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专家访谈、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进行了考究。实地考察了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方式、传承体系、传承人等因素生存状态,分析苗族鼓舞的生态样式及其成因,对湘西苗族鼓舞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进行深入思辨。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湘西苗族巴代古歌》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由苗族女作家龙宁英、苗族巴代传承人石寿贵、苗族歌师石寿山等合作收集、整理、编注,苗族著名学者龙海清作序,耗时8年,终于正式出版。《湘西苗族巴代古歌》共分15章308篇,包括天地  相似文献   

3.
跳月,是湘西苗族地区古代盛行的一种自主婚恋习俗,是苗族未婚青年男女择配的盛会,也是苗族人民繁衍生息、文化娱乐与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体现了苗族人民崇尚自由生活、向往和谐与发展的民族心理模式。尽管这种婚恋习俗在今天的湘西苗族地区已经十分罕见,或者说甚至绝迹,但这种婚恋习俗的遗韵仍然渗透进民族的心灵之中,它像一首余音袅袅的民歌,将永远响彻在苗族历史的晴空之中。  相似文献   

4.
正绺巾舞起源于远古时代,为湘西苗族举行椎牛、接龙、还傩愿等祭祀活动时苗法师跳的舞蹈。流传于湘西花垣、凤凰、吉首等苗族聚居区。作舞时,苗法师身穿红色法袍,头戴法帽,左手持法器——绺巾,右手握师公刀,先祭拜神灵祖先,然后随锣鼓起舞,其动作有"三拜""撒梅花""拜五云""拜将""飞巾""扬尘"等动作,舞姿庄重有力,柔中有刚。舞蹈功能是压邪、镇恶、灭害、除灾、谢神、还愿。  相似文献   

5.
覃元  郑英杰 《民族论坛》2008,(11):22-23
在社会发展迅速、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湘西地区的苗族在很大程度仍用禁忌来调节人伦关系。以"风俗的统治"的形式,规范着苗族的生产、生活。在新时期苗族道德规范建设中,对苗族禁忌进行现代审视是必要而紧迫的。  相似文献   

6.
正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苗族服装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展示了湘西苗族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湘西苗族妇女穿上苗族服装,配以精致刺绣、炫丽银饰……使她们与湘西的山水一样自然和谐、楚楚动人。随着社会发展,湘西苗族服装也不断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7.
笔者借助文献资料对苗族鼓舞在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价值与整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湘西苗族鼓舞具有历史、宗教、文化、精神、观念等方面的内在价值,同时也有传统教育、学术研究、对外交流等外在价值,并能以文化的涵盖面广、知名度高的资源优势有机地整合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基于此,本文认为湘西苗族鼓舞不仅是一种专门的舞蹈艺术行为,还能有效整合服饰文化、音乐、绘画、手工艺、祭祀等多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作为人类艺术文化遗产,如何传承和创新发展是国家政府和人民群众面临的一项严峻的工程.本文将对湘西传统苗族鼓舞的起源、特征和生存现状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湘西传统苗族鼓舞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进行探究,从而提出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新路径.希望能够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湘西苗族银饰是湘西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展成的一种民间手工技艺,其品种丰富,形式多样,造型精美,色泽洁白明亮,让人们从头到脚,无处不饰,体现出完美的整体装饰效果,承载着苗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深刻的民间崇拜和信仰,成为民族文化的独特象征,是苗族先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不断创造和积淀的文化结果,也是苗族民族性的重要表征和苗族的一种普泛性文化现象。湘西苗族银饰的产生和发展与苗族本民族发展的历史性和现实性不可分割,其制作与工艺明显带有浓厚的湘西区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唐宏吉 《中国民族》2010,(11):56-57
鼓,在湘西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不仅仅只是一种打击乐器,它其实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一种战斗的召唤。一说起鼓,总会让湘西苗族人民产生一种感奋,一种激情,一种让全身每一粒细胞都轰然炸开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以湘西为重点,追溯了苗族鼓舞的起源,阐述了鼓舞的几种基本属性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2.
《民族论坛》2012,(5):12-16
"楚风湘韵"赴台湾专场演出,集纳了湘西苗族鼓舞、靖州苗族歌鼟、湘西土家族打溜子、洞口瑶族舞蹈、通道侗族芦笙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不同侧面真实地反映了湖南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和个性鲜明、独具一格的民俗文化风貌,展示了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3.
民国政府为了建立民族一国家,以汉族文化为标准对湘西苗族进行了文化同化策略.其内容包括:对湘西苗族进行风俗调查和开展新生活运动,改变苗族称呼,兴办国民教育等.但是文化同化的初衷却以失败而告终,其主要原因在于:西方民族-国家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文化同化策略缺乏持终性且实施不力;国家政权力量较弱等.  相似文献   

14.
湘西苗族服饰纹样在书籍装帧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服饰作为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服饰数量、样式、种类极其繁复.苗族服饰图案纹样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与文化内涵.作者对湘西苗族服饰图案纹样的研究,并结合苗族风土民情、宗教信仰、民族服饰等相关图案,进行相关的书籍装帧应用设计,使其与书籍装帧设计进行有机结合,建立新颖有效的保护苗族服饰文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苗族织锦——芭排是湘西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它们以独特的方式蕴含着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和不同时代的历史积淀。苗族织锦芭排产业化的方向,是在传统手工艺术高端产品复兴的基础上,经现代工业化"改良重组"后走向市场,获取新生。  相似文献   

16.
显圣物是神圣空间神圣性的自我表征和核心来源,湘西苗族祭“滚年”仪式中的三个神圣空间,其神圣属性源自不同的显圣物.仪式中神圣空间的生成及其神圣属性的强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万物有灵”观念、禁忌观念、巫术观念、祖灵观念等原始宗教观念的投射,其中,以祖灵观念的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祭“滚年”是湘西苗族自然崇拜的典型形态,也是湘西苗族祖先崇拜的隐蔽形式.  相似文献   

17.
<正> “跳香”是桂北龙胜各族自治县、湘西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及湘西的吉首、泸溪、古文、沅陵等市县苗族人民庆祝丰收、酬谢神灵的祭祀活动。历代文献对“跳香”很少记载,笔者曾对龙胜、城步等县苗族“跳香”进行了系统调查。现结合有关民族学材料,试图就跳香概况、实质、跳香活动与苗族族源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8.
龙庆凤 《民族论坛》2004,(12):38-39
~~论湘西苗族鼓舞@龙庆凤  相似文献   

19.
湘西的文化资源异常丰富: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凤凰,风情浓郁的苗族村寨德夯……土家山歌、苗族鼓舞、毛古斯……傩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哭嫁、四月八、赶中秋……湘西独特而珍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不仅为湘西提供了极具根源性和独特性的文化魅力,还为湘西的文化产业、文艺事业提供了来自原生态的蓬勃生机,以及迥异于其他任何地方的发展智慧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20.
唐方科 《民族论坛》2004,(11):30-30
鼓舞是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的一种独特舞蹈艺术,也是湘西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盛行于湘西自治州吉首、凤凰、花垣、保靖、古丈县境内,多在庆年或请神时表演。庆年时表演的鼓舞俗称年鼓,一般从正月初四至正月十五时间内表演;请神时表演的鼓舞俗称神鼓,大多于秋冬时节椎牛、椎猪隆重举行祭祀活动时表演。苗族鼓舞表演奇特,风格独具,在国内外具有很大影响。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商周时期,其文化就已发展到相当程度。据《战国策·魏策》记载,“延敷文德,舞于羽于两阶”。据传该时期就已产生了苗族鼓舞,并有了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