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的一天,在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一位年迈的医生走进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家中的6口人都患上了一种传染病,这位医生不但给6人治病,还给他们带去了需要的食物.让这位老医生想不到的是,他的这一举动,在这个家庭中一个名叫海德姆的小男孩幼小心灵中埋下一颗种子:长大后一定要当一名医生,为穷人治病.这个男孩后来成为一位传...  相似文献   

2.
旅行的初衷     
也许,现在很少有人会记起托马斯·库克,这个活了84岁,生活在19世纪,喜欢旅游的英国传教士。正是他,开创了现代旅游业,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组团旅游的人。他一直认为,每个人心中部要有。一个诗意栖居地,它也许不是你的故园,但它应该时刻在你的心中,永远部不会磨灭。  相似文献   

3.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琅琊人,他的书法不仅见重当时,后世更尊之为书圣。成为中国书法主流的典型象征并成为难以追攀的书法艺术高峰——天下第一行书。从王蒙之开始,这个家族一直没有中断书法之路,每一代都选一人做这个家族的代表,这种选择不是人为的,而是在冥冥之中完成的。被选的人可能是儿子的后代,也可能是女儿的后代。一千六百多年之后,历史又一次作出了选择,它选了沈默。沈默,这位王泰之的后代,在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在首创彩色多层次微雕艺术之后,他又打破了几千年来汉字艺术平面发展的传统框架…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如果不是把自己的生命和中国连在一起,一个人如果不是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文化的学习和传播,一个人如果没有深深的眷恋和寄托,他是不会把中国认作自己的第二故乡的,更不可能体会到中国人悠悠千载的乡愁。
  --摘自马悦然《另一种乡愁》之李锐序言  相似文献   

5.
布里格姆22岁那年大学毕业,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他心里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愿望进入社会。那时,他希望自己能做一名教师,他从小就向往这个职业,觉得它很伟大很神圣,也很有意义,受人尊重。  相似文献   

6.
人的一生是一个漫长而变幻不定的过程而其中1/3的时间是在工作。如何取得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又如何在工作中取得好的成绩是每个普通人都曾被困扰也往往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其实无论人生如何变幻其终有规律可循只是一般人不容易找出这个规律而让一代又一代的人重复着同样的错误,令人感到整为可惜。所以当一个人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时候,不妨对自己对自己可能的将来都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对即将开始的人生获得一些共性的东西,少走一些弯路。职业与事业的区别求职当一个人从学校走入社会时求职这个词就开始伴随他了。在现代社会中,一个职业从…  相似文献   

7.
一位患有神经质的病人,总是疑心他的肚子里有一只猫在做窝,真是寝食难安。心理医生与精神科医生百般的治疗、辅导,始终无法消除他心里的疑虑。后来医生们商量,只得做一次象征性的手术。手术后,当病人从麻醉中幽幽醒来,医生手中抱着一只猫,告诉病人:“你肚子里的猫已经为你取出来了,以后你就不必再担心了!”岂知病人听后,看看医生,又再看看那只猫,满脸愁容的说:“医生啊!我肚子里的猫是黑猫,不是这一只白猫啊!”  相似文献   

8.
很多人有这样一个老观念:医生是个越老越值钱的职业。诚然,从前的中医依靠望、闻、问、切诊病,经验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对新技术掌握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超过了经验本身。赵建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副主任医师,北京医科大学医学博士毕业,刚刚年届不惑,正是医学界的少壮派中坚。虽然与老医生相比,经验并不是很丰富,但充沛的体力使他更能胜任需要体力消耗大的外科手术。更为重要的是,他凭借高学历和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依靠在德国留学时所接触到的先进技术和观念,在普通外科领域,尤其是乳腺癌手术方面做出了推动…  相似文献   

9.
偶然的机缘巧合,我经历了哈佛大学的一堂人生体验课. 课程开始,所有的人被分成了两组,里面一圈,外面一圈,面对面站着. 教授先向我们讲授了规则:在遇到的人中,如果这个人你只是擦肩而过,不想和他或她做朋友,就伸出一个手指;如果你觉得这个人还可以,想认识一下,就伸出两个手指;如果你愿意和这个人做朋友就伸出三个手指;如果你认为这个人是你生命中的贵人,你愿意与这个人成为终生的朋友,就伸出四个手指.在选择的过程中,如果站立的两个人伸出手指的数量是相同的,那么就互相拥抱,如果不同,你们就错过了.  相似文献   

10.
美国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叫班·符特生,曾经是美国乔治亚州政府秘书长。他不是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在他24岁那年,一次事故使他永远失去了双腿,因此只能靠轮椅行走。他靠自己的意志战胜厄运、自强不息的故事,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但是,即使在美国,也很少有人知道,正是这个人,给了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巨大的人生启迪。  相似文献   

