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知识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尤其是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为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文章认为要从转变继续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调整教育方法三个方面推进继续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社会中,社会性别意识已被纳入联合国的人类发展统计指标及国际社会发展规划,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与此同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来自于性别角色、性别价值及性别道德的挑战。基于此,进行社会性别教育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性别教育存在诸多契合,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来研究社会性别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性别教育引导正确的方向、规范健康的内容、整合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从而在正确的方向下化解人们性别角色的困惑、在健康的内容中化解性别价值的困惑、在和谐的性别文化中化解性别道德的困惑。  相似文献   

3.
理性主义侵权法经过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至19世纪,已经是危机重重——脱离现实生活的法律表达,异化为与民众生活相分疏的工具理性,并使人们接受了法律的制度拜物教。至20世纪,侵权法法理学改变最初的道德基础和价值取向,开始接受哲学对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审核,转向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现实主义法学和实用主义法学,以社会责任论取代道义责任论,并强调法律的社会功能。随着人类对法与正义关联认识的提升,侵权法通过对矫正正义与分配正义观念的整合,接纳并建立了以保障人民生存权为主的重视分配正义的新的诠释论;随着德性伦理逐渐式微而规则或制度伦理的日益凸显,实践中社会正义观念在侵权法领域最终与个人正义观念发生融会。  相似文献   

4.
论改革开放中的文化价值冲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邹广文 《求是学刊》2001,28(3):19-26
进入 2 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文化转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将会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由此在价值和现实层面将产生一系列矛盾和价值冲突。这种冲突在文化价值层面主要表现为 :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冲突 ;经济与道德的价值冲突 ;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冲突 ;个体与整体的价值冲突。而从文化现实层面考察 ,其冲突则表现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这三种具有不同文化价值追求的文化群体之间。它们既有矛盾冲突 ,又有融合借鉴。在这一表现过程中 ,中国文化亦将在新的价值层面开始新的整合 ,这也将是今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文化发展的主导趋势。  相似文献   

5.
民办出官究竟是一种劳利性的活动还是公益性的事业?教育就其本性来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性活动,无论从它的过程来看,还是从它的结果来看都有着不同于经济活动或物质生产活动的特殊规律,它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果均很难用利润的多少、效率的高低来衡量,因为它涉及到价值和人格领域,其效果具有隐蔽性和长期性,就是在那些较易于量化的技能训练和科学教育领域,教育的价值也不能简单地根据利益原则来计算。另一方面,教育在现代社会里,不再只是个人和家庭的事情,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整个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因而教育逐渐成为国…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价值观,它不仅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而且还会对意识过程(der BewuBtseinsprozess)产生影响,促进或阻碍动机和行为的构成。社会主义的价值范畴包括以下内容:人们所得到的劳动权利、社会保险以及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个性发展基础的现代教育;社会为每一个公民提供的共同建立劳动集体、企业、城市、  相似文献   

7.
公共选择理论作为不同于西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西方现代经济学理论,是从人们追求最大功利的利己主义本性出发,把人们在市场相互交换中获得经济利益的观念和原则扩大到运用于政府决策领域的理论。也可以说,它是一个通过分析政府行为来研究现代经济问题的方法,旨在用这种方法研究国家在干预经济中的作用。公共选择理论创始人布坎南(J.M.Buchanan)就说过,要把人们用以检查市场经济的缺陷和不足的方法,完全不变地用来研究国家和公共经济的一切部门。本文的阐述表明,公共选择理论无非是为政府部门中各机构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一套较为完整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教育救助(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洁琼  陈阳 《社会福利》2002,(11):58-62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救助的专题讲座。作者向我们指出:贫困地区落后的经济决定了教育的滞后,而贫困家庭困窘的经济状况同样限制着他们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形成家庭和地区的文化贫困。国家和社会对于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不仅要给予经济的援助,也要给予教育方面的引导和扶助,否则经济援助就难以发挥应有的效力。教育投入固然不能像经济领域的投资一样直接带来利润和经济效益,但是教育投入产出的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人才资源,并且转换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更高一级的生产力,从根本上说受益的是国家与社会,当然也包括受教育者本人及其家庭。教育救助主要是对教育投资不足的一种补充,它考虑的基点不是投入与产出的对应关系,也超出了在确定教育投资主体时所遵循的“只要投资就能受益”原则。  相似文献   

9.
纵观西方"公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其理论内涵先后发生了三次重大的转变。在古代,公民社会是一个与自然状态相对应的概念,但到了近代,西方思想家开始提出一种建立在国家和社会二分法基础上的公民社会观,而在现代,人们又开始用国家—市场—社会三分法来代替国家和社会二分法,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界定了公民社会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王丽荣 《探求》2001,(2):38-39
一在首先教育价值观上有两种不同的观念 ,一种是以社会为中心的道德教育价值观 ,一种是以个人为中心的道德教育价值观。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强调把社会需求作为教育的唯一出发点 ;强调教育要通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来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 ;主张以社会总需求作为唯一依据来建构教育的目标 ;主张根据社会所奉行的准则来规范教育过程的诸多方面 ,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 ,从而认为教育结果的好坏 ,只能以它是否维持社会的繁荣为尺度。这种教育观的极端形式是以国家为中心 ,即把教育的一切全部纳入国…  相似文献   

