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傅玄始祖为殷商傅说。其远祖为西汉名将傅介子,因刺杀末代楼兰王而封侯,东汉傅育亦可能是其先祖。其祖父为汉末傅燮,北地灵州人,以镇压黄巾起义有功而知名,为汉阳太守,战死。其父傅干,曾为曹操参军,扶风太守。对傅玄上述先祖的事迹、可查考的世系进行了考证,并对傅玄本人的历任官职、经历、著作概况及其为人特征进行了考述,重点对其掌谏职期间的重要奏疏内容进行了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2.
在讨论曹魏西晋民屯和军屯租率时,往往有引用晋傅玄奏疏作为依据的。其实,傅玄上疏在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而民屯早已在魏咸熙元年(264)和晋泰始二年(266)由当时政府下诏废止;而且,奏疏中明确指出,屯田的对象是“兵”、“士”、“佃兵”或“兵作”。因此,傅玄疏中讨论的田租率,显然不是指民屯。  相似文献   

3.
傅玄是魏晋之际杰出的人物,在政治、经济、哲学等方面多有建树。本文试就其政治思想做一探讨,敬请诸位同道指正。 一 傅玄自幼家境贫寒,在他很小时,父亲亡故,故《晋书》本传称其“少孤贫”。这种艰苦的生活环境,对傅玄一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很大影响。逆境使他发愤,贫寒使他更多地体会到劳动群众在乱世中的苦难,使他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傅玄历仕曹魏和司马晋两个朝代,先任温令、弘农太守、典农校尉,封鹑觚男;仕晋后进为鹑觚子,加驸马都尉,后任御史中丞,死后追封清泉侯。 傅玄一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乱世中度过的。从东汉末年起,中原地区一直处于群雄混战局面。尔后三国纷争,天灾频仍,社会处于极度动荡之中。从东汉发展起来的豪强大族,经过曹魏政权的扶植,迅速发展起来。到了西晋,豪族进一步掌握了政治、经济特权,西晋政权一开始就十分腐朽。傅玄经历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前一阶段,即从混乱到安定,从分裂到统一的时期。 西晋立国,是在几十年大乱后重归统一。此时,旧有的礼法不能维持,两汉的章句之学也被抛弃。制定一个可行的治国方案,是当时的迫切任务。傅玄的地位及责任心使他从总结历史经验入手,结合实际,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一个方针:以德为主,德刑共用的方针;三个  相似文献   

4.
琅玡山魂     
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有一个倒霉的京官,从当时的首都汴梁城贬谪到滁州来当州官。这位太守在公事之余,常到琅玡山漫步,和开化律寺(今日的琅玡寺)主持僧智仙交上了朋友。琅玡山的美景美酒欢迎这位刚直不阿、降谪失意的太守到来。从此,这位太守深深爱上了琅砑山。悟性很高的智仙和尚便在琅玡山“峰回路转”的“让泉”西坳建立一个山亭,请那位太守好友为该亭作记。“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这位太守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作者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篇《醉翁亭记》,竟然成了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5.
沈约究竟什么时候在东阳(今金华)任太守?初步考订,沈约于隆昌元年春(公元四九四年)到任,建武三年(公元四九六年)春或夏离任,首尾长达二年或二年稍长。沈约出任东阳太守,时间在隆昌元年春,证据有四。《南齐书》本传:“隆昌元年,除吏部郎,出为宁朔将军、东阳太守。”《南史》本传:“隆昌元年,除吏部郎,出为东阳太守。”按:两传不误。《南史·刘勔传孙孝绰附传》:“父绘,齐时掌诏诰,孝绰时年十四,绘常使代草之。父党沈约、任昉、范云等闻其名,命驾造焉”。孝绰大同五年(公元五三九年)卒官,年五十九。逆推,隆昌元年,年十四。知沈约离京(建康,今南京)赴东阳太守任,不可能早于隆昌元年(公元四九四年)春。此其一。《文选》卷二七,有沈约《早  相似文献   

6.
试论曹魏西晋时期军屯的两种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曹魏西晋民屯和军屯租率时,往往有引用晋傅玄奏疏作为依据的。其实,傅玄上疏在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而民屯早已在魏咸熙元年(264)和晋泰始二年(266)由当时政府下诏废止;而且,奏疏中明确指出,屯田的对象是“兵”、“士”、“佃兵”或“兵作”。因此,傅玄疏中讨论的田租率,显然不是指民屯。傅玄谈的是否是一般军屯的租率?看来也值得怀疑。由于问题比较复杂,首先需要弄清一般所认为的“军屯”的含义。《晋书》卷26《食货志》载应詹表疏有云:  相似文献   

