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旋形图式和旋形装饰是楚器物装饰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是由楚人创造的、普遍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样式,是对原始旋纹的继承和发展。透过形态看观念,楚旋形图式既内含着楚文化的宇宙哲学观念,又因表征楚风楚俗而隐含了楚人的宗教信仰。作为较早出现的结构样式,它对秦汉以及后世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楚辞》中有不少关于建筑装饰的记载,其中有些属于想象,有些则属于写实,但总体上都体现了楚地建筑装饰浪漫美的风格,也折射出楚人追求室内外交融、和谐之美、柔婉之美的审美特征。这种追求建筑装饰美的深层原因与楚人所处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人文精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明代画家陈洪绶早期插图作品《白描水浒叶子》的基本背景、图式、造型与线性的分析与研究,认为该作品具有"游戏化"和"类型化"的造型特征,方折线性和图形装饰风格也已有端倪可察,是老莲早期绘画的一件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4.
服装的整体造型和服装装饰,是表现服装设计者的风格的标志,是研究如何美化人体的重要课题,是人为的形成人的外部形态,具有一种对外炫耀的意识倾向。只有深入体会服装造型和装饰的和谐之美,才能更好的对服装外观造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深入认识梅州地区客家传统民居的装饰设计,以梅县、蕉岭和大埔作为田野点,采用田野考察法,对棣华居等11栋客家传统民居的整体装饰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分析,认为以围龙屋为主的该地客家传统民居装饰主要集中于屋顶、墙体、梁枋以及门饰等部位。其中,屋顶以脊饰为主,装饰素朴;墙体装饰形式、内容丰富,尤其是山墙、墀头、门壁以及墙裙部位;梁枋的装饰重点集中于柁墩、雀替、瓜柱、狮座以及“穿”等构件上,体现了“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门饰尤重外门和槅扇装饰,并形成了定式化的装饰格局。文章进一步认为:围龙屋的平面图式是客家人崇文重教观念的地域性体现,仿生象物的造型方式是客家民居装饰的一大创意特点,质朴简洁而又典雅壮丽是在潮汕工艺影响下形成的地域性装饰风格。  相似文献   

6.
楚人的雕刻艺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沃土中发育、生长起来的艺术样式,是楚人生命观念的外化。从造型和审美的角度分析,大致可以将其归纳为三种类型:其一,具象造型传达写实性审美特征;其二,复合造型表现虚幻性审美特征;其三,抽象造型体现装饰性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7.
楚艺术造型符号体系不仅是上古楚人的文化创造行为 ,而且还是楚人的视觉体验与审美心态的映射。楚人的视感与审美心态有如下特征 :对运动美的神往 ;对整体造型的把握和对特征部分的敏感 ;对色彩美的感悟 ;对空间境界的拓展。上述特征是上古楚人视觉与心理选择的结果 ,它们共同构成楚艺术造型符号的特殊旨趣  相似文献   

8.
楚文化中的凤造型艺术多不胜数 ,且风格独树一帜 ,具有强烈的抽象特征和象征精神 ,这种特征的形成与楚人追求自由生命精神的社会心理以及与“道”的美学观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服装局部造型的美感决定了服装最终的整体美感。以女上装的造型设计为例,服装的整体造型风格取决于服装轮廓与各局部的造型之间的协调感,局部造型的美感取决于它在整体造型中的面积比例和装饰感的强弱程度,领部、肩袖部及衣身造型的设计须遵循其各自基本的协调性规律。在领部的造型设计中,要保证领部造型所带来的风格统一和系列延续性,就必须遵循领宽与领高的长度呈1∶1的比例递增或递减规律;当领宽小于1/2半胸宽时,领子的理想深度在胸围线与腰围线之间;当领深点在胸围线以上时,领子的理想宽度介于肩点离肩颈点2/4~3/4之间。在肩袖部的造型设计中,当服装的肩袖结构偏向或形成男性化视错觉时,服装的整体效果就越趋向男性化风格;而因装饰感破坏男性化轮廓视错觉时,服装的整体效果就越趋向女性化风格。在衣身的造型设计中,衣身的面积越小,服装的整体效果就越趋向中性化风格;衣身的面积越大,服装的整体效果就越趋向女性化风格。  相似文献   

10.
装饰形态与功能形态作为产品造型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它们相互结合 ,相互补充 ,构成了完整的器物造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审美需求的提高 ,装饰形态与整个产品造型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1.
漆画是附属于漆器的装饰图像,其绘制技法、题材以及所表露的时代风格,均反映出当时绘画艺术的一些特征。由于迄今遗留下来的楚绘画资料过于贫乏,楚漆画理所当然地就成为目前了解楚绘画艺术的重要参考资料。考古发掘所得楚漆画,多出自湖北、湖南、河南等地墓葬之中。有关漆画的研究成果虽有不少,但多集中于对个别漆画的内容进行考证,而整体研究显得极为不足,如对它产生的背景研究就是一例。论文结合考古出土实物,从材料与技术、工具与颜料、社会因素、题材内容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楚漆画产生的背景。  相似文献   

12.
楚风俗对楚器物造型和装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楚国的造物品类繁多、主题鲜明、格调清奇灵秀、色彩斑斓繁艳,开创了上古南方审美文化的新视界。楚器物从造型到装饰所表现出来的楚风特征表明,楚器物的产生与楚风俗有着密切的关联,楚风俗是楚器物发育生长的母胎。  相似文献   

13.
楚辞体是继《诗经》之后产生在中国南部楚地的一种新诗体。它以其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瑰奇绚丽的文辞、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 ,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体式中个性鲜明、独具风貌的诗体  相似文献   

14.
洪兴祖《楚辞补注》是现存最早以"补注"形式出现的古籍解释著作。洪兴祖创制并选定"补注"体来解释《楚辞》,有其必然性。它是洪兴祖针对《楚辞》文本的抒情特征和以往《楚辞》解释存在的不足,依据自己"补不足,发己意"的解释目的,凭藉解释体式的传统和经验来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明式家具装饰图案的收集与分类整理,分析图案的符号涵义,在此基础上,对明式装饰图案进行现代应用的提炼研究,提出用现代工艺手段来生产,以使其符合现代市场需求。从而创造出富有中国特色的家具品牌。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上古楚人的官书,楚金文的出现是楚人以自己地域文化的审美眼光对宗周金文进行“楚化”的结果。金文的“楚化”不仅表现在用笔、结体及构字法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楚人对大篆字体的变形、草化和装饰美化方面。“楚化”使金文具有了鲜明的地域性、装饰性、抒情性等特点,也强化了书法的书写意趣和笔致韵味,极大地丰富了金文的表现形态和审美趣味,为汉字走上艺术化道路迈开了决定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17.
《汉书·艺文志》为何不录《楚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探讨《汉书.艺文志》为何没有著录《楚辞》入手,梳理了《楚辞》一书的结集过程,探讨了《别录》与《楚辞》二书完成时间的先后,认为刘向写《别录》在先,结集《楚辞》在后,所以《别录》中没有收录《楚辞》,班固因袭《七略》既成体例,故不录入。  相似文献   

18.
陈寅格先生对屈原十分仰慕,深受楚骚精神影响,"置以为像兮",以开显其人格魅力.也正因如此,陈寅格先生所倡行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考究其源,应追溯到屈原及楚骚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