11.
这个人的存在与这个城市如此密不可分,站在窗户前,行走在大街上,登上山头或漫步于海滨,到处可以看到他作出的文章,发现他留下的印迹,感觉得到他的影响,即使在饭桌前面对一顿美餐,不知不觉地他也可以成为夺去人们兴趣的话题。仿佛空气一样,他的影响弥漫于这个城市的空间,一呼一吸似乎都能感受到他的气息…… 除了那些显而易见的政绩之外,这个人是否还有一种人格上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但我们应该往前追溯一下,公务员这个职务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首先,他应该是一个职业,既然是职业就应该有进有出,而不应该是一味地削尖了脑袋往里钻,虽然中国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但再有传统,也逃不过公务员职务本身就是一种职业的本质。其次,公务员的要求是什么?是服务,而且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更是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是当好公务员的本职。如果进来的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那这条路可能会与自己的意愿背道而驰,会让许多想要当公务员的人失望了。  相似文献   

13.
10块与7毛     
这个上午,我笑眯眯地给了一个人10块钱,但凶巴巴地从另一个人那里要回来7毛钱。是两个人与我的关系有亲疏之别吗,是我的心情像五月的天空骤变吗?都不是,是我与那两个人发生短暂关系的境界不同。  相似文献   

14.
少点鬼心眼少琢磨点人就会多些时间干工作据尚记得"文革"经历的老先生讲──只不过弹指30年,连记得"文革"的人也不多了──彼时最时兴打"小报告"。那时,有的人和你一起说东道西,一转脸,便会将你告发,他倒成了没事儿人;有时候,你说的根本不是那意思,经他那么一琢磨,立马上纲上线,罪该万死。还有的人,对同志朋友的话总爱猜谜,而且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使你哭也不是笑也不是,气也不是恼也不是,弄得人与人之间处处戒备,形同防贼。极其复杂的人际关系,令我想起了头脑极其简单的欧阳修。这位宋朝的老兄待人有时缺心眼儿,他一…  相似文献   

15.
人往适处走:职业流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往高处走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追求自身的发展,寻求自己的价值,是人之常情。 一个人在某个职业岗位上处境不好,可能有多种原因:或许是大材小用,不能施展才能并与周围的人发生矛盾;或许是自己在某一方面才疏学浅,不能胜任该种工作;或许二者兼而有之——虽在所处的岗位上能力较差,但却具有从事别的职业的优异才能。这实际上只是岗位与个人条件不匹配,而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问题。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在大学毕业以后,曾在一所中学教数学,他“大智若愚”,教不好简简单单的中学数学课。陈景润的母校——厦门…  相似文献   

16.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每个人接受从摇篮到坟墓的全程教育。这是朱永新对教育的理解与追求。在他看来,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而不是痛苦的;是完整的,而不是畸形片面的。让人成为他(她)自己,一个完整的自己,这  相似文献   

17.
踏上三极     
在科学发展到人能登上月球,探测器能抵达火星的时代,人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又有多少还来知的东西?这是一个谜。这个谜深深地吸引着他。自他1963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跨进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大气物理所的前身)那一天起,他用了毕生的精力,破译地球之谜。青年时代,他攀上了珠峰;不惑之年,他去了南极;知天命的年龄,他到达了北极。他成为中国第一个完成地球三极科学考察的人。“地球是个小村落。”初次见到他时,他那种与自然相交甚深的泰然,让人心旷。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副主…  相似文献   

18.
人才测评:人事对应的“青铜镜”张晓明在人与事之间架起一座"金桥"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对任何职业都能胜任或者说职业对人的要求都是一个模式。当一个人从一种职业岗位转移到另一种职业岗位时,他的个人价值也许会成倍增加,这正是...  相似文献   

19.
管理沙龙     
1 表扬是一种“翻倍法” 表扬的力量有多大?表扬就是鼓励下属工作积极性的一种翻倍方法。表扬能让一个人为你甘心服务吗? 作为一个领导、主管,你也许对表扬的力量有所怀疑而不敢使用。现在,你必须改正过来!你希望一个人誓死忠实于你并全力支持你吗?你希望得到他的精诚合作和甘心情愿地服从吗?你希望他信任你并尊重你吗?只要你希望得到这些,那你所要做的只有一样:表扬他,不是一次,而是要经常地表扬他,不怕次数多。 表扬他的方式很多,比如说告诉他,他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你是如何如何地需要他,几乎到了离开他就不行的地步…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如果不是把自己的生命和中国连在一起,一个人如果不是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文化的学习和传播,一个人如果没有深深的眷恋和寄托,他是不会把中国认作自己的第二故乡的,更不可能体会到中国人悠悠干载的乡愁。——摘自马悦然《另一种乡愁》之李锐序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