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十六国"时期,掠迁人口作为一种惯例性的行为几乎在每个政权中都存在。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掠迁行为,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由于劳动力的缺乏,限制了兵役、徭役及各种物质的征发;二是游牧民族传统"掠迁"理念的继承;三是汉文化和草原文化对各霸主治国理念的影响;当然也有其他偶然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水作为一种自然物质进入人们的文化视野,经历了漫长的民族文化积淀而成为一种独立意象存在于英汉语文学作品中。人生充满喜、怒、哀、乐,“水”亦蕴涵同样的人情韵味,“乐”是其主要特征。“喜中品乐”反映出中国“天人合一”的整体功能宇宙观,“怒中取乐”显示了西方“天人分离”的宇宙观。“哀中求乐”则是中西古人面对神奇的大自然发出的无尽感叹,是中西文化的自由追求——逍遥游与荒诞的完美契合。  相似文献   

3.
隐喻,作为构建和表达新概念的一种重要的思维认知方式,在人们进行思维和叙述的过程中起中心作用。情感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借助于空间方位和有形的实体或人体本身来表达抽象复杂的情感概念。本文以人类的基本情感“悲”、“喜”的隐喻表达为研究对象,时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情感隐喻认知在共性和个性差异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4.
李显甫开李鱼川当不早于皇兴元年(467)其父死时,迟于太和二十三年(499)。西山李鱼川在今尧山至河北隆尧县城之山谷谷地。李显甫迁柏人之前100多年,柏人已有诸李居住,为数可能还不少。李显甫迁柏人时,与其同时代的李氏族人多数并未随迁。李显甫并非嫡长子,且无袭爵之事,自然不可能成为宗法意义上的"宗主"。《魏书》本身所含的相关资料与出土文书说明北魏太和十年以前乡里机构仍在正常运转,当时并不具备"唯立宗主督护"的必要前提,因此不应将李显甫之为"宗主"与所谓的"宗主督护"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5.
“打喜”仪式是清江流域土家族诞生礼仪式的核心内容.这个特殊的人生礼仪因为清江流域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状貌而形成和发展.打花鼓子源于清江土家人的歌舞传统,土家人对生命的渴求在仪式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理清“打喜”仪式存续的自然、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对于土家族人生礼仪和文化系统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德充符》篇第一段前三层,中心在“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一语,所谓“审乎无假”,即明白“其宗”也。宗旨,根本是也。所守之宗与物之迁化相对,而迁化必与差异相联系,由此,所守之“宗”,当指宇宙中一种相对稳定、统一的方面。“不与物迁”的含义:从时间上说,是不随着事物的流转而流转;从空间上说,是不为万物的差异所迷惑。  相似文献   

7.
迁徒自由权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当享有一项基本宪法自由权,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项基本人权,正是因为迁徒自由权具有宪法权利属性,世界各国宪法和国际人权公约中都有关于迁徒自由权具有宪法权利属性,世界各国宪法和国际人权公约中都有关于迁徒自由权的保障与限制性规定。根据当代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要求,在我国恢复复法迁徒自由权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应当提出确立宪法迁徒自由权的修宪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端棻(1833——1907),字苾园,贵州贵筑(今属贵阳市)人,是戊戌变法运动中一位赞助新政的上层官僚。他主张变法,曾上书建议开设学堂、图书馆、报馆、派遣留学生等,疏请改革政府则例,并向光绪皇帝引荐康有为、谭嗣同等一批维新仁人志士,为推动变法运动的进行和发展做了不少工作。《清史稿》曾有这方面记载: 李端棻……同治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年出督云南学政,……光绪五年,转御史,……累迁内阁学士。十八年迁刑部侍郎。越六年,调仓场。前后迭司文柄,四为乡试考官,一为会试副总裁,喜奖拔士类。典试广东,赏梁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和一些抗战前沿省份的部分厂矿进行了大规模内迁,人们称之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克尔刻”.湖北工业内迁是这次工业内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过去史学界却关注甚少.本文试图根据所掌握的材料,对战时湖北工业内迁的情况,作一初步论述.抗战时期湖北工业的内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湖北原有工业的内迁,另一部分是抗战爆发时从上海等沿海地区迁到武汉的工业再次内迁,本文所论,仅限于前者.  相似文献   

