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的剧论是他自身剧作的理论概括和理论依据,而他的剧作则是他的剧论所由产生的材料基础和指导对象。从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看,他的剧作的性质也就能够反映出他的剧论的性质。 作为剧作家和剧论家,郭沫若的剧论往往是以总结剧作经验的形态出现的,但由于感性经验中蕴藏有理性认识的因素,而他本人又着意于将感性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便使他以剧作经验总结形态出现的剧论具有理论概括的性质。但是,郭沫若剧论总结和指导的对象是他的历史剧,其中主要是抗战时期的历史悲剧。因此,就性质来看,他的剧论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史剧理论而是历史悲剧理论。而其理论来源,则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悲剧理论的接受,以及对西方悲剧理论的扬弃和对我国古典悲剧优秀传统的继承。下面,即试就郭沫若历史悲剧理论的本质特征作一些考察。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他不仅是现代伟大的诗人、作家、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剧作家,他写的历史剧,借古鉴今,紧密配合现实斗争,显示出气势雄浑,旨意崇高,诗意浓郁的艺术风格。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处理历史题材,全面地总结出自己的浪漫主义历史悲剧的创作理论。以“古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与莎士比亚都是浪漫主义诗人,他们的悲剧作品有许多相同、相通之处,最主要的就是情感化特征。其艺术魁力主要是通过悲剧情感的描写表现出来的,致力于挖掘与表现人物内在情感的丰富性、深刻性和刺激性。悲剧人物情感的丰富性表现为情绪色彩的多样性和情感内容的多层次性;悲剧情感的深刻性表现为它与历史精神的血脉相通;悲剧情感的刺激性主要通过设置夸张的抒情场面和描写人物精神失常或幻觉来强化。而情感化的戏剧语言则带有节奏性、夸张性、丰富性和哲理性的特征。上述特征主要表现在悲剧主人公和正面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往往借助于抒情诗人贯用的夸张而节奏鲜明的抒情独白的方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郭沫若历史悲剧也带有莎翁悲剧的相同弱点,诸如人物性格的雷同、语言表达方式的单一、人物语言缺乏节制和分寸感等,这些弱点都是由情感化规律所决定的情感化悲剧所必具的特点。因此,情感化正是郭沫苦与莎士比亚的悲剧的本质联系,他们的悲剧都是情感化悲剧的范例。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以历史叙事和举证分析的方式阐释了历史合力论思想,重申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面对经济决定论对历史唯物主义人民性的模糊和歪曲,恩格斯主要从彰显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群众的能动作用、合理运用客观规律以适应人民群众实际需要等方面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历史合力论指导无产阶级政党要重视经济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前提和基础作用,重视上层建筑维护本阶级经济利益的作用力,重视历史主体在历史合力中的自觉能动性。重释历史合力论的人民性,对于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完善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的迅速发展,推动、践行和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随着抗日战争民族斗争的烽火走向了成熟的阶段,以其战斗的风格,悲剧的艺术,磊筑起了我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一座高峰。《棠棣之花》是郭沫若抗战时期六大历史悲剧的第一部。它的成功,迎来了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高潮,成为作家大型历史悲剧走向成熟的标志,显示出作家历史剧艺术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的悲剧观与西方悲剧理想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沫若的悲剧观与西方悲剧理想之比较赵遐秋(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悲剧艺术源远流长。从古希腊到现在,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这是一条长河。在这条悲剧艺术的长河里,那些称得上悲剧大师的艺术家们,或中流击水,或逐浪弄潮,都身怀绝技,各有千秋。应该说,他们之...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解放前所写的历史剧都是悲剧,其中绝大部分是表现崇高壮美的悲壮剧,塑造的主人公是可歌可泣的英雄悲剧形象。然而有趣的是,在这些悲剧或悲壮剧中,都不同程度地穿插了喜剧乃至闹剧情节,把幽默风趣、诙谐滑稽的喜剧气氛融入庄重严峻的悲剧,形成了以庄为本,庄中带谐相映成趣的艺术风格,别有一番情韵。  相似文献   

