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6月10日至11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承办的"实践理性与法学方法--全国法学方法论论坛第一次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该论坛是由中国政法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五所高校法学院法理学专业的学者联合发起设立.本次会议在法学界引起了热烈反应.共有来自各大高校及实践部门的14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并向会议提交了63篇论文.  相似文献   

2.
法学方法论的更新与中国法学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试图通过中国法学方法论二十年之演进和中国法学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一视角,对中国法学走向成熟的路径作一分析。本文认为正是中国法学在文化论上或“温和”或“激进”的西化,促成了中国苏联化法学传统的重构与解构;并借此进而认为,中国法学除了应继续重视学习与引进西方法学的方法论之外,还应立足本国民族思维的特点通过法学方法论的更新来构建原创性的法学理论;并最终使中国法学的传统、重构、解构及建构工作能够整合起来,以使中国的法学理论能够进一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3.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中国法学在近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显现出一些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经济全球化和法律趋同的进程,使中国法学在面临全新机遇的同时,也遭遇到了全面的挑战,并直接提出了“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这一重大而深刻的问题。邓正来先生就此撰文指出,当下中国法学的根本问题,是未能为评价、批判和指引中国法制发展提供作为理论判断和方向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中国法学场域的主流理论,皆受制于一种“西方现代化范式”的支配。据此,中国法学必须结束这个受“西方现代性范式”支配的法学旧时代,开启一个自觉研究“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新时代。该问题的提出,在法学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包括批评和交流。本刊择取若干论文,连同邓正来先生的回应予以发表,以期将该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时下西方法学界“法学的语言学转向”的思潮的学术背景下 ,以几例法学学术研究个案中语言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为线索 ,结合我国目前法律语言学研究现状 ,探求其对我国法律语言学研究方法论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在哲学的高度为法学研究提供了一条洞悉法律本质的开放式路径。通过与其他法学流派的比较研究,得出马克思主义法学非常清晰的方法论内容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具体包括批判分析、实践分析、价值分析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具体包括经济分析、阶级分析、实证分析等。马克思主义法学因科学的方法论而具有了青春永驻的个性。  相似文献   

6.
法学方法论为法学理论的重要分支,研究内容较为丰富,涵盖法学的基本内容、成文法之构成、事实判断、法律适用与解释、法律漏洞与法律续造等基本问题。根据目的之所需,良好的方法是获得科学知识的基础,对于法学的知识梳理与脉络认知,离不开法学方法论。鉴于学界对法学研究之中居于关键地位的法学方法论仅有感性上的认识,并未深入法律实践尤其是部门法实践之中,有必要回归法学方法论的基本文本,研究卡尔·拉伦茨的名著《法学方法论》一书,概要梳理法学方法论的基本知识,为法学研究尤其是法教义学研究提供助益。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国法学界对西方法学理论和方法的热衷是主流现象,同时苏联法学的一些陈旧观念仍在影响着中国法学界①,而对中国的传统和现实问题却缺乏切实的关注和研究.一些具有忧患意识的学者开始呼吁注重对中国问题的研究,近期邓正来先生更是以"中国法学走向何处?"一题连发四篇宏文,对中国当下法理学的一些思潮进行批判与反思,"法学中国化"的提出即是对此批判与反思所作的一种回应.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的行为价值观及其方法论性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行为价值观不仅是对西方法学中有关行为研究成果的批判借鉴,而且更是对法行为的本质概括和科学论断。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法学界习惯于用一般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取代学科研究的具体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不知道马克思主义的行为价值观及其方法原本就是法学的基石。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建设和法治文明建设进程的全面启动,我们迎来了整个法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同时也就重新发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行为价值观及其对法学方法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9.
20 0 3年 4月 5日至 7日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法学院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联合在山东大学举办“2 0 0 3年度中国法经济学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大学和山东大学等院校的1 0 0多位专家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 ,就法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法经济学的发展法学与经济学的融合等内容进行了研讨。这次中国法经济学论坛是首次由经济学界学者发起并联合法学界学者共同举办的关于法经济学内容的研讨会。论坛旨在整合法学界和经济学界的优秀学术资源 ,密切不同学科领域的沟通交流 ,推…  相似文献   

10.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正在通过创新培养机制、强化法律实践教学和优化法学师资队伍等方式推动和深化中国法学教育模式的整体转向与深刻转型。具体体现为:法学教育的国际化;关注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培育机制的重构和更加关注方法论的学习与传授等。“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必将对中国今后的法学教育模式变革产生深远影响,并最终推动中国法学教育模式和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化和本土化。  相似文献   