7.
傅玄诗歌很少直接抒发个人情感,而是多用代言体,且往往堆砌意象,侈陈物色,从而冲淡了诗歌的情感。这种“力柔”的倾向,其实也是整个西晋诗歌的共同倾向,呈现出西晋时代精神的苍白和柔弱。同时傅玄注重诗歌艺术手法的创新,这正是西晋诗歌共有的“采缛”的时代风气。傅玄的文学观念,不是僵死的、呆板的,落后的,而是在模拟中追求创新,在继承中力求突破,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求变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年第一期登载有徐洪火的《释“五马”》一文.经过他的查证文献资料和考核出土文物,认为目前流行的汉乐府《陌上桑》“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的注译——“五马,五匹马,汉代太守驾车用五匹马”;“‘五马’,指太守所乘的车马”,不合乎历史事实.断定“古代无驾五马之说”,《陌上桑》诗中的“五马”不是表实的数  相似文献   

9.
傅玄小传     
傅玄(公元217-278年)西晋哲学家、文学家.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省耀县东南,一说铜川市东南)人.封鹑觚子.魏晋两代他都做过官,曾任教骑常侍,司隶校尉等职.他政治思想较为开明,多有针对时弊的谏议.史载他“性刚劲亮直”,“谔谔当朝”,“使台阁生风”,“贵戚敛手”.他主张“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他博学善属文,精通音律、工篆隶、擅长乐府诗.  相似文献   

10.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刊发的《唐代广东民族文化初析》(以下简称“初析”)一文,其所引用的史料有不少失误,兹举出如下几处,供作者参考。一、茨充是何代人? 据《后汉书》卷一○六“卫飒传”及《东观汉记》卷十五载,茨充为东汉初期人,任过桂阳太守。但是《初析》的作者却将茨充剪裁成为唐代广州的太守,在那里“教广人耕作”。这是与史实不符的。何况,在唐代也根本没有广州这个名称。  相似文献   

11.
释“五马”     
“五马”一词,古代诗词中习见,一般都用来代指州郡的长官太守,后来又用以代称刺史或知府.在诗歌中用“五马”来称太守,大概源于汉乐府《陌上桑》.《陌上桑》:“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在《陌上桑》“五马立踟蹰”下注释说:“五马,五匹马.汉代太守驾车用五匹马.”汉代太守驾车果真用五匹马吗?《骈字类编》、《辞源》在“五马”条下均引《汉官仪》说:“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故称五马.”看来这可能是朱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文的根据.但是,今查《汉官仪》,实无此记载.  相似文献   

12.
《南柯太守传》是唐人传奇中的佼佼者,又是产生得较早的“传”类作品,因此对它的研究无疑是唐代文学研究中较重要的课题之一。1984年第1期《文学遗产》所载路工先生《<南柯>与<南柯太守传>》一文(以下简称路文),对《南柯太守传》的题材来源提出了新解,认为它是以“六朝志怪小说《灵怪集》中一篇《南柯》”为底本敷演而成的,并以此作为鲁迅先生所言“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的证明。此外,路文还涉及了《南柯太守传》的主题思想等问题。本文拟对路文的发现和论断提出不同看法,同时对《南柯太守传》的主题思想作一番探讨研究。笔者学识谫陋,谨以此就教于路工先生及读者诸君。  相似文献   

