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20世纪的史学研究中,涌现出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史学家,这其中就包括新会陈氏的祖孙三人:陈垣先生、陈乐素先生、陈智超先生。陈垣先生是享誉世界的国际级学者,陈乐素先生是中国宋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陈智超先生则在宋至清初历史、历史文献学、史学史、中外关系史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陈嘉庚先生与孙中山先生以及汪精卫、蒋介石等国民党要员交往的梳理,考察了陈嘉庚先生因公忘私、一心为国的伟大情怀.虽然陈嘉庚先生与孙中山先生以及汪、蒋二人的交谊深浅不同,但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怀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王惠岩先生(1928—2007年)是吉林大学政治学学科的开创者和行政学院发展的奠基人。在先生辞世五周年的日子里,回忆起师从先生度过的难忘岁月,从心中感激先生对自己的培养和扶持。特别是缅怀和追思先生创建吉林大学政治学科和发展行政学院所走过的奋斗之路,更敬仰先生目光高远、敢为人先、艰苦创业的开拓精神。先生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是为吉林大学政治学科的创建和行政学院的事业发展呕心沥血、拼搏奋斗的一生,也是为中国新时期政治学科的重建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一生。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先生开创的事业和勇争一流的奋斗精神将会永存,并将激励着后人继续推进先生所开创的事业。  相似文献   

4.
刘绪贻先生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作为一个多年来经常聆听先生教诲、备受先生提携的晚辈学人,我衷心地预祝先生生日快乐!过去三十年来与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此时也涌上来心头,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  相似文献   

5.
新年寄语     
新的一年到来了。在这辞旧迎新之际,回顾2005年,《社会科学论坛》进行了全新改版,重新调整了栏目和内容。针对学术界评论薄弱的现实,特别加强了学术评论的分量。 2005年我们得到了学术界许多朋友的帮助,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章培恒先生、莫砺锋先生、吕启祥先生、李伯重先生、陈乐民先生、汪熙先生、高增德先生、来新夏先生、陈平原先生、贺卫方先生等为本刊奉献了他们的大作。在此表示真诚的谢意。特别是陈平原、贺卫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鲁迅先生先后在北京、厦门、广州等地的高校任教。在京期间,鲁迅先生对教学尽职尽责,为学生仗义执言而险遭缧绁之灾。迫于经济环境、家庭环境的恶化,鲁迅先生离京南下。在厦门大学,鲁迅先生因与顾颉刚、林文庆之间的矛盾激化而再次选择出走,另谋它就。在广州中山大学,鲁迅先生亲身经历了动荡时局与新一轮的人事冲突。最终,鲁迅先生放弃高校教师职业,辗转沪上,成为专职作家,完成了自我社会角色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7.
许嘉璐先生曾任第九、十两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国家语委主任;先生又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在训诂学、<说文>学、词汇学、文化学、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等多个领域卓有建树,对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均有突出贡献,为国家培养了不可计数的人才.本文从许嘉璐先生的高尚人格与师德和许嘉璐先生诸多领域的学术贡献两方面对先生的为师与为学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8.
此次世纪之交的学术盛会于99年8月15—18在成都召开。到会的中外代表共230人,其中国外代表43人。本次大会的主席是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先生,大会的执行主席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比较文学会会长曹顺庆先生。到会的国外学术指导有:80多岁高龄的比较文学界的先驱的雷马克先生,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主席佛克玛先生,前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长谢佛莱尔先生,日本比较文学学会会长贺微先生。本次会议最引人注目的话题之一是,面对新世纪,比较文学应以人文关怀作为自己的深层背景。乐黛云先生在题为《二十一…  相似文献   

9.
2004年11月27~28日。杨兆龙教授百年诞辰纪念及学术思想研讨会在苏州大学举行。杨兆龙教授的好友、家属、生前营救的学生以及北京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的法学教授参加了此次会议。讨论会分别围绕杨兆龙先生的为人与治学、杨兆龙先生学术思想的总体评价、杨兆龙先生教育思想与当代法学教育、杨兆龙先生民主宪政思想研讨、杨兆龙先生刑事法律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李叔同先生是在二十世纪初年即已蜚声艺坛的巨匠大师。1980年当先生百岁诞辰曾由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举办先生书、画、金石、音乐展览;今年逢先生四十周年忌辰,谨就所知,将先生身世品德艺事业绩,粗陈概略。李叔同先生(1880—1942),原籍浙江平湖,世居天津,父亲李筱楼是清道光进士,母亲  相似文献   

