神特质彼此交叉 ,集中表现出“父亲”这个他律机制被弱化。  相似文献   

11.
余华的小说充斥着大量的血腥和暴力描述,对读者的感官构成了很大的刺激。实际上,在那些暴力血腥和赤裸裸丑恶的外在表象下,是作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对于生命的探询、质问以及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思索。本文从余华小说暴力描写的表层现象入手,去探究作家创作的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进而重新解读和认识余华的创作。  相似文献   

12.
余华先锋小说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崛起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余华遵循“从情感的零度开始写作”的原则 ,在其作品中体现欺诈与暴力的主题。余华的先锋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对暴力和死亡的叙述构成了余华先锋小说创作的主要特色.这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中国社会和历史无处不在的暴力现象以及暴力的深层精神结构和运作机制.但其虚无主义创作精神使其过分的迷恋暴力的激情、死亡的灿烂,批判历史与现实的暴力的力度就此被稀释.  相似文献   

14.
鲁迅作为二十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其创作影响了以后中国很多作家。余华被认为是当代与鲁迅精神相接近的一位年轻作家。本文试图从创作母题的角度对两位作家进行比较,从他们的相同与相异中探寻作家与作家之间的距离,以及时代文化变迁在作家身上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呼喊与细雨》对生存绝望的终极性追问,《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分别以生命力和人性之爱对生存绝望的拯救,构成了余华长篇小说精神探求不同的发展向度。  相似文献   

16.
绝望是一种存在状态,余华的小说中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绝望的情绪。80年代余华的绝望是鲜明且冷酷的,是愤怒且先锋的;90年代以来是从潜意识的绝望转向显在的绝望。这种绝望一直延续到《兄弟》,叙述也从表层的想象表述发展到更深的反抗意识。绝望映衬出作家的精神世界和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7.
余华带给我们什么——简析余华的“文革“叙事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作品中的文革叙事几乎成为一种写作定式。这不仅包括典型的"文革"小说、正面描写"文革"场面的作品,也包括将"文革"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加以描述的作品。他从各个角度,以不同人的视角,写下自己关于"文革"的并不清晰的记忆,执着地将苦痛的东西撕裂给人看。余华叙写"文革",揭露了"文革"中暴力的深层机制和暴力的无意识根源,提醒中国人要反思而不是遗忘。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华的小说创作发生了明显的转型,即由先锋叙事转向现实言说。通过对其先锋小说的透析,把握他从抽象精神层面所展开的对于人存在的本质性探询,肯定其创作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又通过对其现实力作的观照,指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本内容相左的悖论情境,从而表明余华的小说创作转型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19.
余华小说创作以《在细雨中呼喊》标志着一种转向,其前后作品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艺术风貌与审美趣味。一个作家在短短的创作生涯内为什么会发生这么一次大断裂,是值得思索和探究的。经过仔细审视和分析,可以发现余华前期作品创作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我的精神救赎,是对童年时代创伤的疗救,起始多是以幻想的、夸张的、闪闪烁烁的方式,至《在细雨中呼喊》因赋予具体的生活细节而成功地实现了自我疗救,其后的创作则因主体性的迷失而使其作品徒具形式的迷幻与语言的狂欢而失去了动人心魄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