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发展已成为国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但目前缺乏对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发展内涵的研究.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发展是以我国地少人多的资源禀赋为前提,以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为根本,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引领,以现代经营理念和现代经营行为融入小农户为关键,以兼业小农户和离农户有效分化为核心,以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发展为本质,以农业经营现代化、农业结构优质化、农产品品质化和农产品流通顺畅化为目标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过程.深入剖析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根本、引领、关键、核心、本质和目标,有助于弥补目前学界相关研究的薄弱环节,有助于提高相关职能部门与农业经营主体的认识水平,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一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内涵深刻,方式多样,是新时代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应然选择和必由之路。积极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要克服小农户嬗变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速度较慢,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动力不足,小农户发展订单农业的比例较小等多种障碍;要认知小农户不愿意或无能力嬗变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不了解现代农业政策或无能力改善自身经营条件,小农户和企业发展订单农业的积极性均不高等多种成因;要采取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小农户发展订单农业意识并健全与企业的合作运行机制等多种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小农户是"大国小农"国情下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体,考虑到农业对于小农户的生活保障功能与生计发展使命,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关键在于破除小农户"信息无能"困境,促成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对接,确保小农户获得维持生产生活与生计发展的经济收益。案例考察发现,政府以培育区域品牌赋能小农户的"衔接"路径具有较为严密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可行性。该路径在充分尊重小农户主体性前提下,通过区域品牌的"市场对接"效应诱导乡村社会的集体行动,能有效实现农业生产要素以及生产关系的内生性重组,并进一步引致小农户经营中现代农业发展要素的自然萌发。培育区域品牌应以资源禀赋为基础,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在强化政府投入和支持的同时,促进小农户集体行动。  相似文献   

4.
冀鹏 《学术探索》2023,(11):87-93
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是国家农业治理策略调整的重要内容。随着农业生产环境变化,传统家户为主的农业治理形式难以适应小农户持续发展的要求,基于国家及其代理人进行的外部引导,逐渐促成国家、农户、市场、集体的有效衔接,农业治理权被重塑而形成多中心的混合权力体系,农业治理格局逐渐由传统的农户绝对掌控转向多主体协作的半开放式治理。由此,在不改变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小农现代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小农户长期存在是中国农村的现实,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从实践层面来看,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有农业组织化和农业市场化两条有效途径,但农业组织化衔接存在较大的内生成本和较长的成本收益周期,因此存在最适规模边界,即农业组织化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衔接困境;而农业市场化衔接可以缓解农业组织化衔接中存在的困境,具有更突出的衔接优势。应当在适度发展农业组织化的基础上,壮大并完善农业市场化体系,进而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6.
以家庭承包为核心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始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大包干"之所以在凤阳县形成,除自然灾害因素外,主要得益于当地群众的大胆探索和各级干部的包容支持。家庭承包经营后,为了促进小农户尤其是兼业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凤阳县一方面借助土地流转扶持专业户和重点户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凤阳的经验表明,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强化各级干部的责任担当并坚持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7.
土地托管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新型实践。土地托管的实质是合约形式下的委托—代理关系,是组织化与市场化融合发展的逻辑必然,同时也是利益驱使与上层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地托管一方面深化了现代农业发展所必需的专业化分工,另一方面也保留了小农户在土地上的剩余索取权,不仅为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而且在土地产权集体所有的基础上降低了土地的租值耗散。但与此同时,土地托管的供给主体面临着生产、市场以及违约等多重风险,参与农户负担着额外的签约谈判和交易执行等合约费用,并且其退出农业生产后面临的择业困境也增加了土地托管合约的不稳定性。对此,可以通过完善监管和信誉机制、积极培育土地托管服务供给主体以及强化地方扶持政策等方式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是我国农业政策新的重大调整。小农户存在具有重要性、合理性和长期性,但也有其自身的不足,必须经过与现代农业要素的有机衔接才能适应现代发展。二者衔接具有必然性、艰难性和可行性。加强制度保障、营造良好衔接环境、创新要素衔接模式等措施是二者有机衔接的有效之举。  相似文献   

9.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基于将来"谁来种地"的战略考虑。鉴于此,从农民现代化的视角出发,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进行科学理论阐释,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创新路径,这将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鸣  江帆 《中州学刊》2023,(12):45-53
系统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是回答“谁来种地”之问的破题之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快速增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作用持续发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衔接更加顺畅,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但当前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求新型经营主体继续实现数量增长质量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在价格上内容上持续优化,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各地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式多元多样。对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要求,新时期系统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需要在主要思路和重点任务上更加明确。在此基础上,需要提高战略定位,推动各类主体协调发展,强化政府政策支撑。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人力资本困境,从职业农民的特质出发,揭示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作用和路径.研究表明,职业农民是不同于传统农民的现代农民,具有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发展现代农业应以职业农民为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于职业农民主体的引领作用,创新农业人力资本积累制度和调整现代农业发展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融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融资难是关键问题之一.本文运用演化博弈和系统动力学方法,考察小农户融资困境的纾解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传统融资机制在(守信,不担保)策略组合处渐进稳定,并不能形成内生动力来有效纾解小农户的融资困境;而在供应链"小农户+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融资机制中,会在(申请贷款,参与)、(不申请贷款,不参与)策略组合处渐进稳定,且最终演化稳定结果取决于小农户和合作组织的初始策略群体比例.通过提高小农户自主还款率、降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技术支持成本、对小农户贷款贴息等途径,可以有效实现小农户融资的良性循环,并由此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农情下,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民族地区小农户众多且相对分散、封闭,尽管传统农业供应链金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业经营户融资约束问题,但农村金融供需失衡依然严重。数字技术与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融合能够有效突破时空约束和信息阻隔,畅通农业供应链,将数字信用转化为商业信用,进而提高融资可获得性。以农业数字供应链金融运行及作用机制为基础,发现民族地区农业供应链金融实现数字化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并据此探寻适于民族地区复制的供销合作社主导及第三方互联网平台驱动的发展模式,充分借助和整合优势资源,可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实现弯道超车。  相似文献   

