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经济中,农业与银行业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其良性互动双赢格局的形成深刻依赖农民有效不动产的规模。当前,我国农业与银行业的"双输"困境,根源在于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旨在改革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政策建议,以期建立我国农业与银行业的双赢格局。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推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使农业飞速发展,但是近年来,农业投入增长缓慢,农业用地向非农用地转化,出现了农业发展缓慢的现象。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依据这一观点,基于农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农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就是当前的农村土地制度。当前所实行的分散经营的土地制度制约了农业利润率,对要素的吸引力不够,造成农业要素投入偏少,这最终导致农业发展缓慢。针对当前土地制度对农业发展的限制,继续探讨和分析满足效率标准的、更有效率的土地制度,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当前最为有效的土地制度改革方式是推行农民占有股权的具有所有现代股份公司特征的土地股份公司形式,这种形式能够解除现行土地制度对农业发展的限制、解放农业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问题主要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则是土地问题。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应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国情,从减少改革成本,稳定社会出发,将改革目标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从长期来看,中国现行的土地承包责任制不应作为基础性制度安排凝固化。针对目前农村工业化的新情况,农村土地制度要有根本性的突破,也就是从明确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逐步过渡到明确对土地的所有权。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镇化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方面。目前,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乡镇企业聚集与土地问题之间的深层矛盾日益显现,土地征用中的利益失衡现象十分突出。为此,在城镇化过程中建立土地收益权一次性买断机制,执行乡镇企业产权中土地资产的分割制度,改革和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加强城镇化过程中农地流转的保障制度建设,成为城镇化改革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土地改革是在中国现阶段特定环境下进行的,土地制度改革受到中国社会转型特性的制 约。改革要考虑中国正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特性、农业在转型过程中的地位、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和渐 进性等因素。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是整个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存在的现实困境要求我们对其进行改革。在多种改革方案中,实行农村土地“三元制”的所有权糊度改革模式是可行的。该“三元制”方案内容为: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应属农民私人所有;耕地应属集体所有;城郊地应属国家所有;“四荒地”应允许私人所有;其它农村土地可进行因地稍宜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7.
农村土地问题是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关系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根本问题。当前农村土地问题越来越严重,其根本原因是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长期分离,阻碍了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历程,借鉴西方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效率"理论,对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思考,提出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的新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已成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其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探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介绍"大包干"是小岗村农民在生存环境胁迫下的首创基础上,阐述了中共十一届三全会审时度势,把农民的首创上升为农村改革的方向;在介绍城市国有土地改革成功的基础上,论述了冲破农村建设用地改革盲点,显化和实现农村建设用地沉睡资产的必要性。据此,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进行了解读,认为深化农地经营制度改革切忌急于求成,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原则,走综合改革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不同时期提出了“平均分配土地”“土地集体公有”“分田包干”“三权分置”等农村土地思想,推动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不断完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解决中国农村土地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具有以保障农民权益为目标、以继承和发展为动力、以建立和坚持农村土地公有制生产关系为原则三大特点。毛泽东农村土地思想破解了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因土地兼并而导致土地过度集中的难题;邓小平“分田包干”土地思想解决了生产队时期存在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不足两大问题,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习近平“三权分置”土地思想破解了小农经济困境,推动了规模农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中国农村土地改革成果进行了科学的估量和审视;论述了把农村土地改革引向深入的历史必然性和时代必要性;认为把农村土地改革引向深入的目标是建立现代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12.
新形势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深入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新形势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战略部署的基础上,对推进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所面临的主要困境进行较为系统的剖析,并围绕“效益”、“社保”和“配套制度”三个核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包括:加大扶农力度,改进扶农方式,确保耕地经营效益;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促进农村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向资本功能的转化;进一步消除城乡二元壁垒,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强相关基础研究,规范农村土地管理。  相似文献   

1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约束及缓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农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受到内部资源要素的影响 ,而且还受到系统运行的机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 ,在外部环境变量的供给中 ,农业发展制度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制度角度分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并提出了缓解制度约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循着不断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和土地征用制度、农村建设用地制度的思路展开的。前者为农民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奠定了基础,但后者对农村土地的保护却不容乐观。因此,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是下一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家庭承包制日益暴露出了一些深层次矛盾,对此,社会各界提出各种改革方案。笔者认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但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应该从政治和经济两个层面的高度,从是否适合当前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否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等方面综合考虑。权衡各种改革方案之后,结论是,必须坚持家庭承包制度,并创新完善农地使用权流转和土地征用制度。  相似文献   

16.
小岗精神是一种锲而不舍的民族精神,体现为穷则思变的图强精神、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无畏无惧的担当精神、勇于探索的试错精神、坚持真理的执着精神,这种精神为农村改革注入了永不衰竭的原动力。小岗村实行农业“大包干”,拉开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序幕,引领了新时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尤其是在“大包干”基础上构建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解决土地问题的制度和政策保障。新时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遵循是小岗精神,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乡村振兴必须建基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的"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农村土地制度明显具有行政主导的特征.这种农地制度虽存在着某些合理因素,但在产权结构上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为此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应是:进一步延长土地承包期或赋予农民永久使用权;允许农民以各种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建立农村集体公地制度;实行以土地转让为条件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政策;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规范地方政府的征地行为;将国家对农地的管理由政策管理转变为法制管理.  相似文献   

18.
中国80年代以来的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的转变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却日益暴露出了如,土地细碎化、激励作用不足等诸多弊端,已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严重制约因素,因此在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情况下对现行土地制度进行改革,是再次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背景,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视角,分析我国现行农村土地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引发的消极影响,并在经济学层面上探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对策及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国家以垄断身份处置农村土地,规定农村土地不准买卖,土地的唯一买者只有国家,农村土地市场的微观主体难以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统一的农村土地市场无法形成。因此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稳定承包关系,促进合理流转,建立城乡统一的用地市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