10.
论明朝内迁女真安置政策——以安乐、自在州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乐、自在州是成祖时专为安置内迁女真设立的。明初 ,由于明朝取代元朝 ,曾引起北方民族大量内迁。对内迁人口 ,明朝的安置政策皆以抚慰为主 ;但专门设州集中安置的却惟有女真。成祖确立的区别于他族的女真安置政策 ,突出的是贯彻“优养”原则 ,其目的是配合稳定东北、牵制蒙古的战略。这一政策在明初收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地处南岭走廊中段的贺州,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居住地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环境,使贺州客家成为最具客家特征的广西客家人。贺州客家非常重视宗祠的建设,数量众多是贺州客家宗祠的突出特点。作为在重大节庆时举办祭祀活动专用场所的客家宗祠,反映了客家人强烈的认同意识,对客家文化的传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原河洛对客家民系及客家文化的形成具有全面、关键、决定性的影响。客家民系主体来自中原河洛,在闽赣边地开基创业奠定了客家文化物质基础。客家重构中原式宗法制社会,形成客家文化的社会基础。客家传承河洛文化刚健自强、厚德、文化和重礼的基本精神。成为客家思想文化的理学根源也在河洛。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末,客家文学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冲击波,作为文学自觉的几大条件业已形成,多元寻根本身已包含了客家文学脱颖而出的信息;在摆脱了伦理功利的束缚,客籍作家开始有意识地以审美的眼光对待自己的文学实践,形式的多样化、流派的初步形成、以及作品风格的个性化等,无疑正展示出客家文学将有辉煌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茶亭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客家茶亭文化异常繁荣的原因在于受客家人的迁徙历程、客家地区的自然环境、客家人的精神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客家茶亭文化的内涵主要表现在茶文化、建筑文化、楹联文化、题壁文化、山歌文化、组织文化等方面.自现代社会转型时期以降,客家茶亭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从书面材料收集来的71个客家山歌传说有193个异文,分为5大系列、7个母题、15个类型,题材丰富,多由单一母题与片段情节构成,篇幅短小,异文变化较少。主人公多为女性歌手,主要围绕"唱山歌"而展开,最为直观地反映了客家山歌的文化内涵与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太平天国之始终,浓缩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从《原道醒世训》、《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编》,太平天国的思想甚至比稍后的洋务运动的思想还要先进。这代表了客家民系从历史的“自在”走向了“自为”,第一次在中国近代革命中崛起。  相似文献   

17.
客赣方言关系词与客赣方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赣方言早期一体,都属于古赣语———南下至江西(赣北、赣中)的北民带来的北方话在楚语一支即亻奚语的底子上形成的古代江西方言,后来异地分居,各自发展:赣北、赣中等地的古赣语因为处在开阔的近江、近湖地带而以开放式方式发展演变(大量吸收它北方的方言的成分),形成现代赣语———赣方言;随客家先民进入赣南、闽西的古赣语由于处在闭塞的山区而以封闭式方式发展演变(保存了多得多的古赣语成分),形成客家话(后来随移民延伸至粤东、粤中),它们最终一分为二是由于方言差距的拉大。  相似文献   

18.
客家学研究的奠基性工作——《客家研究文丛》(第一辑)首发式暨研讨会述评  相似文献   

19.
20.
台湾客家较多地传承了原乡的客家文化传统,随着客家文化运动的兴起,一些台湾客家文化完成了从"旧习俗"到"新传统"的华丽转身.考察台湾客家文化产业可以看出,客家文化中的传统需要借助创新来增加活力,创新同样需要借助传统不断建立自己的文化特色,而不能剥离客家文化本身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