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主宾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3,(6):76-84
《老乞大》四种版本依次反映了元、明、清三代语言的使用情况。对其中因用词不同而造成的异文进行比较,考察语气副词的更替演变,可以从侧面勾勒出元、明、清三代语言的发展变化。《老乞大》四种版本语气副词的历时更替,既能反映其词义演变规律,也能反映近代汉语词汇的发展情况。研究发现,相较于元、明时期,清代语气副词由隐而显,使用频率增加,这表明当时语言的使用更追求严密性,更突显说写者的主观性,讲究交际中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2.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4,(2):147-150
由《原本老乞大》所见,元代高丽商人前来汉地经商所获利润丰厚,在使用纸币时,高丽商人无法辨别纸币真伪,对纸币品质要求严格。为维护自身利益,高丽商人愿意接受品质优良的料钞与上等择钞,拒绝接受烂钞与昏钞。择钞的收受与否是当时市场交易双方谈判的重点之一。解读《老乞大谚解》,或可从元至明初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变迁的角度入手。 相似文献
3.
卢辰宣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73-78
采用《旧本老乞大》来研究中国元代的纺织品。《老乞大》记载了 14~ 15世纪高丽人在中国的商业活动涉及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书中记载了纺织品的名称、价格、染色、纹样、织物的用途和服饰的名称。至今韩国学者的研究集中在书上记载的韩语历史演变方面的内容。尚未有人从纺织史的角度进行详细地研究。这里想在这方面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4.
王珏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70-172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府谷方言中保留了大量近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现象。作为会话教科书的《老乞大》是研究元代汉语的重要语料,本文撷取其中四则词语加以考释,并与方言进行互证。 相似文献
5.
《老乞大》里的助词研究(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公望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
《老乞大》是我国元明时期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会话书,作者试图通过对该书中助词的研究,反映近代汉语里助词承上启下的演变轨迹。该文只是此系列研究中的一部分,主要考察结构助词新旧因素互为消长的规律,重点剖析“的”字的多种句法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6.
何茂活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2):77-81
朝鲜著名语言学家崔世珍所著<老乞大集览>和<单字解>,是研究近代汉语的珍贵资料,其中反映了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在汉语言文字方面的深厚造诣.本文以这两部著作的语源学价值为着眼点,举例分析其中所采用的主要训诂方法. 相似文献
7.
夏凤梅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8(6):81-83
《老乞大》是旧时高丽人学习汉语的教材,元明清三代曾多次重刊,重刊时均按当时的汉语实际做过大量的修改。《老乞大》是元明清时期北方汉语的口语实录,也是研究近代汉语词汇的珍贵语料。 相似文献
8.
唐韵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38-42
《元曲选》中 ,方位短语前不加介词可直接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方位短语直接充当状语是近代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法现象 ,现代汉语当中虽不普遍 ,但仍有少量用例。充当补语时 ,方位短语多数表处所 ,且动词一般是非行走义类。方位短语直接作补语是《元曲选》中也是近代汉语中不常见的现象 ,在现代汉语中仍有遗留 相似文献
9.
《老乞大》《朴通事》是元明时期编著的用于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两本会话教材,有着明显的口语化特征,较为浅显易懂。两书中的词汇也多与日常交际相关,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用。本文主要研究两书中涉及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动态助词"将",从产生和语法功能、基本用法和特征及消亡三方面研究动态助词"将"在两书中的运用情况,力求形成对"将"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0.
王艳峰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3(4):93-94
本文对元末明初朝鲜人学汉语的会话书原本《老乞大》中的"有"字用法,作了穷尽性调查统计,并从句法结构和语用特征两方面进行共时描写分析,从而揭示了"有"在本书中所反映的元代汉蒙语言接触融合的特征,对于研究近代汉语史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建军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4):100-104
祈使句是<老乞大>和<朴通事>中的一种基本句类,类型多,分布广,本身又积淀了丰富的历史语言信息.祈使句按其形式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本文着重探讨了二书中的显性祈使句.在全面描写、穷尽统计和分类对比的基础上,本文聚焦于祈使句相关指标与各书篇幅之间的不相称现象,进而确认<老乞大>以口语性见长,<朴通事>以文学性取胜,二者的语料价值不可等量齐观. 相似文献
12.
唐韵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54-65
《元曲选》中方位短语作动词宾语、介词宾语是其常见的功能。方短作动词宾语时 ,就与不同类别的动词发生了不同的联系 ,据此将方短所表示的处所大致分为表存在、判断、前往到达、前来所达、返回、由外至内、由内达外等类。方短作介词宾语构成的介方短语入句后主要作状语、补语。当其作状语时可表处所、时间、处置对象等 ;当其作补语时主要表处所。方短作介词宾语就与不同介词、动词有着较复杂的、直接的联系 ,尤其是方短表示的空间位置的意义与介词、动词的不同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关系 ,由此可分出所在、所到、所从等类。与方短发生联系的介词不多 ,但不少介词具有多种作用 ,有的介词仍具有明显的动词意味。这也反映出元明之际部分介词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13.