11.
沈葵  翁飞 《学术界》2006,(3):209-219
欧远方,原名元方,字智圆,1922年3月12日生,安徽省五河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淮北抗日根据地和洪泽湖地区任《团结报》、《拂晓报》社长。解放后历任《安徽日报》总编,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党校副书记、副校长。1983年起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中共安徽省顾问委员会常委等职。是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兼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等。2001年4月1日在合肥逝世。  相似文献   

12.
许地山先生是金应熙先生的师尊,金应熙先生的治学路子正是出于许地山先生的学术传承,金先生治比较宗教学,始终洋溢着许先生深深的学术影响;金应熙先生继承许地山先生研究宗教史的学术传统,首先表现在他是沿着许地山先生“比较宗教学”和“教义本体”的研究路子前行的;金应熙先生心仪许地山先生对道教的开创性研究,其表述与许先生的见解一脉相承;金先生对中国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研究,具有世界性视野,也有在学术继续完成老师未竟之业的志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围绕着陈云党建理论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基础性作用及其与邓小平党建理论的互补性,从内容和体系上论证了陈云的党建思想对执政党建设理论在思想来源上表现出来的基础性作用。分析了邓小平党建理论和陈云党建思想不尽相同的风格和特征,以及由此而构成的两人的思想理论在党建理论发展中的关系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炯华 《学术界》2003,(6):244-247
20 0 1年 8月 ,李其驹老师因病不治逝世于旅居地大洋彼岸的美国 ,享年七十一岁。噩耗传来 ,我与我当年几位武汉大学哲学系的同学隔洋遥祭 ,给与李老师如影相随、患难与共几十年的夫人牟瑞雯先生发去一份电子邮件 :其驹师既经地下斗争考验 ,更受“文革”摧残。光明磊落 ,无私无畏 ,于国于民 ,问心无愧。李先生是我们的老师 ,我们的朋友 ,我们的知己 ,我们的榜样 !更是炯华和耀先的恩公 !想着他生前对我们的言传身教 ,他对我们的关心照顾 ,他的洒脱人生 ,他的笑傲“江湖” ,他的聪明才智 ,他的学术思想 ,他的幽默风趣 ,他的音容笑貌……想着这…  相似文献   

15.
马君武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和爱国诗人,是蜚声海内外的文化名人。今天是他诞生120周年纪念日。在新世纪的第一年,我们来纪念他,有着重大的意义。 江泽民同志在中同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人会上的报告指出:要“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清楚地表明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君武先生的业绩以及他的革命精神就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革命家,他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  相似文献   

16.
李何林一以贯之的革命追求,练就了他作为一个“革命人”的不凡“器识”,使他具备了观察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的慧眼;未名社这一信息交流平台,给他带来了从事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研究的绝佳机遇,而鲁迅这一巨大的精神存在,增强了他学术选择的使命感和自觉性。  相似文献   

17.
张荣芳 《学术研究》2005,(2):121-125
陈垣、陈乐素父子两人都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陈垣通过言传身教,影响了陈乐素的学术道路.这些影响主要反映在学术思想的传承、治学方法的传授和教书为人的教诲.  相似文献   

18.
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保利与著名心理分析学家荣格,曾有过一段特殊的学术合作与交往。荣格采用其心理分析的技术来与保利工作,在此帮助下保利走出个人的心理困境,发展了对无意识心理学的兴趣,并激发了他在原子物理学上的灵感。通过保利的梦,荣格阐释了无意识自发展开的过程、炼金术的象征意义以及原型意象的心理分析作用。两人合作完成了对于"共时性"的研究,启发了当今复杂性系统理论中对"涌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刘新中 《学术研究》2006,(5):140-143
在汉语方言的研究中,高本汉的研究在共时和历时方面对汉语方言研究都有开创性,贺登崧的研究则主要是地理语言学,他们的方法可以互为补充。贺登崧所提倡的语言地理学注重语言事实的挖掘,展示与分析语言现象在地理上的分布;高本汉则创造性地将欧洲历史语言学的比较方法全面运用到汉语研究中,较好地结合、吸收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研究成果,他的成果、方法又反过来影响了一批中国的语言研究者,使他们在音韵学和方言学等领域产生了大量成果,这是贺登崧不能相比的。  相似文献   

20.
试论阿Q的悲剧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阿Q正传》的主人物阿Q的个性心理、作者创作意向及与阿Q悲剧密切相关的主要人物三个层面着笔,阐释分析论述了阿Q悲剧的个性表象特征、内在心理实象及社会环境意识,从而自然而然地得出造成阿Q悲剧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