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8 毫秒
1.
中国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息息相关.中国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为中国先进文化提供法律保障.二者的关系体现了文化建设与法制建设的高度统一性.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与"爱"的传统道德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大系统.而要使社会诸要素保持和谐运行,离不开法律和道德的制约和规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大力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道德是一个历史范畴,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民族性和历史继承性.所以,当前我们要建设的思想道德体系,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1].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价值体系和制度特征,必然会对当前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产生深远影响.首先探讨法律文化的概念,其次具体论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法制现代化建设的消极作用与积极作用,最后针对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法律文化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列宁强调必须依法治国,坚持国家法制统一和司法独立,严格法律监督,法应与时俱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司法队伍建设,保证法律全面准确地实施,列宁的法制思想对我国法制建设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试论清朝在“贵州苗疆”因俗而治的法制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在“贵州苗疆”的法制建设,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其特点是因俗、因地、因时而治,把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与“贵州苗疆”苗族习惯法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法律统治秩序,这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也促进了“贵州苗疆”的发展和进步。本文试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以期对我国目前的民族法制建设能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法学创立160多年来,经受了社会的巨大变革、实践的严峻考验和理论的激烈碰撞。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一个具有高度科学性和强大生命力的法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法学具有科学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宝贵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法学不仅是对法律现象的科学认识和法律主张,更是对法律实践的理性指导,并随着时代和法律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7.
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 ,将对我国的法学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随着法制建设的发展和法律职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状况越来越明显。按照法律职业的标准 ,实行国家统一司法考试 ,是法学教育改革的制度前提 ,对我国的法学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 ,将为我国法学教育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形成是30年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但法律权威并未充分彰显.现行法律体系更大程度上是文本意义上的,更多依赖国家强制力撑持而获得形式上的普遍服从.法律权威应当是法律的内在说服力和外在强制力的统一.在规范和制度化特征方面,现行法律体系还有尚未形成内在一致的法律体系意义脉络、良性的吸纳和拒斥社会挑战的机制以及由中国社会多重二元性所导致的多重二元割裂等不足.法律权威树立依赖于法律制度化实施,但不能简单地将法律权威与公正司法等量齐观.若要仰赖法律权威推进司法公正,必须在澄清公正司法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之上,遵循若干法治标准和进行有效制度建构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9.
司法解释既是法律解释的主要形式之一 ,又是法治的一项制度 ;既是规范性法律文件 ,又是法制建设活动。健全司法解释制度是实现法制统一的必然要求。文章作者根据我国法治实践 ,对司法解释和其它有权法律解释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发达国家生态教育起步早、发展快,在教育理念上有可借鉴之处,其生态教育有律法严明机制长效、横纵交贯体系完备、角色多元相融互补等主要表现,也体现出了知识认知与行为养成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整体性与针对性相统一、法律约束和道德规范相统一等鲜明特点.对我国生态教育的启示是:健全教育保障,顶层设计与基层摸索相结合;丰富教育内容,统一目标与分层教育相结合;创新教育手段,知识认知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强化教育成效,德育引导与制度规范相结合,这对推进我国生态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整统一的格局。新时代边疆地区社会治理工作,应当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治手段来捍卫和保障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是国家规范化的区域治理,文化软实力是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基石,是边疆治理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边疆地区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组织化程度极低,精神文明建设不到位,法治文明程度普遍不高。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法治举措是:动员边疆地区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加强边疆地区法治文化建设,推进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精神文明建设在边疆民族团结稳定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神文明建设在促进边疆民族团结稳定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发展变化,结合国家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和边疆实际,巩固边疆民族团结稳定,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边疆精神文明包容式发展,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使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才能从法治高度确保边疆民族团结稳定。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法治”与 “法制”的概念比较, 阐述了对“法治”概念的认识,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进行观念更新, 应当树立起“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 树立正确的权力与权利观念和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 并就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法治观念,对于建立民主、和睦的婚姻家庭关系,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增强社会的安定团结,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面对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为了进一步促进藏区的安定团结和"两个文明建设"的双丰收以及更好地贯彻实施新《婚姻法》,我们对四川甘孜藏区城镇妇女就婚姻家庭等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其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众多基层民族自治地方的民间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习惯法的适用问题。甚至在基层人民法院,特别是派出法庭在解决纠纷中也往往会涉及到习惯法的司法适用问题。这种适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解构了国家的统一法治建设进程。因此,如何在不违背中国大陆法系国家传统的情况之下,寻求妥当解决途径,为"良性习惯法"在基层法院的司法适用寻找到合适的国家制度化路径,以达到"法"与"理"的有机统一,促进基层民族地区习惯法向国家法的归化,对于基层民族地区统一法治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法治湖南建设是一个战略性的系统工程。法律监督是我国法治建设的薄弱环节,是维护司法公信力的重要保障和法治湖南建设的题中之义,在法治湖南建设中的具有重要地位。湖南检察机关在服务法治湖南建设的实践中,在统一性方面提升法律监督的水平,在地方性方面突出法律监督的特色,在自身建设方面加强内外部监督。从强化法律监督意识、拓展法律监督范围、规范法律监督程序、改进法律监督方式四个方面完善法律监督,促进法治湖南建设。  相似文献   

17.
法治思维是法治社会最基本的思维形式。在法治思维这一综合体系中,律师思维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律师思维可以推动、完善、保障和彰显法治建设。对于律师来说,在执业过程中应具有严谨、多元、敏锐、预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素养,只有坚持不断培育和发展律师思维,才能使律师的职业群体真正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战略力量。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认为:只有安定团结,才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搞好现代化建设;人民团结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志;讲团结,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反对派性,顾全大局,一心一意向前看;搞好安定团结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统战工作,大力发展经济;要安定团结必须靠理想、信念、纪律和法制,反对自由化。  相似文献   

19.
国家认同是一个历史持续变迁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历史文化认知系统的形成、制度构建、正当性的阐释是国家统一的历史基础。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政治共同体的构建、法律共同体的实施,是国家成长的三个重要维度。"中华民族"是两岸的共同母体,两岸要逐步在一个有共同利益和责任的政治共同体的框架下谋求共同的政治行为。而且,中国的百年奋斗将帝制转变为现代民族国家,决定了现代中国必定是一个法律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基本特征是关于中国与中国人的身份建构、政治结构安排、民族和文化宗教认同等一系列法权安排。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史学科是哲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有着还原历史与当代哲学建构两个向度。讨论“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问题,并不是绝对反对引用西方哲学来解释中国思想,而是指其对本属于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的和在西方哲学话语系统中言说的一种比较哲学研究范式缺乏自觉,并且质疑它把自身当作惟一具有正当性的范式的合法性。以哲学的方式叙述和整理中国传统思想,并不是理解和表述中国传统思想的恰当方式。而建立中国哲学史学科自身的话语系统,就是寻求恰当方式的重要步骤。在方法上,以“涤除玄览”暂时搁置种种西方哲学话语,以“虚壹而静”主观搁置种种解释学前见而深入和贴近传统文本,以字义一范畴研究审查和选择概念,是建立中国哲学自身话语系统的一种可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