11.
以前有人说中国的法学是“幼稚的法学”,很是触动了法律人的神经,许多法学学者在文章中不断地引用这个判断,大有嘲讽之意,也暗含着不服输的劲头。因为据说现在的法学研究已经不再幼稚了.甚至能够和哲学史学等等并驾齐驱了。这是一个很乐观的判断。进步是固然的,但是我们细致观察一下,当前活跃在法学界代表法学界较高水平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方法即实践主体在思维和行动时所遵循的一套原则和程序。不同的方法通常都意味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主体的认知兴趣和行为选择,因此,对于科学研究者而言,方法论问题不能不居于至关重要的位置。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那样,任何理论观点上的重大分歧,最终都导源于研究方法上明显的或细微的差别。各种影响久远的法学流派所以都能在法学论坛上独树一帜并各自具有某些方面的理论优势,也大都是得力于其方法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邓正来先生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①是一部拷问中国学术的心灵蓝皮书。邓正来所揭示的“中国理想图景”的集体无意识的匮乏,不仅仅存在于法学界,法学不过充当了一个典型的例证而已。在法学界疯狂地进行批量化知识生产和话语复制的时候,邓正来对法学之迷茫的发现可谓是一副清醒  相似文献   

14.
章永乐 《社会科学》2023,(11):162-180
21世纪国际体系的多极化走向打破了后冷战时代的“霸权稳定”局面,“帝国研究转向”应运而生,致力于重新认识法律在近代殖民宗主国的帝国扩张与殖民统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当代全球霸权体系压制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的法律机制与实例,思考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捍卫生存权与发展权的法律实践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意义。我国法学界的“帝国研究转向”从国际学术界的“国际法学的历史转向”和“思想史的国际转向”中汲取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在与国际学术界深入交流的同时,不断推进对于法学研究的中国主体性的思考,有助于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历史中的创造性意义,进而在法学研究和法律教育中增强主体性意识,推动法学领域“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法学方法论生态化"不是开往春天的地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巍 《东南学术》2005,(5):166-167
笔者认为生态学的方法引入法学,只是使传统法学研究多了一种具体方法,而对传统法学研究的“以人为本”的利益衡量机制和主客二分的研究模式这些方法论层面上的理论基石并未构成挑战首先,我们讨论的是面对生态危机法学领域内的方法论的创新问题,而不是在其它领域中的创新,那么我们必须遵守传统法学的概念规则。“当我们利用传统法学的概念体系,逻辑体系和理论体系时,我们必须准确把握他们所使用的概念的含义,而且不得偷换概念,在这里前提下,我们再去找出传统法学理论的不足,健全法学理论体系,使法学同时考虑到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和愿望,并同样按照传统法学的学术规范去建立新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将环境法的规则体系融入到现有的法律体系当中,实现国家法制的统一和进步。”而法学方法论生态化的话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哲学、生态学、伦理学概念,比如说“主客一体化”、“人与生态的整体利益”、“自然的内在价值”。但这些概念并不是法学家提出来的,也从来没有纳入法学的话语体系,特别在法学语境中,主体、客体和价值这些概念有着特定的含义,任意改变其含义将会使法学体系陷入逻辑混乱的境地。  相似文献   

16.
黄辉 《东南学术》2005,(5):159-161
随着生态理念被社会所接受,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开始借鉴生态理念来指导或促进本学科、本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在法学领域中,环境法学者最早接触到生态理念,结合对生态环境法律规范的研究,提出了用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来指导法律研究,甚至提出“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来推动传统法学方法论的发展。然而,却少有人对“法学方法论生态化”加以界定和探讨。在此,笔者试图对此做些论述,以便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研究法学应从基础即方法入手。作为新兴的方法之一,经济分析法学日益受到重视。经济分析法学是法学与经济学相互渗透的产物,吸收了两学科各自的优点。我国法学界应重视这一方法对法学研究的作用,对其优势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中国法学的春天.在法学理论领域,学者们纷纷摒弃旧的思维模式,大胆吸收革新观念,对传统法学理论提出严肃质疑和新的思考,推动了中国法学的成熟化.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说,这些都是值得欢迎的好现象.但是,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造就了我国法学土壤的贫瘠,迫使根植其上的中国现代法学,在幼稚中艰难地跋涉.《中国法学》1995年第4、5、6期先后发表了张光博、陈桢和刘作翔同志关于中国法学发展的几篇讨论文章,其中对于法的本质是什么、中国法学到底该向何处走等问题,双方各抒已见,其目的都是发展走向21世纪的中国法学.对于法学界所探讨的这些问题,确实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笔者拟就目前我国法学研究的有关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供学界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 前一个时期,我国法学界出现过一股反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极少数人竭力宣扬“马克思主义法学过时论”,甚至公然否定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存在,以便在“更新”、“发展”的幌子下肆意歪曲、篡改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从根本上动摇马克思主义对我国法学研究的指导地位。这是我们所不能容许的。 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的存在,是一个朗若白昼、有目共睹的客观事实,是谁也否定不了的。  相似文献   

20.
自2005年邓正来在《政法论坛》上撰文《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以来,有关对邓文的回应以及“法学中国化”的讨论便成为法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由邓文所引发的讨论之所以如此热烈,是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西方法律、法学的引进基本上是处于前反思的状态,而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的进一步转型,这些未经反思的法律和法学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西方行之有效的法律到了中国却面临着无法发挥效用的尴尬境地。此时,邓文的发表无疑是人们开始深入反思的一个引子。从宏观上讨论“法学中国化”或许在人们还未能普遍清楚地意识到我们应当反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