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外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有很多种,分歧也不少。依据马克思对瓦格纳价值论的批判,纠正把马克思批判瓦格纳价值论的《笔记》中的一句话当作马克思给价值概念定义的误解。根据马克思有关价值认识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提出从劳动(活动)这一人的基本社会存在方式入手,在自然性和社会性、特殊性与普遍性、有用性和价值性统一的意义上,把握哲学价值概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一、为什么要研究哲学理解的个性? 心理学的个性通常是指:使这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生理性状的有机结合。因此正常人都是有个性的。但马克思却说:“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6页)这里的“个性”只能理解为哲学意义上的人的个性即“个体主体性”(下文将对这概念另作具体阐发)。按照这种理解,马克思的话是说: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本质上是以榨  相似文献   

3.
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施蒂纳批判了费尔巴哈作为“类存在物”的人,他指出,要使人成为现实的,自由的,就要使“我高于一切”,使人成为利己主义的.在施蒂纳看来,这个“高于一切”的现实的个人(Individuum)就是“唯一者”.施蒂纳给了马克思很大的冲击,使马克思开始反思费尔巴哈理论的局限性,开始重视个体(Individuum)的地位和价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重新定义“现实的个人”(das wirkliches Individuum)的内涵,马克思认为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自由的共同体不是资产阶级国家这种虚幻的共同体,也不是施蒂纳所谓的“利己主义者的联盟”,而是共产主义这一“真实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迄今为止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问题的争论表明,“类”和“异化”概念对于整个讨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有的同志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使用“类”概念,是因袭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观点;而使用“异化”概念,则不仅与抽象的人的观点逻辑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表明了马克思未能达到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来说阴私有制的起源、发展和消亡。他们据此得出了马克  相似文献   

5.
本期导读     
张一兵先生撰写的《人是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概念 ?》一文 ,通过对弗洛姆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的解读 ,指出了弗洛姆在重新阐发马克思早期思想时存在的对马克思的曲解和误读。他指出 :弗洛姆颠倒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关系的历史定位 ,从而将历史唯物主义重新诠释为人本主义。作者对这种乖离了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论取向的重新诠释进行了批评。人们解读和诠释经典时 ,常常会带着自己的问题在经典中寻找理论武器。因此 ,对同一研究对象的不同解读后面 ,也许就隐藏着解读者遭遇的时代问题或个体状况。对解读者的解读 ,或许也…  相似文献   

6.
1888年,恩格斯出版了哲学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并把马克思写于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改名为《马克思论费尔巴哈》(以下简称《论》)附于书后。本文认为,在《终结》和《提纲》的哲学思想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差异:一是哲学研究应当从实践出发,还是从自然界出发;二是实践概念应该首要地被理解为本体论概念,还是认识论概念;三是马克思哲学究竟把“现实的人”作为核心问题,还是把“纯粹思想”作为核心问题。本文强调,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不应该回避这些差异,而应该认真地对待它们。  相似文献   

7.
一马克思唯物史观建立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色,是深入地探讨和论证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揭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一个基本前提。然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在同时写作的《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和《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以下简称《摘要》)中,却有两个不尽相同的定义。在《手稿》中得出的人的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结论的同一时期,马克思在《摘要》中却又说:“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不但如此,在以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  相似文献   

8.
曹淑芹 《阴山学刊》2003,16(6):92-96
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在《提纲》中马克思确立了自己科学的实践观,而在此之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学说,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关于实践概念和实践的特征。《手稿》与《提纲》中实践现有明显的差别,同时《手稿》中实践观的雏形与《提纲》中的科学实践观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9.
<正> 前一段时间,在理论界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马克思讲的'异化',是现实的人的异化,主要是劳动的异化.关于'劳动异化'的思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一哲学手稿》中有详细的论述.后来,他把这个思想发展为剩余价值学说.这在《资本论》中说得很清楚.那种认为马克思在后期抛弃了'异化'概念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很显然,作者认为:(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从异化、特别是劳动异化思想"发展"而来的;(二)马克思后期没抛弃异化概念的事实可以证明他这种看法.马克思是怎样创立了他的剩余价值学说呢?能否说这一学说是从劳动异化思想"发展"而来?马克思后期没抛弃异化概念,这能够证明剩余价值学说是从异化"发展"来的吗?  相似文献   

10.
关于意识形态概念内涵问题,恩格斯在其19世纪90年代的系列晚年著述(包括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等)中,提出了著名的“虚假意识论”和“相互作用论”.这既是对他与马克思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中的“颠倒论”(体现在“照相机比喻”中)的一种继续,又是对马克思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所提出的“上层建筑论”(即“建筑比喻”)的一种解读.其间的逻辑关系再次证明,这样的解读,绝非在认识论意义上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理解为一种纯粹错误的意识.因此,任何借此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内涵全然理解为一种纯粹否定性的贬义词的做法,也就难以为继了.  相似文献   