13.
葛洪,字雅川,丹阳句容人,生于西晋武帝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卒于东晋穆帝永和元年(公元345年)。祖父葛系为吴大鸿胪,父葛悌初亦仕于吴,后为晋邵陵太守。葛洪少好学,家贫,“躬自伐薪以贸纸笔”,广览众书,以儒学知名,尤好神仙导养之术。从祖父葛玄,吴时学道,号为葛仙公,以其炼丹秘术授弟子郑隐。葛洪先就隐学。后又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鲍玄亦为神仙家,据说能“逆占将来”。葛洪传玄业,并兼综医术。晋太安中、石冰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葛洪又随吴兴太守顾秘参与军事,为将兵都尉,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迁伏波将军”,“赐爵关内侯”。后又入罗浮山,炼丹终生。葛洪既是一位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又是一位宣扬神仙道教的宗教家,在他身上牧师与刽子手的两项职能是兼而有之的。葛洪更是道教的理论家,著有《抱朴子》、《神仙传》、《隐逸传》等书,为宣传长生不死的神仙学提供了一套理论根据,是道教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4.
一郦道元的生平我国古代伟大的地理学家郦道元(?—527年)字善长,北魏范阳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他生长在一个官僚世家里。曾祖郦绍,原是后燕慕容宝的濮阳太守。公元三九七年(魏皇始二年),北魏拓跋珪攻克后燕的中山(今河北定县),“其所属公卿、尚书、将吏、士卒降者二万馀人”。“绍以郡迎降。”授为兖州监军。(治滑台,今河南滑县)从此、郦氏家族加入了北魏拓跋部政权系统。公元三九八年(魏天兴元年)北魏又“徙山东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看了常州发现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几个稿本,很有一些参考价值,兹作简要的介绍和考释,以飨同好。一、《常州被难记略》《常州被难记略》,藏常州市博物馆。此稿本由一位自称“五祥老人”的收录在《挽联汇录》里。《常州被难记略》(以下称《记略》)作者未署姓名。但那位“五祥老人”对作者的情况是清楚的,他在收录《记略》时曾作了一些介绍:“此稿为吾常长揖生所记,先生高姓,讳其名。洪羊间(我国封建统治者把国家的大乱称为“红羊劫”,清朝统治者曾把洪秀全、杨秀清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诬蔑为“适应红羊之劫”。洪羊既是“红羊劫”的意思,又是指洪秀全、杨秀清——引者注)曾与张仲远太守转战湘楚之间,颇有战功。惜遇某大员疏于奉迎而不获售,与仲远太守同被诎退,致令洪逆流毒东南,时人深为痛惜之。”可见作者姓高,曾随他的同乡张曜孙(字仲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相似文献   

16.
民间传说:“刘备借荆州,久借不还”。这一传说,经《三国演义》和戏剧再度渲染,遂使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推本溯源,“刘备借荆州”之说,并非当日的历史事实,乃吴人事后捏造的谎言: 一、赤壁之役,破曹操后,“周瑜为南郡(治今湖北公安县东北)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刘)备,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  相似文献   

17.
傅玄继承了先秦以来唯物主义的传统,其“天行有常”、“人定胜天”的观.点继承和发展了荷予的认识;主张一种自然的人性论;在认识论方面体现了一定的辩证法因素,丰富了魏晋时代的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8.
汉明帝诏书与班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明帝在位的十八年间(公元五八——七五年),是中国历史上歌功颂德之风最盛的时期之一。当时的文坛上,出现了大量歌功颂德之作,“颂”体文学空前发达,辞赋的主旨由“讽谕”转为“歌颂”,文学批评也用是否歌功颂德作标准。在史学方面,前代史《汉书》“饰主阙而折忠臣”(傅玄语),当代史《汉纪》的东汉初部分“曲笔阿时”、“谀言媚主”(刘知几语),都不同程度地背离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直笔传统。  相似文献   

19.
傅玄的经济思想核心是“重农抑商”,这本是封建时代支配性的观念,并无出奇之处。可贵的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他颇有见地,即承袭古人,又有所发展。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魏代儒者只是口倡仁义,却无可行之术。傅玄确立了经济是立国之本的思想,结合实际,指出资本与政权结合剥削压榨农民,将成为最严重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0.
(承接本刊199O年第1期同题) 第五十一页:注(二)《梁史》曰:“丘迟,字希范,吴兴人。辟徐州从事。高祖践祚,转中书郎,迁司徒从事中郎,卒。”“辟”前有文,应置省略号。“转”应为“拜”。 第五十二页:注(一)《南史》曰:“任昉,字彦升,乐安人。为司徒竟陵王记室参军,出为新安太守,卒于官.追赠太常。”《南史·任昉传》“乐安”与“人”之间有“博昌”。“为”前、“出”前、“卒”前。“追”前均有文,应分置省略号。 第五十三页:注(一)《南史》曰:“沈约,字休文,吴兴人。善属文。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引为安西记室。梁台建,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天监九年,转左光禄大夫,谥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