8.
站稳人民立场,决定性地标志着中国青年与党和人民的命运建立起了价值关联。这种价值关联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品格的内在规定性,发展于中国共产党带领青年同人民一道改造中国的历史实践之中。科学的理论支撑和深厚的历史逻辑昭示着新时代青年的实践指向。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青年只有积极投身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事业中,与人民一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而奋斗,才能从中汲取深厚力量,更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成为真正的时代先锋。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郭沫若悲剧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和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学的两大奠基人,也是现代悲剧文学的奠基人。我国在“五四”以前,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文学作品。鲁迅的悲剧小说和郭沫若的历史悲剧,填补了这一空白。两位大师在进行悲剧文学创作的同时,还分别有一套各具特色的悲剧理论。本文试从鲁迅、郭沫若对于悲剧结局、悲剧原因、悲剧美感效果等方面的理论阐述作一扼要比较,说明他们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对我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有着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越的著名学者,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纪念这位民族伟人之际,记述郭沫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史坛,恐怕没有谁产生像郭沫若那么大的影响,获得像郭沫若那么多的赞誉.对他在中国历史学上的地位,有这么一些评论:在中国史学发展上,司马迁是古代史学的伟大奠基者,郭沫若是现代史学的奠基者;郭沫若在日本十年的古史研究工作,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诞生;郭沫若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第一人;郭沫若是提出中国存在奴隶社会的第一人;郭沫若是用科学观点和方法研  相似文献   

12.
<正> 安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笔下一个迷人的女性形象,自作品问世一百多年来,安娜悲剧的原因成了人们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读者和评论家们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拟就这一论题也发表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同行和外国文学爱好者。笔者认为,安娜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人性格、社会压力及作者的宗教观等促成了安娜的悲剧,形成了产生安娜悲剧的内在和外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于一九一七年就已经大张旗鼓地进行新诗创作了,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后起的郭沫若才称得上新诗的奠基者;胡适于一九二0年三月就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新诗集《尝试集》,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却众口一词地认为,郭沫若一九二一年八月出版的《女神》——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形式,都达到了一个无与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阐发关于文艺作品“无目的性”与“功利性”问题的辨析,一直到20年代中期,这个问题都以文艺作品的“无目的性”和“社会使命”观念交替转换的形式表现出来。郭沫若当时在这一观念阐发上的不断“自我相违”与“左右摇摆”,并非仅源于其思想观念或者心态的复杂性,而是与其在不同环境中身份的转变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1925年以后,因无产阶级运动的蓬勃发展和个人思想的明确坚定,郭沫若便彻底“摇”到文学要承担“社会使命”的一端,再也没“摆”回文学的“无目的性”那一端。但在全面抗战历史阶段,郭沫若对文艺的“功利性”又赋予了不同的内涵。总的来看,郭沫若前期文艺现折射出他在不同历史境遇中“诗人”与“政治家”身份的“变奏”。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除了是公认的悲剧作家外 ,还是一位合格的喜剧作家。他的历史喜剧《蔡文姬》和《武则天》 ,究竟有没有喜剧精神 ?符不符合喜剧的美学特征 ?有别于他人对此问题的歧见、回避 ,笔者的看法是肯定的。其内涵主要包括 :人物性格的刻画富有喜剧精神 ,矛盾冲突的处理传达喜剧精神 ,戏剧情节的建构体现喜剧精神  相似文献   

16.
曹禺创作从前期悲剧转入后期喜剧涉及到他的深层精神立场。超越精神是曹禺悲剧的精神立场,实用理性是他喜剧的精神立场,《北京人》作为正剧是两种精神立场冲突的结果。由此可以深入地分析曹禺创作的内在理路,把握曹禺剧作的深层意蕴,并对曹禺创作道路及其所依托的精神传统展开一定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从现代性及其意义的历史变迁来看,毛泽东文艺思想既体现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民族现代化的一种文学性想象,也表现了现代性在全球播散过程中的一种思想延异.它所表达的正是一种现代性的中国经验,或一种地方性的现代性经验.  相似文献   

18.
<正> 生活方式主要包括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形成除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之外,还受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因而它具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虽然生产方式最终决定生活方式,但生活方式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人民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的高低、社会风气的好坏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个不会生活的民族,也就不会很好的生产,不会很好的工作。在交通、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各国之间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世界经济日益融为一体,各个国家在生活方式上互相取长补短也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9.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长期尖锐存在的时代,是一直处于屈辱地位的一个王朝。从北宋初期起,它就处在西夏和契丹(辽)的威胁下,宋朝统治集团执行的是一条对外妥协退让、对內严历鎮压的路线。到北宋末期,赵宋统治集团对外更加屈辱,对內统治和压迫更加残酷,不断激起人民的强烈反抗斗爭。国內激烈的阶级斗爭与外部尖锐  相似文献   

20.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而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中学历史教学领域,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尤其应体现在学生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一、 熟悉基本的思维方式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   1.形象思维,具有鲜明的特征,它以具体、直观、形象的历史材料为依据,通过联想、想象和典型化等心理活动,在大脑中复原历史的大千世界,再现历史的生动情景,并以此来揭示社会生活的存在状况及本质。如讲“一战”中美国参战原因时,可使用漫画《美国的“中立”》,画中美国总统威尔逊正对美国鹰说:“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