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占中国哲学主导地位的两家是儒家与道家 ,而儒家与道家交融汇合又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互斥表现是儒道交融的前提。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相济使儒道的交融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2.
儒道两家是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两大体系,关于两家之间的关系自古及今争论不断。从思想之为思想的规定性出发,儒道两家无论是在思想对象的客观存在、思想产生过程的思维方式方面,还是在作为思想结论的本体论方面都表现出高度的内在统一性特点。尽管两家在实践修养论观点上表现出"有为"和"无为"的分野,但是本质上无论是道家的"无为"还是儒家的"有为"其归旨都在于将人的实践与天道本体相同一,儒道两家仍然殊途而同归。儒道两家关系的本质是内在统一的。认清儒道两家的内在统一关系,对于现代文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儒道两家都把社会和谐作为政治治理的终极目标,但在如何实现社会和谐的问题上却存有明显的分歧:儒家以礼法为本位,主张通过礼法制度来达致社会和谐;道家则以自然法则为本位,认为只有遵循自然法则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这种和谐就是自然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儒道两家和谐观的路径选择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深刻的理论启示意义,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丰厚思想资源。当然,儒道两家的思想弊端也是需要我们摈弃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儒家和道家思想为核心,儒家思想主张人要积极投身于政治生活中去,为国家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为社会多做贡献;道家则主张顺其自然,比较冷静且具有反思精神。儒道两家的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效用。  相似文献   

5.
儒道两家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心理框架和价值系统,相互颉颃,相互刺激,相互吸收,汇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儒道对立互补之比较,海内外从事中国思想文化研究的人虽多有言及,却语焉未详.本文试图就此展开一些议论.  相似文献   

6.
邓小峰 《船山学刊》2007,(2):135-137
儒道文化思想中天人合一的高超视阈和知足知止的开发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资源;明辨义利的价值模式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是和平发展的思想资源:和而不同的宽广胸怀和人我和谐的完美理想是协同发展的思想资源;仁者爱人的人道思想和重生贵生的伦理关怀是以人为本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吴羽 《理论界》2012,(4):62-64
从大陆法系国家刑事政策历史演进看,刑事政策理论和实践与社会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社会文化构成了刑事政策诞生、选择的重要根据。启蒙运动时期人道主义理念与理性批判精神促成了现代刑事政策学科的诞生;19世纪中期后,实证主义与社会连带思想影响到社会防卫论的产生及发展;二战之后,新人道主义、人权及法治观念促进了新社会防卫运动的兴起。  相似文献   

8.
天道和人道、无为和有为是儒、道两家哲学中的基本矛盾。王安石在吸取儒道两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 ,提出了融合两家、贯通天人的“天生人成”论。既肯定了道家天道无为观 ,又继承了儒家人道有为论 ,并将两者整合为事物生成过程中相反相成、不可或缺的两面 ,达到了天道和人道、无为和有为的辨证统一 ,把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88-95
西方理性主义的过度膨胀是现代生态文明出现危机的根源,作为与西方迥然不同的中国思想成为解决这场危机的重要思想参照,根源于这一思想的中国儒道禅美学作为一种生态美学从人的感性生活中阐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态原则。我国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在借鉴西方生态美学的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深入中国文化土壤与生活实践,创作出适合中国现实的生态文学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0.
李颖 《晋阳学刊》2009,(5):22-24
产生于不同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在人学思想方面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人学思想上的心理相容性也许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深层文化原因,主要表现在:两者都以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生活为研究对象;实践性是两者共同的理论目的;群体本位是两者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是两者共同的理论品质;追求和谐是两者共同的价值取向。今天进一步挖掘两者的共性,既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丰富的思想,也为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儒家和道家,是先秦两个重要的思想派别,在后世中国文化的传承中,二者一直互相补充,共同熏陶塑造着“中国人”①的精神世界,形成了中国文化“儒道互补”的特征。儒家和道家起初作为相互对立的思想派别,不可能主动互相学习,但在孔老的思想中,对“人”的关注是共同主题,他们所倡导的人格理想具有相通之处,这是后世“儒道互补”文化现象的重要思想渊源所在。本文拟对先秦儒道人格理想作一比较分析,以揭示两家的人格理想在多大程度上既相对又相通。 一、超越性境界之通与践行路径之异 在先秦孔孟儒家和老庄道家的人格理想中,都十分强…  相似文献   

