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通过对国内外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理论进行回顾,并对辽宁省经济运行和金融市场状况进行阐述,选取金融相关率、存款余额增长率、贷款余额增长率、金融资源利用率及经济增长率等5个指标,运用VAR模型对辽宁省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辽宁省金融相关率、存款余额增长率、贷款余额增长率及金融资源利用率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金融相关率、金融资源利用率与经济增长率相关度不高的结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实行地区差别化金融政策,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有效配置信贷资源,积极拓宽信贷投资渠道;扩大产业支持范围,减少存款流失,创造良好经济环境,持续推动经济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就中国各地区金融市场化进程对投资的影响效果进行了研究。测算了1990-2007年中国各地区金融市场化相对指数,通过建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考察了中国区域金融市场化进程对投资的影响,其结果证实中国各地区金融市场化改革对投资增长的影响存在空间效应;此外,通过对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比较研究发现,东部投资的集聚效应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3.
文章就中国各地区金融市场化进程对投资的影响效果进行了研究。测算了1990-2007年中国各地区金融市场化相对指数,通过建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考察了中国区域金融市场化进程对投资的影响,其结果证实中国各地区金融市场化改革对投资增长的影响存在空间效应;此外,通过对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比较研究发现,东部投资的集聚效应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4.
农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其中金融支持是提供农业资金的一个重要途径,良好的金融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农业信贷市场不断发育成熟的过程中,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信贷市场发育程度的差异使得农业信贷供给在地区分布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1979年以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的制度变革是中国农业信贷供给的地区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培育农业信贷市场并对各地区农业信贷市场进行整合,扩大农业政策性信贷的范围和规模,逐步建立全国范围完善的农业信贷市场体系是促进农业持续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县域金融资金流失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金融现象。其原因虽多种多样,但金融政策和金融体制方面的原因是最根本的原因。为了支持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有必要利用"看得见的手"采取反向调节,才能实现金融资金向县域地区的回流。因此,当务之急是构建促进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具体内容包括实施有差别的区域货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政策功能,大力强化银行政策,加强经济立法,强化领导,公平分配政策资源等。  相似文献   

6.
从区域金融理论看西部金融超前发展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西部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 ,是由其内部积累的不平衡及资源 (特别是资金 )配置的不合理造成的。要缩小发展的差距 ,就必须利用当前我国加入WTO及西部大开发的良机 ,在区域金融理论的指导下 ,以西部地区金融的超前发展 ,即西部采用比东部更开放、更优惠的政策 ,加大对西部地区开发的金融支持力度 ,以金融的超前发展推动西部经济及金融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在近十年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发展背景下,回顾梳理1998~2007年间全国及长三角金融政策运用与金融体制调整情况,探究资金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认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呈现出显著的资金密集型特征,且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究其原因,与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在近十年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发展背景下,回顾梳理1998~2007年间全国及长三角金融政策运用与金融体制调整情况,探究资金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认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呈现出显著的资金密集型特征,且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究其原因,与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金融服务业也逐渐步入快速成长期,但是金融需求尚未得到满足,金融排斥现象普遍存在。文章从区域差异的视角出发,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多元回归模型,研究了我国各区域金融排斥的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金融排斥差异显著,东部地区排斥程度最小,西部地区最为严重;在影响因素方面,金融排斥程度与文盲率和女性人数呈正比,与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居民消费水平以及金融机构数量呈反比,与政府支持、人口规模的因果关系并不显著。因此,建议政府在治理金融排斥时,注重因地制宜,发挥政策引导性作用,转变居民观念,结合各地区表现调整政策侧重点。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中国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的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中国的国家战略,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东部、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不仅有利于自身,而且有利于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因此,继续加快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的示范作用与辐射作用,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西部地区经济长期增长,有利于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有利于实现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相结合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理应为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的农村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支持,针对当前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功能弱化、组织体系低效,未能给予农村基础设施足够的融资支持的现状,在借鉴国际上农业政策性金融组织体系通行做法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双层合作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组织体系,提出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贷款项目管理、健全财政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利益补偿机制、加强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运营管理等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公共财政理论为基础,全面推进集体林权改革并启动国有林区林权改革,建立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等;指出以林业发展的资金需求结构特征出发,为实现国有林权改革和林业跨越式发展,中国应建立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将林业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实行税费优惠政策,建立统一的林业财政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林业投资制度,财政预算制度并建立林业发展基金等。  相似文献   

13.
针对数字普惠金融能否有效提高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和幸福感的问题,利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第二期)2011—2018年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以省级互联网普及率作为工具变量,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异质性影响及其中介效应。研究认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高中国城乡居民收入,且对农村居民收入的提升效果大于城镇居民,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间接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地区发展差异、城镇化发展水平在其中发挥着异质性作用。因此,需要加快欠发达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数字普惠金融的利用效率; 引导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提供支持和服务,运用互联网平台带动创业、增加就业;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居民金融知识、金融素养的培训,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提升效应; 进一步创新和健全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
金融市场是经济发展的资金基础和后盾,中部的发展需要中部金融市场的发展。文章通过对中部金融水平的现状描述,提出以武汉为中心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的设想及具体措施,及组建中部开发银行,优化发展中部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金融深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现代金融发展理论为依据建构农村金融深化指标,并与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相结合进行关联分析,发现金融深化指标与农村经济发展指标之间表现出较高的关联性,说明我国农村金融深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效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要高于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同时,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游离于农村正规金融体系之外,而确保农户信贷资金需求又是农户收入增长的重要动力,这表明要进一步发挥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推进作用必须对农村金融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建立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和计算我国各地区的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发现我国科技金融发展区域差异较大。从整体上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科技金融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且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严重依赖财政支出。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区域科技金融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更多地取决于当地的科技基础。为此,发展科技金融首先需要增强科技实力,明确界定财政科技投入在科技金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本权利的实现需要政府提供保护,因而也需要相应的公共资金的支持.然而,政府财政困境及财政危机的普遍存在,构成了基本权利保护的限制条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之"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造成了财政实践中的"马太效应",使得基本权利的均等保护问题成为"平等权"等基本权利保护中的重要课题.中国的应对之道在于构建有效的财政控权、财政分权及财政平衡机制,适时推进全国范围内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理财意识的逐渐转变,居民理财行为在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其理财行为也有一定差距。本文通过对我国欠发达地区居民理财行为的表现以及存在这种行为的原因的分析,提出了该地区居民理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来自中国1 867个县(市)的数据为依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对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的生产率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看,中国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的生产率效应为正,组成农村普惠性金融的贷款使用效用维度和产品接触维度显著地促进了农村生产率增长;从区域层面看,中部地区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的生产率效应为正,西部地区不显著,东部地区不存在效率损失。就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生产率增长提出了继续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增加金融资源在中西部的投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金融科技改变金融生活,当前只包含传统金融业务和金融机构的指标体系已经不能真正反映区域的金融包容发展状况。文章将风险容忍度和数字金融指标纳入金融包容的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和欧式距离法构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国31个省份在2011-2015年的金融包容指数,并运用泰尔系数剖析了各省市、各区域金融包容的空间差异、变化趋势及存在短板。研究表明:全国金融包容水平除北京、上海外均处于较低水平,但存在上升趋势;东部地区金融包容的内部差异最大,而区际的发展差异在逐渐缩小。通过金融包容指数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对比分析,以及各省在传统金融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上的不同表现,提出传统金融与数字金融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以金融科技驱动金融包容性发展;提高公众金融素养;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推动区域内协调发展及区域间相互合作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