《老乞大》、《扑通事》是李朝时期朝鲜人学习汉语的教材,它们在外语教育和华语学习上的地位和文献价值有几个显著特点,即注重口语训练,注重实用,注重文化背景,注重教学法。《老乞大》、《扑通事》在第二汉语教学法上实现了三个转变,那就是从儒家经典、词汇对照教学转变为课文教学,从书面语教学转变为口语会话教学,从单纯的语言要素教学转变为注重交际实用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唐韵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8-16
《元曲选》中的宾白反映的是元明之际的口语。其中方位词及方位短语的运用十分活跃。由六十多个方位词参与构成了方位短语。方位短语的构成有两大类,一类是在名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或数量词语、少数形容性词语之后加上方位词构成,另一类是由某些方位词互相结合构成。方位短语除主要表示方位处所意义外,还可表范围、时间、数量等。方位短语入句后可充当的句子(或句法)成分有主语、定语、动词宾语、介词宾语、状语、补语。方位短语的运用广泛,接触的词语,出现的句型也多种多样,对它的功能研究也涉及到多种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15.
尹海良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4):28-34
以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老乞大》和《朴通事》为中心语料,探讨近代汉语句末"便是"句的相关问题。分析"便是"的性质,处于不同句法位置的"便是"有动词、连词和语气助词三种功能,分别占72.48%、7.34%和20·18%;句末"便是"有动词和语气助词两种功能,动词用法占57.63%,语气助词用法占42.37%。归纳句末"便是"句的句法类型,一种为"NP+便是",变体形式为"NP1+V+NP2+(的)+便是",另一种为"NP+VP+便是";对句末"便是"句进行共时对比;基于《老乞大》和《朴通事》不同版本语料对句末"便是"句进行历时对比。 相似文献
16.
唐韵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
名词性“底”字短语产生于唐代 ,晚唐五代运用逐渐增多 ,其内部构成初具规模。南宋时 ,“底”字短语大量运用 ,其内部构成类型已基本完备。从宋代开始 ,助词“底”出现了“的”的形式 ,到元代基本完成了对“底”蹬取代。《元曲选》“的”字短语在继承中有所发展、变化 ,与《元刊杂剧三十种》相比 ,亦有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17.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历来把《聂小倩》主旨理解为爱情故事或由其延伸而来的理想人格的颂歌之说,遮蔽了在小说中甚为重要的拯救和报恩意旨。《聊斋志异》不仅以书生自况,也存在以狐鬼精魅等美人自况的情况。通过对《聂小倩》中一女、一男、一侠客的故事结构及其语言细节的互文溯源,其与青楼文学中妓女从良的母题存在密切联系。结合明末清初士人心态、时代风气与创作环境,并与蒲松龄的人生遭际综合考察,认为《聂小倩》正是化用了妓女从良的故事结构,进行夺胎换骨的改造,以渴望知遇,希求帮助为深层创作指向的作品,融入于明末清初整个创作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
18.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3):65-72
《祝福》问世后有多种艺术形式,多个版本。比较其中有代表性的四个,会发现这四个版本就是四个时代的再现:1924年,鲁迅的《祝福》着力批判的固然有"有恶意的闲人",但更着力批判的是由无数个"无恶意的闲人"构筑起来的"老旧中国",矛头指向旧思想、旧礼教;1956年,夏衍编剧电影《祝福》则明显带有当时流行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路,矛头指向"剥削阶级";"文革"结束,1978年,越剧电影《祥林嫂》删除了1956年版本中明显的关于阶级斗争的情节,但对"愚昧百姓"的批判仍持审慎态度;2008年,越剧《祥林嫂》则全面恢复了对原著的理解,重新将批评的对象转向鲁镇那些"无恶意的闲人"。从这四种诞生于不同年代的《祝福》我们可以读出时代变迁的轨迹,正所谓读诗亦为读史。 相似文献
19.
刘文荣 《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海明威向来把托尔斯泰当作艺术典范,但也充分保留了对托氏的批判权;他敬畏托尔斯泰,却也悄悄地与之“较量”了一下:他的著名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有意地模仿和改造了托尔斯泰的中篇杰作《伊凡·伊里奇之死》。《伊凡·伊里奇之死》是托尔斯泰为西方源远流长的启示艺术和救赎文学所作出的一个伟大贡献。海明威继承而又改变了托氏启示和救赎的主题。在《乞力马扎罗的雪》里,他将《伊凡·伊里奇之死》的宗教主题世俗化,用艺术信仰取代了托氏的上帝信仰,并完全排除了托尔斯泰式的“救世思想”。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哈里,较之于原型伊凡写得更为具体、更有悟性,也更加使人感兴趣;哈里临死前出现的幻觉,也比伊凡的临终皈依更有意境或者说更具现代意味 相似文献
20.
从《魏书》《宋书》授官语义场的比较看南北朝时期汉语的南北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8(2):43-47
揭示南北朝时期汉语的南北差异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魏书》和《宋书》收录了大量的授官语词。从语义场角度对两书的授官词汇进行穷尽性调查和细致分析,发现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使用语言更注重规范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