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技术进步使我国流动人口分别流向工资较低的非常规操作型职业和工资较高的非常规认知型职业中,导致就业极化现象。女性向上述职业转移的趋势更为明显,这理论上会缩小性别工资差距,但现实中该差距却保持稳定。文章基于Brown分解法探讨了这一矛盾现象。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流动人口转移到非常规职业后,降低了职业分割引致的就业性别歧视,提升了职业内部针对女性的工资歧视,因此性别工资差距保持稳定;第二,流动人口的职业转移缓解了非常规认知型、常规型职业针对女性的就业歧视;第三,劳动力流向非常规职业提升了其职业内工资歧视的解释力度,加剧了就业市场上的职业内工资歧视。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户籍歧视客观存在着,而由于户籍歧视,特别是对农业户籍劳动者的歧视所导致分配领域不公平,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不和谐因素.然而关于农民工受到的户籍歧视程度究竟有多大,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文献不多,并且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对此,本文将利用相关经验数据对当前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工资的城乡户籍歧视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并探讨造成这种工资歧视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4.
针对行业工资数据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个S基尼系数变化的分解模型,说明了导致S基尼系数变化的三个因素:工资水平变动、行业排序变化以及职工在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实证研究表明,我国行业工资差距的扩大趋势非常明显,其中工资增长的非均衡性与行业排序变化是导致行业间工资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而职工流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行业间工资差距的扩大,但是近期职工流动缓解工资差距的效果逐步减弱。为了有效控制行业间工资差距的扩大,一方面需要着力解决工资水平增长的不合理差异,另一方面要完善劳动力市场,推动劳动力在不同行业之间正常有序流动。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性别收入差距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利用三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研究在不同收入水平的群体里性别收入差距的程度以及成因。研究发现在1980年代,性别收入差距程度较小并且在各个收入水平上类似。而到了1990年代以后,性别收入差距的程度有所扩大并且主要集中在低收入群体里。本文还发现在低收入群体里较大的性别收入差距主要是由性别歧视造成的。本文由此建议社会更加关注低学历、低收入的女性劳动者,保护她们的权利,该群体是劳动力市场上最弱势的群体。 相似文献
6.
7.
8.
文章运用了D指数、Ds指数、Ip指数、平方根指数及A指数等多种职业隔离的测度方法,对2000~010年我国各省市城镇单位的行业性别隔离度进行了大量测算,得出了各省市的行业性别隔离指数.研究表明我国各省市行业性别隔离呈上升趋势,东部经济发达省市的行业性别隔离指数较高,但增速较缓;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市行业性别隔离指数虽然较低,但正以较高的速度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9.
学历和性别对劳动者工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我国高学历人才培养规模呈现膨胀趋势,从而学历对于劳动者是否具有作用成为民众越来越关注的议题。本文首先从利润最大化角度分析企业支付给不同学历劳动者工资意愿的差异,这将作为实证检验学历影响劳动者工资的理论支撑,接着运用2004年中国工业经济普查数据分行业检验不同学历劳动者平均工资的差异,并且关注劳动者性别对工资所可能存在的影响,其中学历共分为初中、高中、大专、本科与研究生五种。检验结论认为:(1)高中学历、大专学历与本科学历对于劳动者工资具有积极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较为稳定并逐渐增强,而研究生学历对于劳动者工资的影响难以确定;(2)在运用教育赋分法衡量企业平均学历后,检验认为在平均学历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女性员工所占比率对企业所支付的人均工资可能存在负向影响,并且员工平均学历对人均工资的正向影响可能会随着女性员工比率提高而减弱。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工资差异变动的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CHNS(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提供的工资横截面数据,通过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在分位数回归的基础上,分别以总样本、东部样本和中西部样本,对1989—2006年、1989—1997年和1997—2006年三个时间段的工资差异的变动进行分解,研究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解释变量的结构效应小于解释变量的价格效应;在方向上,结构效应与工资差异变动的方向相反,而价格效应与工资差异变动方向相同;工资差异的变动无论是结构效应引起的还是价格效应引起的,都主要发生在工资分布的低端;作为重要解释变量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引起的工资差异变动,主要发生在工资分布的高端;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样本下,解释变量对工资差异变动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教育回报率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CHNS2006中的成年人数据,运用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对男女工资收人分解后的系数差异进行了经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可以确实有效地降低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93—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面板数据,建立了农民工和城镇工劳动报酬方程的固定效应模型,并对农民工和城镇工的劳动报酬差异变动进行了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1993—2009年期间,虽然针对农民工劳动报酬的户籍歧视不断得以缓解,但农民工和城镇工的受教育水平差异却不断扩大,且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教育回报率不断上升,导致农民工和城镇工的劳动报酬差异不断扩大。因此,政府设计和实施公平的就业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设计和实施能够大幅提升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水平的教育制度和培训政策,将有助于抑制农民工和城镇工劳动报酬差异的持续扩大。 相似文献
13.
