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①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都会对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对历史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接对历史的影响作用大小把个人区分为历史人物和普通个人。关于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目前理论界和各类哲学原理教科书中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论述,但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其实它也是唯物史观的一条重要原理。充分肯定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它既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唯… 相似文献
4.
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是一个极端个人英雄主义者。作为一个在社会激烈变革中被挤压变形的上进青年,仇恨是他内心的主要情感,巨大的野心和极度的反抗使他忽略了年轻人浪漫感性的爱。他视名利为生命的意义、信仰,而所有的人或事,甚至他自己及爱情都只是他通往功名利禄的手段。由于于连仇恨与对抗的是重视出身的时代、金钱至上的整个社会,因而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5.
6.
追溯\"物\"在思想流变的实际状况,审美存在构成其得以呈现的基础条件.凭借自身的整体性本质,物之为物抗拒思维的规定,却接纳并依赖感性的触碰.自审美存在通过美的艺术而显示自身的感性本色以来,主体的评判能力凭借\"无形式\"呈现出\"自然\"意义上的物进入审美存在的近代路径.不过,\"物\"并未止步于自然这一近代身份,而是伴随思想背景的转换,获得其进入审美存在的当代路径.当审美存在以突破主体之藩篱的方式而落实于\"此\",成为诗意的栖居,艺术作品在\"世界与大地的争执\"中呈现出接纳物的\"大地\"路径,而物也由此以\"环境\"身份现身审美存在;而当审美存在将主体的感性能力落实于\"此\",成为具身化的主体——身体时,其经由知觉空间与情感空间的关联,呈现出接纳物的\"气氛\"路径,并让物以\"生态\"身份融入审美世界.回顾物进入审美存在的历程,从\"无形式\"到\"大地\"到\"气氛\",揭示的既是各自不同的独立路径,也是物与审美存在二者之间渐次显露的本质关联,正是后者成就了\"物\"的真正本色. 相似文献
7.
相对于中国学术界而言,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文化语义学”是个新提法。既然为新学科,自然有诸多基本理论问题需要研究和说明。从研究对象上说,历史文化语义学是以基本文化概念形式表现出来的意向世界及其历史;从研究目的上说,历史文化语义学是话语的正本清源和话语权的拨乱反正,在逐步确立起传统文化方法论原则的同时,为传统文化研究确立起社会历史本体论;从名称含义上说,历史文化语义学是探究历史的文化意蕴和文化的历史源头;从思想资源上说,历史文化语义学悠长而丰厚,它包括历史线索、个案范例和核心人物三个方面;从研究方法上说,历史文化语义学是历史和逻辑的有机统一。这些,构成了历史文化语义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8.
论历史从可能走向现实王少卿,朱金瑞一我们认为,对历史过程的研究不仅在视角上要反思,在历史范畴上也要有新的尝试。长期以来一直用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这对范畴对历史过程进行分析,总在几个极点之间徘徊。从现实出发就会看到,对历史理论的研究如果纠缠于一些旧的范... 相似文献
9.
思想英才不可能主宰历史常乐个人同历史的关系问题,是一个老话题,但这个老话题不断有人要谈。1997年第3期《读书》上有两篇小文章就此话题“吵架”。田玉萍《也谈历史人物》一文引述并赞成钱行先生的意见。钱先生提出,历史人物的“价值和意义”,以文化传统的传递... 相似文献
10.
个人价值观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内容,要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就必须确立科学的个人价值观。然而我们常常在报刊上看到,有些同志把“个人价值”、“自我价值”当作个人主义的东西加以批判,有的则把“我自己在满足他人(或整个社会)的需要时所起的积极作用”(见1991年3月25日《光明日报》)说成是一种“自我价值”,这就把个人的“社会价值”混同于个人的“自我价值”。可见,当前人们对于“个人价值”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空间化"研究是历史唯物主义当代重建的重要理论路径之一.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模式很大程度上湮没了空间维度,因而如何突破这一模式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研究的首要任务.卢森堡、列宁等人发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这一理论已经蕴含了从空间视角分析资本主义的理论倾向.列斐伏尔、哈维等学者从元理论和资本主义批判两个层面挖掘了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的理论潜能,给我们以诸多启示.马克思虽然并未对空间问题进行主题化的研究,但他的理论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转向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清季历史教科书在叙述中国历史特别是清代本朝史时,大体遵循线性历史叙事下的普遍主义历史观,以适应民族国家时代到来的新挑战,但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导致书写实践中存在矛盾纠结和进退失据之处。只有从经典的以欧式民族国家话语为准绳的线性历史观中走出来,方能写出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史著。这恰恰表明中国历史书写具有另一种可能——走“复线历史”之路,建构起中国式的从天下、王朝国家走向民族国家的历史书写线索和路径。 相似文献
13.
避开法律意义的规定,我认为权利就是自由,就是主体行为和选择活动的自主实现,因此人的权利的核心就是人的自主能力的充分展开和对象化。经验和常识都告诉我们,人的自由之实现的最基本前提是个体和类的生命的存续,这个前提包括了人的吃、穿、行、用、安全等维系生命的... 相似文献
14.
传统理论认为,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只能存在于“必需和外在规定要做的劳动的彼岸”,只能通过缩短劳动时间、消灭专业分工才能实现。但从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看,社会总劳动及人们的实际劳动时间不可能减少,专业分工也不可能消灭。这意味着,我们善于个人全面发展的理论应当修正。笔者认为,一种集谋生劳动和自由活动,专业分工和全面发展于一身的新型劳动———知识创新劳动将成为人们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系统层次问题上以往的最大失误是在空间意义上理解层次,有些人虽然也知道层次具有时间性但在具体思维过程中却又把它空间化处理了。人们不能建立时间性层次思维的原因除了习惯于空间性思维外,根本原因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没有解决:系统进化的各个层次(历史)是怎样凝结为当下的空间结构的。 相似文献
16.
在形而上学受到空前冲击的时代,李泽厚致力于解决康德提出却未完成的"人类如何可能"的问题。具体来讲,他将"人类如何可能"归结为"一个出发点"和"三大问题"。"一个出发点",指"人活着"。"三大问题",指"人如何活""人为什么活""人活得怎么样"。进而,李泽厚以"三句教"即"历史建理性,经验变先验,心理成本体"为理论前提,基于对"实践"的分析建构了"工具本体",基于对"心理结构"的分析建构了"认知本体""伦理本体""情本体",在方法论层面探讨了"度"的本体性,并将这些本体归结于"历史本体"之下,从而形成完整的"历史本体论"体系。这样,"人类如何可能"问题就在本体论层面得到了解答。 相似文献
17.
杨锦銮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0-82
在开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选修课的过程中,笔者针对该课程内容贴近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适于表演等特点,特别策划了一次以"模拟走进历史现场、再现近代生活场景"为主题的舞台话剧表演活动,具体介绍了"历史现场如何模拟进入"的过程、特点以及相关改进的地方,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
柯林武德认为历史学是对过去经验的重演,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通过对证据的批判研究和历史情境的把握,历史学家可以在自己心中重演古人的思想。他既反对有着自然科学化倾向的实证史学,也批评"剪刀加浆糊"式的历史编撰学。他强调了历史思维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历史学有着自己特殊的性质和独特研究方法,并指出历史真理的标准乃是历史观念本身。 相似文献
20.
“普遍历史的理念”是康德剖解历史意义的理性工具,它使其先天地理解人类整体历史的构想成为可能,并由此建立了具有批判哲学特色的历史哲学。本文主要评析这一重要概念,以彰显其历史研究的独特品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