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邹诗鹏 《求是学刊》2001,28(1):9-12
21世纪中国人学研究从总体上看仍然是最近 2 0年来中国哲学界沿着人道主义、主体性、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路向 ,以及尤其在 90年代明确地以“人学”为口号所展开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经过长达近 2 0年的积累和酝酿 ,结合中国在新世纪的社会发展状况及问题 ,中国人学研究可望在新世纪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一、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风格与气派 ,实现当代语境下的中西方人学的建设性对话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主要理论资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具体来讲即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亦即历史唯物主义。通过人的历史实…  相似文献   

2.
现代哲学意义上的人学,内容上与传统哲学中对人的各种问题的研究不同,方法论前提上与科学对人的研究不同,学术性质上与人本主义哲学不同。中国的人学思潮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既是受国际人道主义文化和人学思潮的影响,又有着国内社会、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中国的人学界先后思考和讨论了人性论、人格论、人学价值论、人权论、马克思人学思想、现代西方人学观念转换、中国特色人学课题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 :2 0世纪 90年代是中国哲学研究比较活跃的时期 ,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 ,文化哲学以其探讨中国社会转型期最深层的问题 ,即人的生存方式和文化模式的转变而使其具有突出的地位。出于对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的捕捉和理解 ,我刊从 90年代初就将文化哲学研究列为重点栏目 ,在某种意义上 ,“文化哲学 :跨世纪的思考”专栏记录了上一世纪末中国文化哲学研究所走过的历程 ,是那一时期我国文化哲学研究的一个缩影。本期我刊特邀邹广文教授、荆学民教授、邹诗鹏博士、洪晓楠教授、车玉玲博士对文化哲学的以往研究…  相似文献   

4.
王晓东 《求是学刊》2001,28(1):18-20
人学理论由于成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理解和重建的一个重要切入视角 ,而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那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学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或者说 ,人学能否成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理论定位 ?这仍然是一个探讨、争议中的问题。我们的人学理论研究应该如何定位和走向深入 ?我们认为 ,对于上述这些问题 ,要给予准确的回答 ,必须从人学概念的解析开始。1.人学概念解析何谓人学 ?实际上 ,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就是解说人学在何种情形下是哲学意义上的人学。因为人学从来不是、也不应只是对哲学的一种称谓。人学是关于人的学说或理论。但…  相似文献   

5.
文化哲学从 2 0世纪 80、90年代开始在中国哲学界成为显学。现代文化哲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和走向自觉与 2 0世纪西方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人的生存层面上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危机密切相关 ,而在中国 ,文化哲学则是社会转型的深刻的文化显现。现代文化哲学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学科或研究领域 ,而是内在于众多现代哲学流派和学说之中的哲学主流精神或哲学发展趋势。在近现代哲学演进中 ,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等人的历史哲学理论、本尼迪克特等人的文化模式理论、以韦伯和帕森斯等人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学理论、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潮、以法兰…  相似文献   

6.
王国有 《求是学刊》2001,28(1):15-17
国内近年来兴起的人学思潮 ,给哲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缕清新的空气。然而 ,对于这一思潮的意义 ,很多人仍心存疑虑 ,不置可否 ,甚至认为 ,这种提法本身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新东西。人学之所以面临如此境遇 ,不仅因为当代中国哲学的人学形态尚处酝酿阶段 ,还远远没有完成 ,更重要的在于 ,“人学的可能性”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深入和充分的挖掘 ,人们对人学的根据和理论前景尚缺乏自觉的把握和足够的信心。本文试图悬置人学理论的具体观点 ,集中考察人学的可能性。人学的兴起是在两个理论层面展开的 ,一是在哲学观层面 ,人学被定位为当代哲学的主…  相似文献   

7.
人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学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内在要求,是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许多重大问题的理论前提.人的塑造与人格转型,对人的理解,人的素质,人的能力评价,人性,人的能力与个性,人的发展与代价,人的存在方式、需要、利益与价值,日常社会生活中的核心文化理念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人学以提供理论基础和前瞻性的指导.所以,人学在我国当代社会发展中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学思潮──评当代中国的人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把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学思潮放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加以清理和总结,力图把握正在转型和建构中的中国人学的发展规律,为进一步深化中国的人学研究提出一个新的起点。本文还针对中国人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从正面建设性的视角阐述了作者关于人学基本问题和基本理论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人学研究的三个辩证层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贺来 《求是学刊》2001,28(1):12-15
“人学”成为近年来国内哲学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有其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根据。在理论上 ,它是针对我们理论界长期以来沉迷于说“神话”、“鬼话”和“兽话”而忘记了说“人话”并因此在理论上展开的一场“拨乱反正”运动 ;在现实上 ,它一方面针对长期忽视人、遗忘人的惨痛历史 ,另一方面针对当下进行的社会转型和社会变革 ,其动机在于通过对“人”的省察 ,以诠释我们的历史和现实 ,唤醒对人生命价值的关注 ,促进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上述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根据 ,确证了人学研究所具有的深层合法性。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 ,“人的话语”具…  相似文献   