以CGSS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二元选择O-B分解可以将二元选择概率分解为特征效应与系数效应的优势,对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揭示中国居民高等教育入学选择行为的内在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第一,高等教育入学选择行为同时受到个人能力和家庭背景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二者不可偏废;第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显著,并且这一差异随时代发展呈现扩大趋势;第三,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主要由特征差异引起,不过系数效应(歧视)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后者更应当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蛛网模型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动态均衡分析,给出了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条件及影响因素,利用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有关数据对其进行实证,并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中国未来几年的劳动力市场均衡状态进行预测;提出了改善我国劳动力市场均衡状态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生消费差异分析——基于基尼系数分解理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基尼系数分解方法,通过对北京市某高校325名学生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以性别分组,组间差异构成是影响高校学生基尼系数的主要因素。以学生来自不同区域分组,差异主要来源于重叠项影响,但按两层分解基尼系数,性别内部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消费存在较为明显差异。学生消费支出主要用于基本生存消费。发展、享受、交往等开支增加起着扩大学生消费差异程度的作用,生存消费的增加起着缩小消费差异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产能利用率测度下的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更全面的认识和分析中国产能过剩情况,借鉴已有文献,对中国产能利用率首次使用X-12-ARIMA调整方法进行研究。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两位码的32个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采用面板协整方法估算产能,在对产出进行X-12-ARIMA调整以剔除经济周期性偏差后,测度产能利用率,并以此对产能过剩行业进行了理论及实际分析。研究表明:经过调整的产能利用率较未进行调整的产能利用率更低;各行业每年产能利用率分布情况相近,钢铁、电解铝等行业的产能过剩是长期存在的整体工业行业产能存在结构性过剩,而非全面性过剩。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产能过剩治理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资本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较大,根据中国各地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综合分析各地区资本流动风险水平,利用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综合反映地区资本流动性,可以通过GDP来反映区域经济差异化。因此,可以采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分析地区经济差异的资本流动因素。研究发现:固定资本投资和银行储蓄并不是造成地区引资能力差异的重要因素,各省银行存贷差和财政转移支付是各个地区间资本流动风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非参数可加ACD模型对条件期望的函数形式与随机误差项的分布形式要求都没有参数ACD模型强,因此不会像参数ACD模型那样因模型形式设定错误而得出错误结论。非参数可加ACD模型估计出来的各个可加部分图形的形状对于正确设定参数ACD模型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Peter C. Austin 《统计学通讯:模拟与计算》2013,42(6):1228-1234
Researchers are increasingly using the standardized difference to compare the distribution of baseline covariates between treatment groups in observational studies. Standardized differences were initially developed in the context of comparing the mean of continuous variables between two groups. However, in medical research, many baseline covariates are dichotomous. In this article, we explore the utility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standardized difference for comparing the prevalence of dichotomous variables between two groups. We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ndardized difference, and the maximal difference in the prevalence of the binary variable between two groups, the relative risk relating the prevalence of the binary variable in one group compared to the prevalence in the other group, and the phi coefficient for measuri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binary variable. We found that a standardized difference of 10% (or 0.1) is equivalent to having a phi coefficient of 0.05 (indicating negligible correlation) fo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binary variabl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