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屈原作品和骚体纪行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昔文士羁旅,多作行旅赋,经途草泽之际,或欣于山水之美,或怵慑羁役行难,途中之所见、所闻、所感,往往映射内心情志与理想。屈原一生三度遭遇放逐,足迹经湘江,越洞庭,渡沅水,彷徨山泽,无所告诉,因而写下《离骚》《涉江》《哀郢》《抽思》《远游》等诸多纪行之作,文采斐丽,寓意愤然,自汉代刘向继作《远游赋》之后,启示骚体纪行赋的写作。  相似文献   

2.
伊沙诗歌从语词探索和结构技术层面对口语诗艺作出了有益尝试,对日常口语的倾心与转化,将情景叙述中的人生体验纳入多样结构策略之中,拓宽了现代汉诗,特别是先锋诗歌的后现代美学视野,大大提升了口语诗的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3.
4.
人生挫折失意难免。屈原作为中国贬谪失意人生坐标。耸立在世代官场无数人的心头。看过屈原这么壮烈投水自沉的呐喊后r面对失意时,调适心情,选择乐活,这是汉代拟骚体龙蛇人生哲学的体现。与中唐韩愈、刘禹锡、柳宗元相比,自居易应该是运用龙蛇哲学最成功的一位。勤读儒家经典的中国读书人。应举入仕。期待经世济民。施展经国韬略的初衷应该是一致的;但遭受挫折后的转向则有所区分。韩愈贬潮州刺史嘱咐十二郎在瘴江边等着收骸骨。刘禹锡、柳宗元对屈原的接受是同声哀叹。经过早年《秦中吟》、讽谕诗。贬江州作的《江州司马厅记》,应该是自居易龙蛇人生哲学最明确的宣告。自此以后。自居易都以龙蛇哲学。追求知足保和。放达适意的人生。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语词"悲剧"不同用法的分析,总结出该语词具有开放性结构的特点.它既包含相似性,也包容差异性.因此我们在研究悲剧理论时,首先应对这一语词有所界定.  相似文献   

6.
屈原是东方诗国里的第一个骄子,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心忧天下,情系苍生,但因了他人生准则、人格特征的特立独行以及他的超前意识,他处在了深深的孤独之中,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或随波逐流,而是在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中追逐着自己的理想与信仰,直至生命之终结。他的幽独情怀中,有忧患意识,有孤独体验,亦蕴含着悲壮与崇高的气息。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对后世文人影响甚大,中唐时期的柳宗元就是深受其影响的一位。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极力追慕屈原。当然,由于他们所处时代不同,因而不论其审美心理,还是其审美表现,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着差异。文章从柳宗元对屈原的理解与敬仰、自我形象与抒情方式等方面来探讨柳宗元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戏台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形制多样、结构复杂。问题是,其形制结构演变的动因是什么?本文基于田野考察和文献查证,发现古戏台形制结构的演变是古人为了解决其时出现的观演问题而进行的声学设计,本质上是古戏台声学技术的演进和声学功能的进化。具体而言,为了给演员营造良好的声环境,古人不仅采用围合表演区和观众席的方法阻隔环境噪声,还增建台顶和多种反射墙面增加声反馈;为了让民众(神灵)看见听清,古人不仅建造山门戏台、看楼和看亭来优化观演视线,还建造“二连贯”、“三连贯”、八字音壁或设置较复杂的耦合空腔来增进听闻。需要强调的是,后台设有耦合窑洞空腔的古戏台声效卓越,能从声、音、乐、调多个层级给民众(神灵)带来较佳听感,最终完成其听觉征服的任务,达到神人以和的目的。由是之故,古戏台本质上是古代哲匠精心设计的声学建筑,声学属性为其本质属性,声学价值为其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9.
屈原赋中的自然形象是古代生态智慧“天人合一”观的艺术体现。屈原对自然表现的实质是将自然美与人格美、人情美耦合,创建出一种“美美与共”的审美理想境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也正是屈原赋的生态美内涵所在。屈原赋中的生态美既有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自然意象和自然意境,亦有虚实相合、人神一体的自然神形象,前者体现了人与自然感息相通的共生关系,后者体现了人与自然血脉相连的整体关系。屈原赋展现的“美美与共”的审美理想境界为当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古老智慧。  相似文献   