11.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人进行了重新规定,"现实的个人"代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类本质"的"人"成为对人的理解中最为重要的概念。这一概念体现了马克思逻辑思维的根本转变,即他不再给人设定一个既定的本质,而是以现实的个人代替理想的"人",认为人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生成的人。这种转变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考察上的新思路——"物象化",相较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逻辑,马克思的思想开始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2.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碎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人们据此把费尔巴哈的观点叫做抽象人性论,把“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看作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经典性定义。 但是,在早些时候,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正是仅仅由于这个缘故,人是类的存在物。”本质决定类,这里实际上谈的是人的本质,就是说,人的本质是劳动。差不多在写《提纲》的同时或稍后,马克思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重申了这一观点:“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马  相似文献   

13.
<正> 胡乔木同志在其重要文章《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中,区分了马克思在他创立马克思主义以前和以后使用异化概念的两种很不相同的情况,说明了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只是“把异化作为表述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某些特定现象(包括某些规律性现象)的概念”。这个论述同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中使用异化概念的情况完全符合。一、《资本论》中的“异化”是表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特定现象的概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使用过异化概念,但只要仔细推敲就不难看出,它们都是用在  相似文献   

14.
“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一个著名的命题。不少研究者或者把它视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说明,或者把它视为马克思对人与动物区别的正确划分。我认为这种种理解都是不甚恰当的,因为它掩盖了命题本身的思辨性质,也忽视了马克思后来对它的批判。因而仍有再探讨之必要。在《手稿》中马克思之所以提出这一命题,直接的目的在予为关于人的活动与人的类本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把个人意识发展史、人类意识发展史和意识形态三者统一为一门学问,对意识形态学说有着积极影响。马克思于1842年创立德文"意识形态"概念,但同时通过对书报检查制度的批判,张扬了人的个体精神生产的自由本性,而不是定位于意识形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马克思强调的不再是自由的精神生产,而是被控制着的意识形态生产。到《资本论》时期,马克思对精神生产内部有了深化的认识,开始对精神生产作出内部区分:一部分是直接反映阶级意志的意识形态,即"意识形态阶层构成的上层建筑",另一部分则是更能反映精神自由特征的精神生产,即"最高的精神生产"。弄清楚马克思思想的内在构成,有助于发展真正自由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6.
拜读了奚兆永同志的《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唯一条件》一文(《江汉论坛》1983年第1期,以下简称《奚文》)。觉得文中一些提法似乎不妥。一、关于社会分工问题我们知道,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中确实使用过“社会分工”、“社会内部的分工”、“整个社会内的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等一些关于分工的概念。我们与奚兆永同志的分歧首先是在对马克思所使用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上。  相似文献   

17.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说的话。二十六岁的青年马克思能够写出象《手稿》这样思想深邃的著作,应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虽然这是一部关于经济学、哲学的手稿,但其中涉及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美感的产生等重要美学问题,至今仍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当时的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派分化出来,又接受费尔巴哈的思想影响。在他的《手稿》里,不仅保留着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曾经使用过的某些概念,而且整个文风受到德国思辨哲学的影响,这就增加了阅读《手稿》的困难。因此,今天来学习《手稿》,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确切地体会马克思原话的意思,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马克思原话的理解,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停留在一般的推论阶段,而要把马克思从人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还原到期实际中来,从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美的规律”这个概念的基本涵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自我认同观与现时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围绕马克思的自我认同观,考察了自我意识的个体发生及其现代文化的主体性转向、自我认同与社会承认、人的尊严的关系。本文立足于现实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活动,强调通过社会关系来实现(而不是建构)自我这一马克思的本真性理想,以此提示马克思人学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9.
从早期的《现代戏剧发展史》,中期的《历史与阶级意识》《青年黑格尔》,到晚期的《社会存在本体论》等著作,构成了卢卡奇一生的探索之路。这一探索之路以“物化”概念(群)为核心线索,通过对资本主义主导的所谓现代性的反思与揭示,铺陈了卢卡奇物化逻辑的萌芽、确立、演变的历程。在此嬗变过程中,卢卡奇不仅历经了个人思想发展史上的从走向马克思、作为马克思学徒期的“徘徊”、“直面”马克思,到实施其所认为的“马克思式救赎”,而且也因此为其身后的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贡献了一个迄今依然十分具有活力和争议性的范畴——“物化”,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由异化、外化、客体化和物象化等组成的概念群。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中,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与演进、“市民社会”与“资产阶级社会”概念的区分(马克思使用同一个德语词表达这两个概念)等问题都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并且尚未完全达成共识.如今借助MEGA2法语文献可发现,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经历了显著变化,甚至后期“市民社会”概念经历了分化与消失.而且,法语语境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与变化,客观反映了马克思认识与批判资本主义的思想发展进程.因此,本文将回顾《克罗茨纳赫笔记》《巴黎笔记》《致巴·瓦·安年柯夫》《哲学的贫困》《资本论》法语文献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状况,梳理法语语境中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进,进一步探究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的理论逻辑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