10.
刘伟 《探求》2011,(4):69-73,111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对人的本质、人性以及人的生命等的哲学追问与高层次探讨,也是公民教育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公民教育是对人学精神和原则的探索和尝试,是对人的改造与灵魂的塑造,是对不断发展的新人的培育和造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国现代公民教育要紧跟时代和适应形势,只有秉承人学取向,才能在现代化过程中构建科学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
人学视野中的交往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隽鸿飞 《求是学刊》2000,1(3):26-28
交往问题是20世纪末中国哲学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诸多的学者参与了讨论,并就这一问题的研究域达成了共识,从而使交往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但交往活动从来不是人类的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与人的存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应尽力避免就交往而谈交往的倾向,而应把交往问题的探讨与人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从人学的视角去审视交往问题。这样既可以拓展交往问题的研究域,又可以为解决人学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从人学的视角来看,交往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交往既是一种关系性范畴,又是一种活动性范畴。作为关系性范畴的…  相似文献   

12.
人的自由问题是哲学人学的前提性问题。西方传统哲学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主要有机械决定论、非决定论和自由意志论等几种基本观点 ,而当代西方哲学中又出现了调和论、取消论等 ,但所有这些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陷入偏颇和困惑。国内学术界以往对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自由观的研究也存在着诸多误区 ,通过全面考察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有关论述 ,可以得出结论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自由观实质上是一种立足于现实性、实践性和辩证开放性基础之上的辩证自由论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经济、政治、思想等领域的全面现代化是中国自 1 9世纪以降、贯通 2 0世纪并伸向 2 1世纪的大文化主题。柴文华、陈红的近著《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 0 0 2年版 ) ,既是对 2 0世纪前半叶中国哲学现代化之路的历史描述 ,也是作者本人对中国哲学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探索。首先 ,该书运用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作者有意识地克服中国传统哲学只注重整体而忽视对个案深入研究的模糊性缺陷 ,既对中国现代哲学的一般特征、直觉论、文化观、方法论、人论等开展宏观研究 ,又分别对胡适、吴稚…  相似文献   

14.
问题的意义 中国古典哲学是主体哲学,它以由主体发散的多维关系为自身的认知对象和途径,具有多层面、多样态的人学理论。探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学理论,是深化中国古典哲学研究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学界对中国传统人学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其焦点大都集中在儒家的人论上,有的学者甚至在儒家人论与整个传统人论之间划了等号,忽视了传统人论的丰富性,得出了不少似是而非的结论。中国传统人论以儒家为主,但绝不仅仅限于儒家。从儒家人论产生的时代起,就与之同步产生了性质、风格相异的其它学说,后来又出现了不少异端人论。只有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5.
论文化哲学的理论定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衣俊卿 《求是学刊》2006,33(4):5-11
文化哲学于20世纪80至90年代在中国哲学界成为显学,与实践哲学、发展哲学、交往理论、人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等并列为中国哲学研究最有影响的新兴领域之一,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应当说,在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研究、20世纪理性危机的文化批判、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等方面,文化哲学研究都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但是,文化哲学研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它的理论边界比较模糊.应当说,理论边界适度的开放性对于一个学术研究领域的创新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如果这种开放性没有任何限制和任何边界,则该学术研究领域的合法性将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16.
人学冲击波--近年来人学理论进路回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强调和阐扬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造成了一种“冲击”。如果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学说,就不应该把其人学思想与阶级观念完全对立起来。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强调和阐扬,其实不是什么“冲击”,而恰恰是理论向前发展的具体表现。因此,变“人学冲击”为人学争鸣应当成为发展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高云涌(以下简称高):韩教授,我注意到您从1983年在攻读硕士学位时起,就一直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专门从事人学和人的问题研究,您因此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和能力问题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学者之一,您提出的哲学形态论、能力本位论、能力建设论、发展代价论和能级改革论等,引起了学术界、社会和决策层的关注.您的学术研究历程和学术思想发展脉络清晰独特,前瞻性强,学术成果也非常的丰硕.  相似文献   

18.
文化理论的兴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理论的真正兴起是 2 0世纪 60、70年代以后的事情 ,尤其是 70年代以来 ,不同形式的文化研究传统综合了社会理论、文化批判、史学、哲学分析以及政治分析等领域中的有用成分 ,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文化理论 ,西方文化研究领域自此从单纯地解读文化概念的阶段进入了一个对文化进行理论阐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吕艳红 《探求》2013,(2):118-120
市场经济越发展,物质生活就越充裕,我们就越需要寻找精神家园.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反思和重建是中国社会实践发展提出的重要时代课题.这个课题的解决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需要我们回到马克思开辟的道路寻求科学的方法和价值支撑.马克思将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使哲学真正关心人、服务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主题和核心就是人学.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解读不能仅限于个别字句和简单的文本研究,更要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忠实于马克思文本的逻辑发展基础上,揭示马克思人学的精神意蕴和变革的实质.  相似文献   

20.
文化学研究在俄罗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90年代以来,文化成了俄国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文化是哲学、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人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介绍的是文化学研究在俄国兴起的原因和背景,俄国文化学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比较有影响的文献,以及俄国文化学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