10.
"兮"字及其他语助词在先秦诗歌中的运用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与诗歌散体化的句式密切相关.屈原骚体"兮"字规整与突出的使用,是骚体突破四言句式、字数加长之后,使散体句式趋于诗化的一种表现.随着诗歌语言的骈偶化进程以及五言等诗体的不断实践,骚体句式本身具备了内在固定的节奏与规整的诗行,"兮"字因在句中作用的减弱而出现失落的现象,表现在唐前骚体句式上的变化就是无"兮"字句腰六言句式的大量使用以及骚体句式的驳杂.骚体"兮"字的表征作用及其限度,说明判断后世骚体不能唯"兮"是瞻,"兮"字同然是重要的表征,但不是唯一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先秦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以其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忧国忧民、正直高洁的人格精神,对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品格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唐代大诗人杜甫,对于屈原精神全面加以继承和发扬,在其一生的诗歌创作中都有十分显著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文化冲突中的屈原悲剧人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原在楚文化走向衰亡的历史语境下,执著维护天真烂漫的楚文化母体,形成了悲剧人格。这种悲剧人格不仅是道德悲剧,而且是生命存在意义上的悲剧。产生这种悲剧的人格魅力集中表现为一种贵族精神,即超越现实功利,超越群体,超越历史和超越社会羁绊,袒露出生命的自然之本。  相似文献   

13.
屈原与屈骚精神是戴复古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有关历史人物话语。纵览戴复古之作,可见其诗学的主体精神溯源屈子,远绍杜圣,近承放翁。此种诗性精神对他的时事诗、山水诗、咏物诗创作影响甚巨,而这一接受历程在南宋时期显得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4.
通过跟踪考察甘陕一带的寺庙造像工程,对贾玉龙①为代表的殿堂造像匠工的造型思维研究,本文认为当代造像匠工的审美取向不仅仅具备着地域群体审美观念的共性特征,而且还呈现出了个性化特征的审美倾向。反映在造型中,虽然这种“个性化特征的审美倾向”不可能跨越宗教的范畴,但是,它却实际的反映了中国本原哲学在民间活态传承发展的事实,同时,它也是影响宗教艺术在今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从屈原作品的人物性格、“发愤以抒情”的创作原则,艺术构思境界描绘的虚幻性以及作品中所塑造的悲剧性人物形象等方面,论述了他在中国古典悲剧中的鼻祖地位,及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探讨了其感伤发愤抒情的独特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6.
如何再现原文的审美效果是散文翻译中一个关键点,是评价散文翻译质量的重要标准。本文旨在将从形式与内容、文化信息的传递、及情感移植三方面讨论散文翻译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7.
女性散文曾在“五四”时期有过辉煌的篇章 ,新时期的女性散文承此而来 ,大有狂飙突进之势。 90年代更掀起了一股女性散文热潮 ,呈现出自主意识的觉醒、柔情的倾诉、哲思与求索、宗教情绪的流露、艺术多元化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文学运动赋予散文以审美特征 ,使之成为与小说、诗歌、戏剧相并列的文学创作体裁之一。但受古代散文根深蒂固的影响和一些散文创作理论的规范 ,其审美特征曾一度有所削弱。文学散文跟小说、诗歌、戏剧相比较 ,其叙事、抒情应建立在对生活感受的精确把握上 ,要写出作者的性情和品格 ,要避免想象的程式化和结构的凝固化  相似文献   

19.
译文能否再现原文的风格是翻译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文章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认为风格是可译的,并借鉴风格标记论,以刘士聪先生翻译的萧红的散文《永远的憧憬和追求》为例,对译文的风格进行了赏析。  相似文献   

20.
唐甄是明末清初一位十分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议论性散文集《潜书》是其代表作。思想深刻,文情激越是唐甄散文最为突出的特点。同时,为了更好地阐明自己的思想和论述自己的观点,唐甄也十分注重行文的技巧。因此,唐氏之文,在文章的结构、修辞和语言等方面都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