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于”是常见的虚词,它在古汉语中的主要作用是作介词。所谓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某些名词性短语的前面,同它们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短语,来对动词或形容词进行修饰的词。这说明介词必须有宾语,并和宾语组成介宾短语,对谓语起修饰作用。  相似文献   

2.
广东吴川粤语进行体标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川粤语方言进行体标记与其他粤语相似,有动词后加体助词,动词前加副词(一般由介宾短语充当),动词与体助词、副词或介宾短语并用三种形式。吴川粤语的体助词与介宾短语用词上有自身特点,动词前由介宾短语充当的副词,此类词在数量、使用范围与效果上较其他粤语区更为丰富且更具特色。  相似文献   

3.
七十年代初,R·夸克等人提出了如何从句法上区分英语短语动词和介词动词的问题。一九八五年他们的合力巨著《英语语法大全》问世,进一步修正了原标准。他们的最新理论究竟如何呢?现略述如下:一、小品词位置标准夸克等人认为:“短语动词的小品词能位于该动词后的名词短语之前或后,但介词动词的小品词(除推延外)必须位于名词短语之前。”  相似文献   

4.
“所”的基本用法是作指示代词、连词、数词和名词。 指示代词“所”在古汉语中有其特殊性。它和一般指示代词不同,本身不能单独使用,必须用在其他词或短语的前面,通常用在动词,介词或偏正短语的前面,组成名词短语(所字结构),才能体现指代的意义,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或判断句的谓语。有的语法书称这种“所”为结构助词。 “所”作指示代词有十二种用法: 1.通常用在动词的前面,组成名词短语,充当主语、谓语或宾语,用来指代人、事、物等,相当于“(所)……的(人、事情、东西)”等。  相似文献   

5.
两种似是而非的“动+的”的“的”字短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的+名”。省去名词,构成“的”字短语,有一定的规则:“名词能作前面动词的主语或宾语的,可省,否则不能。”(《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比较:①、游泳的人很多。——游泳的很多。(名词“人”可以作动词“游泳”的主语:人游泳。)②、吃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吃的都准备好了。(名词“东西”可以作动词“吃”的宾  相似文献   

6.
何谓介词?“介”是什么意思?与表意明确的词类名称不同,“介词”的命名理据,字面很难看出。及物,是指动词的控制、处置、管辖能落到对象事物上,可直接带宾语;而动词不及物,与名词无法直接组合,就需要中介。介词就是介绍之词,“介”为“引介”之意,把动词无法管控的非价语义格引进来,介绍给动词,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依据、目的、对象等等。介宾短语常做状语,少数可略去介词,变成名词做状语。  相似文献   

7.
在各类词中,动词数量仅次于名词,早在甲骨文时代,动词就具有一定数量,动词一般只作谓语,到了东汉史书《吴越春秋》,大多数动词仍在句中作谓语,但作定语、状语、主语、宾语等不再是偶然现象,副词、名词、数词、动词及其短语、形容词、介宾结构等都可作动词谓语前的状语。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每”的用法在《现代汉语词典》和各院校的《现代汉语》教材中都有所提及,但是在词的归类与组合上仍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本文借助前辈们的研究成果,试图将“每”的各种用法分类举例说明,从而谈些个人的看法,以就教于专家。从归类的角度看,我们把某些特点的词归属某类,确定它的词性。。把“每”划为指示代词是所有的著作都认可的,并通过举例或列表进行分析、说明;但把“每”划为副词的却为数不多。在实际使用中我们经常看到“每”放在动词或介宾短语前面,表示同一动作反复地有规律地出现。如“图书馆每逢星期天延长开放…  相似文献   

