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的重要手段,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刑法是法律体系中最为重要的部门法之一,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刑法机能上。刑法的社会保护机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人权保障机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文中简称新税法)不仅在形式上实现了法律的统一和税收法定原则,更在实质上实现了制度创新,凸显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属性,新税法作为调整国家和纳税人利益的主要法律规范,其发展方向将会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土地流转引起的土地增量利益关系包括土地开发主体与国家、社会公众、被征地农民与城市被拆迁人之间的增量利益分配关系.本质为各主体对剩余权及其价值的争夺.剩余权分配法律关系需要经济法来主导调整.应遵循利益最大化之经济正当原则与利益共享之法律正当原则;构建增量利益最大化之产权保障机制、增量利益社会共享之税收分配机制与发展权让渡之征收补偿机制.土地增量利益关系之经济法调整手段具有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之社会价值、防范腐败与经济泡沫之政治经济价值及维护发展的公平、普遍与可持续之法律价值.  相似文献   

4.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利益关系妥善协调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利益关系的法律调整是国家通过法律规范的制定和实施,确认、权衡各种利益并以此为依据解决利益冲突,从而实现利益关系的妥善协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利益关系的法律调整应当坚持权利本位、统筹兼顾和利益分享,遵循明晰化和谦抑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博登海默在分析法律的裨益时提出了法律的三大目的,即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和平的实现和调整冲突的利益,并指出这些目的的实现有赖于法律的秩序与公平价值的协调与平衡。通过解析和综合博氏思想发现其法律目的精义就是通达和谐社会理想的实现,这一解说对于我们今天通过法律构建和谐社会的认知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利益反哺是一种协调和解决社会利益问题的基本方式.在我国存在社会利益失衡的现实情况下,利益反哺是缩减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差距、实现公平正义、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社会公平、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是利益反哺的基本价值蕴含.构建和谐社会对法治的内在要求和法律自身的功能属性,决定了利益反哺的实施及其价值目标的实现,必须经由法律的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7.
社会生活的有序化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实现社会生活的有序化的路径和方法有多种,其中法律控制是一种正式形式.法律确立了秩序的权利基石、信任基础和认同前提,也拥有有效防止和化解矛盾冲突从而构建秩序的权威.权利本位是法律控制的政治基础,法律权威是法律控制的观念基础,利益调节是法律控制的社会基础.建立完善的法律控制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冲突中,由于公众对经济利益的选择偏好,以及环境利益的间接性,经济利益更受关注.法律的主要功能在于调整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如何确立公众、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利益激励和协商制度,这是构建平衡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冲突的法律制度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文章认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首先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这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利益关系历来是社会和谐的晴雨表、风向标.利益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的、根本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协调各种利益矛盾.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个社会理想,又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主题就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谐社会构建需要我们从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等全方位着手,但制度建设是最根本的途径。我们应充分运用法律的权力制约机制、利益平衡机制、纠纷解决机制和生态调控机制等四大法律机制,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后提出的社会发展思路.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是整合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实现利益共享,达到社会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要以公平、公正为基础,并要明确主体间的责任义务及社会各主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的作用,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法制的保障和治理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话题。从法律视角分析要以分配正义为基础构建其秩序体系,要畅通立法等民意表达机制,要构建起保障弱势群体利益的整合机制,最根本的是要经济发展,正确协调各类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4.
社会和谐的关键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和谐,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交往实践对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交往是一个历史范畴,和谐交往是交往实践的理想状态.实现和谐交往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的.合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和谐交往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调整好各种利益关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实现和谐交往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建设和谐文化,为实现和谐交往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转型时期,和谐社会要求政府肩负诸多角色,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在于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强化政府的公共特征、履行政府服务性职能、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确立政府的道德性角色,要完成这种职能转变和变革,必须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发挥政府在调整利益中的主导作用、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6.
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其基础是法治。法产生和存在的依据是调整人类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社会矛盾的本质是利益矛盾,而法正是通过权利与义务来调整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法是正义的体现,法治是社会实现公平正义与诚信友爱的根本条件。和谐社会构建需要物质的政治的精神的文明作为基础,法正是促进社会文明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7.
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和重要内容,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公平的利益分配制度可以调解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政治稳定意味着政治生活的有序性和连续性.利益与政治稳定密切相关.在当代中国,利益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它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的实现以及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把政治稳定与构建和谐的利益机制紧密结合起来,构建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如何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公正的利益均衡机制.  相似文献   

19.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结构合理、价值共识达成、制度安排科学的社会;社会转型随着改革的深化,利益分化明显,利益矛盾突出,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合理调整社会结构,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加强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经济法的调整范围是学界多年来最为关注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文章指出划分法律部门的实质标准是利益,而不是调整对象和方法.正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利益需求,才造就了不同的法律部门.社会整体经济利益是经济法的立身之本.一个法律部门出于对某种利益保护的需要,往往调整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同一性质的社会关系由于承载了不同的利益,也往往需要不同的法律部门共同调整,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的关系正是如此,它们共同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