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镇企业是亿万农民群众的伟大创举,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地位也就越高.其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出口创汇作出了贡献.它的发展大量吸纳了农村富余的劳动力,增加了农民个人收入,并推动了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2.
《老友》2013,(12):27-27
今年“双十一”.数亿消费者参与的网购狂欢.留下了350.19亿元的成交总额和1.88亿成交笔数.亿万个包裹正从全国的各个角落打包发出.网购以不可阻挡之势成为耀眼的新经济形态.激活了中国人的消费潜力.350.19亿元.相当于中西部一个地级市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传统零售业一个黄金周的销售额。从“双十一”的“战果”来看.的确起到了刺激消费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形势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集中代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和不可逆转的发展大势,农村信用社要抓住历史机遇,努力实现与新农村建设“共振共荣”。(一)创新经营理念,实现农信社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共振”1.牢固确立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没…  相似文献   

4.
论新农村建设中的村民自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重视和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做法的继承和发展,新农村建设中的村民自治,是一个划时代的民主概念,也是一个全新的制度设计,它是在党领导下亿万农民的宪政创举,它联结着中国农民现代政治文明的历史与未来,是为当今世界各国关于农民最良性的管理制度,也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农村治理模式和基层民主建设的制度创新,它的产生和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国家的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社会生活民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5.
对"农民工"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和政府一向关注“农民工”问题。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更需要对这一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农民工”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它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显现, 适当调整“农民工”政策已经历史性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一、“农民工”是我国经济起飞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创举“农民工”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劳动力群体。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合理性。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民  相似文献   

6.
关于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本文拟抒一管之见,请同志们指正.一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中的“主流”概念,不是通常所说的“主要的”或“大多数”的意思,而是对民族关系最一般的抽象,它舍弃了那些常见的具体的个别的现象,特指那些在民族关系的各个方面一贯起制约作用的本质内容。这种本质内容就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内在规定性,它构成我国民族关系各个方面、各种特征和特性的有机的稳定的联系系统。具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把中国亿万农民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使他们外出务工成为可能,于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在我国出现了独具特色的“民工潮”并于九十年代达到高潮。随着时间的流逝,曾以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农民工在我国出现了区域性的、短暂性的、结构性的短缺。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农民工短缺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李登辉提出“两国论”,为祖国统一设置障碍,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伟大创举。“一国两制”是实事求是的产物,“一国两制”的内涵、“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经常被想像成一种悬在空中的超然之物,我们被不断地告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流动的空间” 正在取代地域的空间,全球一体化似乎成了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对“流动的空间”与“消失的地域”这两种想像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以期拓展我们对全球化过程的想像。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中叶,在我国四川西部的康巴地区(即今天甘孜藏族自治州一带),曾经爆发了一次声势浩大的藏族农奴大起义。起义的领导者工布朗结在战争中左眼受伤失明,藏语呼一只眼为“布鲁曼”,于是人们又称这次起义为“布鲁曼”起义。 “布鲁曼起义”发生于一八四八年,失败于一八六五年。历经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纵横三千余里”,其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影响之深,是藏族历史上所罕见的,为藏族历史增添了一页光彩夺目的篇章。就是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也应有它不可抹煞的地位和价值。特别是它为我们了解藏族漫长的封建农奴制社会中,农奴反抗领主的阶级斗争的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更是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大众文化中的“形而上学”,是一种与辩证法相对立的、错误的、乃至反动的思维方式,是一切“左”、“右”倾错误思想和政策失误的方法论根源。这种认识并不符合恩格斯的本意,是对“形而上学”片面的“错认”。实际上,作为宇宙观的“形而上学”与作为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是不同的,作为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是辩证思维不可或缺的基础。它不仅在近代西方发挥了革命性的进步作用,而且在今日中国的市场化、民主化、法治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反封建运动,它给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它引进了西方的“上帝”来组织下层群众,这种“崭新”的仪式戒律对于太平天国力量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为了加强这种宗教宣传,它与清廷进行了一次舆论战。  相似文献   

13.
明末农民大起义,就其规模之大和影响之深来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革命运动之一;在亚洲和全世界范围来说,也是一次罕见的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同时,由于它发生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所以它有着鲜明的特点和重大的历史作用。对于这样一次伟大的农民战争,祸国殃民的“四人邦”为了达到其篡党夺权的反革命  相似文献   

14.
姜春云:亿万农民又一伟大创举农业产业化农工商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亿万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之后的又一伟大创举。它是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相联系,以现代化经营管理为特征的,把一个一个的传统分散的产品变成社会化、专业化的批量生产的高...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城市工业向农村的转移,农村环境日益恶化.改善农村环境,保障农民环境权的呼声日益高涨.文章以农民环境权保护为视角,认为“乡政村治”是我国现阶段乡村环境治理的主要模式,阐释了我国乡镇机构行政管理权能与村民自治权能在乡村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并通过实证调研,分析了当前“乡政村治”模式下乡村环境治理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从制度、运行机制及思想意识层面完善“乡政村治”,加强乡村环境治理,实现农民环境权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6.
民族通婚在中外历史上是常见的事实,它常常是某一民族文化形成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本文仅从中国历史上民族通婚的立法特点,以及民族通婚对中华法律文化形成的影响,概要申论,以期对当前的立法工作有可借鉴。 一、中国历史上民族通婚的立法特点 中国历史上有关民族通婚的立法,多见于唐、辽、金、元及清代。其立法特点有: (一)滞后立法 中国封建统治者少有积极主动地提倡和推行民族通婚,进行“超前立法”的;大多是在现实生活已有大量实例,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时,才以立法来调整民族间的婚姻关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设立农民丰收节,是新时期国家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其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是对中国传统农本思想的传承和发扬,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转型;它是对中国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它是对农业社会人们形成的优秀品德的传承和发扬,有利于全社会精神文明的提高;它是对乡土文化的记忆和再造,有利于具有各地特色的充满乡音乡情乡风乡俗的新农村的建设。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将极大地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对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早日实现农业强大、农民富裕,农村美丽的乡村振兴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封建社会中,只有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但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由于“让步政策论”的影响,关于农民起义的伟大历史作用,一直未能在历史教学中得到正确的阐明。按照“让步政策论”的框框,人们只能从统治阶级的政策里,去发现农民起义的作用,离开统治阶级的政策,便无从寻找农民起义的作用了。“让步政策论”,一面根本否定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一面无限夸大统治阶级政策的  相似文献   

19.
隋朝国祚不到四十年,但是它从隋文帝建国开始,所建立的仓储库藏数量之大,是我国古代任何封建王朝所不能比拟的。朝隋为什么能储存起这样丰厚的财富?元代历史家马端临说是“史求其说而不可得”,结果把它归结为隋文帝的节俭。今天史学工作者对这个问题也作过研究,一种观点认为是隋统治者对农民进行“残酷剥削”的结果。两种说法,前者是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陈独秀是一个著名的复杂人物。对他的评价问题,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值得注意的是,评论的变化是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评论的基本的趋势是愈评愈“左”,宁“左”勿右。评价的主要分岐是如何正确估价陈独秀在五四时期的历史地位。林彪、“四人帮”把评价陈独秀当成其实现罪恶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他们别有用心,“左”上加“左”,以“最最革命”的词句,全盘否定陈独秀,不承认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做过任何有益的事情。如果谁要如实地肯定陈独秀前期的历史作用,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