9.
“到”的动介区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的动介区分滕震,张岳歧“到”作为一个词,和在、为、往、向、朝等词一样,均可当作兼类词:动词和介词。根据“到”的语法特点和语汇含义,我们对“到”的动介的区分作一尝试。一、作动词的情况(一)“到”表示达于某一点的意思,在句子中单独作谓语,很明显是动...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中《曹刿论战》里有这样一句话:“公将鼓之。”意思是:鲁在公将要击鼓进攻敌人。对句中“鼓之”的解释,其说不一。对“鼓”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动词。刘宋川在《古代诗文详解》中说:“鼓,在上古兼作名词和动词,作动词,意思是‘击鼓(进攻)’。”二是活用词。这又有两种情况。①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刘岳松等在《中学古诗文对照注译》中说:“鼓,击鼓,名词用如动词。”②动词的为动用法。黄岳洲在《文言难句例释》中说:“‘鼓’不妨看成动词增加为动用法,‘鼓’是‘为之鼓’,因为战争而鸣鼓。”鼓,…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了单双音节动作动词与名词、动词以及形容词组合成短语时在内部结构、外部功能和语义上的差异:在某一特定的组合中,“V单”短语通常只表示一种结构关系,而“V双”短语则往往构成多种结构关系;“V单”短语是单功能短语,“V双”短语则常常呈现多功能状态;“V单”短语是单义短语;“V双”短语则较易产生多义。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汉语中,“到”是一个使用频率相当高的词,其结构位置也很灵活。如“到上海”“看到”“弄到手”。等等,它或置于动词前,或置于动词后。因而,“到”的归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对“到”论述得较早而又较全面的,当首推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以下简称《文法》)在这部论著中,黎先生对“到”作了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程度副词修饰动宾短语是程度副词非常特殊的一种句法功能。对1996年《人民日报》“很有0”语料的封闭性研究表明:O包含语素、词、短语三级语法单位,而“很有O”是“很有O”结构中最为典型的成员。“O词”主要由名词充当,少数情况下也可以是动词或形容词。“O词”的语义比较抽象,大约包含50种类型。“有O词”的整体功能与性质形容词相当。“很有O词”结构在句子中主要做谓语和定语,少数情况下可以做状语、补语和宾语。  相似文献   

14.
对于“无以”和“有以”,大体有以下几种看法:一、认为是语法成分的省略。有人认为这种结构是“无所以”和“有所以”的省略,有人认为是“无以之”和“有以之”的省略,且基本上认为“以”是介词。二、没有明确指明词性,但把它们作为固定结构放在介词“以”的下面来解释,对译为“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有什么可以拿来……”三、认为是助动词结构,但没有指明哪个词是助动词。对译为“不能”、“没有办法”和“有可能”、“有办法”。四、认为“以”是介词名物化或指代词,否定了省略的说法。五、认为“以”是动词。其中有人认为“无”、“有”是无定代词,有人认为这种结构不是固定结构,单解“以”为实义动词。以上各家说法,虽然所持各异,但比较趋于一致的看法是:“无以”、“有以”是一种固定结构,”无”、“有”是动词,“以”是介  相似文献   

15.
Ⅰ.汉语词形变化不甚发达,一词多类或一词多用的现象很普遍,在谓语平面上也不例外.如“参考资料”这一短语,是名词词组还是动宾词组,孤立地看,是不清楚的.即使在前面加上一个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歧义亦复存在:  相似文献   

16.
替代是一种避免重复和连接上下文的修辞手段,替代语可替代名词或名词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某些副词或介词短语、限定或非限定分句。从位置上讲,替代语与先词的关系包括后指、前指和实境所指三种;从语义上讲,替代语与先词具有互指与替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看了罗开农同学的《谈谈动词谓语后面的“到”的性质和作用》一文后,觉得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 一 “动+到”是一个语言单位——短语 (一) “动+到”是短语 罗文将动词后面的“到”分为词素、介词、动词三类,对于“到”是词素、介词的见解,我是不同意的。 首先,无论是单音节动词还是双音节动词,只要它能与后面的“到”结合,那这个组合体便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言单位。理由有二: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介词“之”的形成杨雅丽“之”在古汉语中是常用字。“之”可以表示动词、代词、结构助词,也可以表示介词。“之”记写动词,含“前往”、“到”之义。“之”记写代词,可以指代人、事物、处所,多用作宾语或定语。“之”记写结构助词,可用于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所"字词组的结构类型,总结得出"所"字词组应包括"所+动"、"主(之)+所+谓(动)"、"宾(之)+所+动"、"状(之)+所+动"四种结构样式。四种结构中,"所"字皆用于动词或动词词组前;皆具有将与之结合的词或词组变成自己逻辑定语的功能,或具有将后面的名词或代词变成自己结构定语的作用;由此形成的结构皆相当于一个名词使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七个方面就“借自动词”的动量词问题作出了新的探讨 ,认为“A -A”式短语中的后一个词不是“动量词” ,而是一个动词 ,“A -A”式短语是一类特殊的动词重叠形式的短语 ,是前后两个动词和“一”的连用 ,它们表述的是某种持续性的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