11.
重教兴邦     
在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愈来愈清楚地意识到,未来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乃是国与国之间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说,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重视教育在未来时代中所承担的重大使命。在过去几个世纪中,推动工业繁荣的西方国家,往往把发展教育事业置于经济发展之后,但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则在全世界范围内更倾向于走在经济发展之前,也就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并以教育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受过教育的人力资源可以构成国家经济的巨大力量,而这更甚于自然…  相似文献   

12.
罗亮 《社会工作》2009,(8):63-64
纵观西方“公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其理论内涵先后发生了三次重大的转变。在古代,公民社会是一个与自然状态相对应的概念,但到了近代,西方思想家开始提出一种建立在国家和社会二分法基础上的公民社会观,而在现代,人们又开始用国家-市场-社会三分法来代替国家和社会二分法,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界定了公民社会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日本很早就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来,日本各界从企业社会责任与利润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与非财务价值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创造的关系等多个方面展开了理论研究。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不仅在提高以利润为代表的财务价值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更对提高知识产权等非财务价值产生重大影响。随着"解决社会问题与增加企业利益相结合"观念的普及,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成为日本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4.
导言为了评价某种新经济战略,需要对一国或若干具有类似的特点的国家的发展业绩加以衡量。原先,人们主要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其组成部分的增长来衡量发展水平。后来,发展经济学家们明了,产出或收入的增长并非是适宜的发展指标。对发展的衡量方法的探索从而遵循两种不同的方针展开。一  相似文献   

15.
论著提要     
传统社会中非宗教主义的起因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不同于西方文化并具有宗教传统的国家,根据其经验认识到:社会中那些具有较大才能、受过较多教育的成员,存在着一种抛弃由固有的宗教体系所产生的传统生活方式的严重倾向。英克尔斯和史密斯注意到,在现代经济部门中工作的成员比其他社会的成员更不受教规所约束。此外,通过对某些发展指标的分析,人们发现正规教育对  相似文献   

16.
李钢 《探求》2001,(4):54-55
由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所引发的信息革命在全球方兴未艾。21世纪是信息社会 ,这已成为人们描绘21世纪社会特征时达成的首要共识。信息革命和信息化社会在当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社会网络化 ,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的交往手段和通信媒介。可以说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已使人类进入或即将进入网络时代 ,网络开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并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 ,同时更加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这给我国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带来挑战。信息网络技术所引发的…  相似文献   

17.
现代科技革命与生活方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虎祥 《社会》2001,(5):7-10
近年来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加剧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活方式研究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在20世纪80年代一度成为社会上最热门的话题。进入21世纪 ,在现代科技革命的影响下 ,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开始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改变着人们的家庭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以及交往方式 ,并且促使人们的价值观念由传统向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8.
国家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是人类历史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的产物。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一般表示政治上组织起来的社会,主权、领土和居民,是构成现代国家的三大基本要素。也就是说,每个国家都拥有一定的具有较大稳定性连续性的领土和居民,拥有各种形式的统治机构,如法律、警察、军队和监狱等。国家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地方,在于它的主要目的是维持社会秩序、确保居民人身安全,以及增进公民的福利;国家往往凭借以武力为后盾的一整套法律制度来实现上述目的,但它行使权力限于固定的地域,在这个地域内,国家拥有“主权”,即至高无上的权威。必须指出,国家的观念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巨大的本质性的差异。如果人们忽视这一点,用现代主权国家、领土国家、民族国家和福利国家的观念去理解古代中国的“国家”,那就难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相似文献   

19.
赖大仁 《学习与探索》2008,2(2):183-187
关于文艺与意识形态问题,从近来学界的有关讨论来看.人们的认识仍然存在较大分歧,这与人们的理论视野不同有关.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理论视野决定文艺观念.比如从审美论的视野,或人生论的视野,或社会历史的视野来看待文艺的特性与功能,包括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其文艺观念往往是不一样的.马克思主义从唯物史观视野看待文艺现象,建构了关于文艺与意识形态问题的基本观念,并由此说明文艺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及其功能.文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形式,具有反映一定现实关系和思想观念的基本特性,在价值功能上既具有批判性,也具有建构性.文艺作品往往包含着一定的社会历史现、人生现与价值现,因而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当代文艺研究如何认识理解文艺的意识形态特性与功能.这取决于研究者自身的理论立场和阐释能力.  相似文献   

20.
文明de空白     
在地球生物圈内,人类是唯一能够超前地意识到个体的生命存在最终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的理性物种。干百年来,人类对自身死亡现象所形成的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种种认识、心态、观念等等,构成了社会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在现代发达国家,由于医药科学的进步和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开展和接受死亡教育视为人生的必修课题。但在我国,死亡教育尚属空白。笔者认为,填补这一空白不仅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而且至少具有两个方面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