12.
儒道二家学说是中国本土产生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儒道文化既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又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儒道互补的形态在理论上表现为儒道融合,在社会政治上表现为儒道并行,在人格修养上表现为儒道双修。这三种形态从不同层面丰富发展了儒道互补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道两家在其著作中以比喻象征的手段展现了各自的精神居处与家园,表现了一种饶有情味也颇值关注的家园意识。先秦儒家以礼义道德为精神家园,先秦道家以“道德”自然为精神家园,他们在思想世界中所构建和设计的精神家园虽然面貌迥异,但却体现出同样的终极追求,同样的对心灵净土的向往。先秦儒道两家的家园意识,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混乱的时世中构筑供人安顿精神之所的共同梦想,带有此时期所特有的文化气象,其中由现实居处到精神家园的巧妙引申,背后也存在着一个源远流长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之传统的影响。先秦儒道两家的家园意识有着绵绵不绝的历史回响,在后世的文人士大夫中间不乏与之共鸣或同调者。  相似文献   

14.
传统思想认为,儒道两家思想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其主要表现是以老子为鼻祖的道家具有明显的反仁义道德的思想倾向。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人们对《老子》文本的一种误读。在中国思想史上,王弼是第一个从理论的高度阐述儒道相通的思想家。王弼通过注解《老子》,对老子的道德观进行了阐释,从而使老子以“自然”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的思想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15.
清政府对越垦朝鲜人的政策具有阶段性.从封禁政策到移民实边,再到归化入籍,清政府对越垦朝鲜人政策的变化,与朝贡体系的瓦解和崩溃有着密切的关联.中朝两国关系由传统东亚地区朝贡体系内的宗主国与藩属国之间的关系转变为现代平等国家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两国逐步转化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各自的国家利益逐步明晰,这是清政府对越垦朝鲜人政策逐步产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日趋紧张的条件下, 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现代社会必须解决的紧迫课题.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对发展模式反思后的正确选择,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要发展循环经济,既要立足于本国国情,也可以从近邻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经验中获益;同时,中日两国还应推进彼此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合作,以缓解环境、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约束,从而实现互利和共赢.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不仅带来了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导致了农业发展环境的恶化。从农业发展的长远考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支持农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相协调,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正"生命"历来被视为中国哲学所追求的主题,对生命的领会和自觉构成了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理论特质。牟宗三曾说:"中国哲学以‘生命’为中心。儒道两家是中国所固有的,后来加上佛教,亦还是如此。"毫无疑问,作为中国思想三大主干之一的道家哲学同样弥漫着浓重的生命气息。李振纲教授新著《大生命视域下的庄子哲学》(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共十章,35万字,该书将庄子哲学含涉在"大生命视域"下,以新的视角诠释着庄子与现实世界的关联,通过这种关联,我们就会发现,庄子思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身发展模式的理性选择,处于后现代背景下的中国在21世纪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本质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既要重视经济增长,又要不忽视人的生产和环境的生产,达到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和高度文明基础上的,它的支撑力与传统发展模式简单地依靠自然资源和动力的支撑完全不同.因此,中国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由传统的"经济理性人"向现代的"社会理性人"的转变势在必行,具体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即改变陈旧观念,弘扬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精神;确立人文目标,在具体的行为上塑造"社会理性人";加强法律保障,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及规章制度.如果在这些方面都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那么"社会理性人"的塑造也必将成功,而且一个文明生产、文明经营、文明生活、文明消费、文明娱乐、文明活动的人文社会也必将会确立起来.  相似文献   

20.
龚自珍生活在近代史开始之前 ,却因其开风气的气度而成为近代思想史开端式的人物 ,并影响了近代思想的发展。“晚清思想之解放 ,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 ,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① 鲁迅因其以传统文化深刻的认识和彻底批判而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把这两位处于不同世纪的思想巨人放在一起 ,是为寻找面对各自的历史与现实时 ,他们情感态度的相通之处 ,从而看出历史发展的深层稳定性对历史主体构成的影响 ,使人们能够对历史文化作更深层更明晰的选择和判断。一在自给自足的封闭环境中孕育而出的中华文化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