14.
冷波 《天府新论》2018,(4):103-111
“小而精”农业模式符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能够将小农家庭经营的优势与现代农业特色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经济社会效果,对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模式是由各方力量共同塑造的,面向生产的引导扶持机制为小农户分担了农业现代化成本;村社主导的组织协调机制将自上而下的农业现代化任务与“单、散、小”的农户有效对接起来;能人带动的合作竞争机制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小农家庭经营的优势,也要发挥村社组织的统筹作用,还要发挥行政力量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成就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工业化的实现,必然需要涵盖农村人口,而不是仅仅城市人口进入工业化社会.如果工业化将农村人口排除在外,那只能是做了一锅工业化的夹生饭,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可能出现社会动乱.与工业化同步,建设现代农业,改变小农生产结构,责任在政府,不在农民;力量也来自政府,农民自己是没有此力量的.现在,关键不是政府有没有钱的问题,舍不舍得花钱的问题,而是观念必须要由传统的拿农村小农生产结构当“稳定器”转换到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相对应的现代农业建设上来.要走农业现代化之路,必须培育足够的新型农民.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政府必须负责培养、教育、扶持新型农民,保证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需要.贺雪峰教授的探索很有意义,其小农经济至少还应维持30年的思想表述很清楚.但目前中国政府已经在推动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了,现代农业的比重正在逐年提高,中国农业要不要现代化已经不是一个停留在讨论层面的问题了,理论界应当对农业现代化遇到的所有理论问题进行严肃细致的研究和讨论,承担起理论研究应负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6.
黎锦贤 《天府新论》2024,(1):103-111
中国自农业现代化转型以来,小农生产并没有被规模化经营替代,而是顽强存续着。本文以珠海水产养殖户为研究案例,尝试说明小农户在与规模化经营主体的竞争中,凭借其在生产过程中的以下几点优势得以存续下来:通过灵活的农业经营计划,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控制经营风险;家庭劳动力组织形式使其具有高效的农业生产效率;兼业生产有利于其具备充足的非农收入补充。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农业现代化转型的进一步推进,尽管小农户凭借其组织农业生产过程中具备的独特优势仍能存续一段时期,但其生存环境将会愈加艰难。面临中国小农长期存在的现实,农业政策应适当向小农户倾斜,在土地、资金、市场等要素配置过程中,应注重激活小农户内生性动力,增强农民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王治  程星 《江汉论坛》2015,(4):21-24
21世纪是现代农业创业经济时代,发达国家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十分重视支持农民创业活动,在培育家庭农场和发展规模化经营等方面颁布、实施了许多激励政策.在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鼓励、扶持职业农民创业,实现以家庭农场为载体的农民转型与创业致富是帮助农民致富,推进城乡一体化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培育职业农民和指导家庭农场创业发展将成为解决今后我国现代农业“谁会种地”课题的重要突破口,这有利于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调整创业孵化政策,更好地扶持职业农民进行创业,进而促进家庭农场向集约、专业与适度规模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现代农业是继传统农业之后的农业发展新阶段. 当前大庆市农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但还存在农业产业发展滞后、农业防御体系薄弱、耕地土壤退化严重、土地规模经营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特色农业品牌经营不够等问题.大庆市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从农业产业结构市场化、农业生产方式集约化、农业经营形式产业化、农业生产技术智能化、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人口流转合理化等方面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9.
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是新发展阶段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参照。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在探索制定与实施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但从其制度建设和实践成效来看仍存在不足之处。要加快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的制定与实施,就要克服清单内容分散零星、保障措施乏力、经营主体参与积极性低、传统路径依赖意识过强、清单治理成效不显著、责任主体执行力度不足等多种现实问题。为此,需要采取强化清单设计、健全配套政策、创新推广方式、强化管理手段、提升实施效能、完善监管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岳论丛》2016,(2):17-23
现代农业是指人类历史进入现代后的农业,是以广泛使用现代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基础和前提。在经历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后,我国农业正向现代农业迈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农民收入迈上新水平,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建设取得新发展,农村改革迈出新步伐,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涌现新典型。但从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关系看,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且面临压力较大,一是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的压力加大,二是破解"谁来种地",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压力加大,三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的压力加大,四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加大,五是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确保国内农业产业安全的压力加大。为此,发展现代农业一定要以农业转型升级为中心,更加注重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更加注重提高竞争力,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