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家江曾祺,小说、散文都写得绝妙,行云流水,古色古香,似有仙气,人皆称之。他还是“样板戏”之—《沙家滨》的原创者(《芦荡火种》),乃鼎鼎有名的大作家。可是他却写不好请病假的报告。据他女儿回忆,那是“文革”后期,他女儿下乡在某生产建设兵团,因为有病要回城,求父亲汪曾祺替她写一份申请病假报告,汪老面露难色,又却不过女儿的坚请,只好硬着头皮字斟句酌地写,一份二三百字的报告竟写了三天,女儿将报告交给了连长,连长一读之下,作色道:“听说你父亲还是作家?怎么连个报告都不会写,这不行,拿回去重写。”原来报告第一句话竟是:“首长大人,请您高抬贵手,就饶了我女儿吧!”连很简单的官话、套话、谀话都不会说。他女儿没法,只好自己又重写了一份。……一位知名作家竟写不好一份申请报告,令  相似文献   

2.
北京话作为官府的通用语言传播到全国各地,而发展成为"官话".白话文学作品也更多的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老舍先生的作品就充满了十足的"京味儿",他的小说全景式地描写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和文化习俗,被看作是"京味小说"的源头,成为北京文化的一个标志和象征.老舍用北京话写北京人、北京事,写出了北京的风土习俗和人情世故.他作品中的诙谐幽默和生活的话语,都是从他那原汁原味的北京话里体现出来的,这在现代文学作家中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3.
有一位海外华人作家,他不满足于写自己的小说,还肩负起了传播中国文学的重任;他不愿再看到中国作家在世界文坛上默默无闻,而孜孜不倦地奔波于中美两国,积极策划各种文学交流活动,为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文学。他被誉为“东方文学丝路”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美国作家丹·布朗成了世界文坛的神话,他的小说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席卷全球。他先后推出了《骗局》、《达·芬奇密码》等多部小说,可以说,他的每一部小说都极具可读性,令读者拿起来放不下,而且读上几遍也不厌。我们不禁要问,丹·布朗小说获得空前成功的原因在哪呢?美国女作家莉萨·罗格克曾在她的一本书  相似文献   

5.
恐怖小说之王西方妇孺皆知“美国恐怖小说作家中有斯蒂芬·金,就像中国武侠小说作家中有金庸一样,两者都是峰巅人物,其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这是著名文艺评论家G·卡洛斯在《斯蒂芬·金:人和艺术家》一书中对斯蒂芬·金的评价。斯蒂芬·金以撰写恐怖小说见著,至今已有46本著作问世,是当今世界上读者最多、声誉最高、名气最大的美国小说家,在美国及欧洲,他的名字几乎是妇孺皆知。金的每部小说发行量都在100万册以上,在80年代美国最畅销的25本书中,他一人便独占7本。他的作品中有近30部被改编成卖座的电影包括《凶灵》《闪灵》及《…  相似文献   

6.
老舍的小说善于从很细微的方面写城市市民的生活、处所等等,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加以概括,最宽泛而最恰当的恐怕就是"文化"--老舍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型"的作家.市民,是中国城市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反映这一社会阶层生活的作品,古典文学中有,近现代文学中更为多见.老舍先生不是表现市民社会生活的唯一作家,但就其作品所取得的成就看,至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超越得过.老舍先生正是以其善于描写市民生活、创造他们的形象的突出成就牢固地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的.而在他的这些同类题材的作品中,<四世同堂>可说是很有特色、很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7.
苏童的小说对当代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苏童是众多先锋作家中,最具有"先锋味"的作家之一。尤其是《河岸》,被视为先锋文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8.
《大老郑的女人》这篇小说是作家魏微写的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该作品通过大老郑和他的女人以及“我”们家发生的故事,揭示着梦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且生活的本身是复杂和苦难的。该小说语言凝练清新,淡然流畅。读起来温情而悲伤。本论文主要从文本简述和文本分析两个方面进行叙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是20世纪美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愤怒的葡萄》是斯坦贝克最著名的小说,适时反映了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社会状况。斯坦贝克在这部小说中集中体现了他的自然主义哲学理论,揭示人类无论在自然界中还是人类社会中,都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本论文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愤怒的葡萄》,从而挖掘斯坦贝克在此作品中所体现的自然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无论面临什么事情,你只要愉快地选择,就可以消除被强迫的感觉,这样也就会使你改变态度。” 作家葛若宁叙述了他的一次经历。有一次,他在飞机场等待一架为恶劣天气所阻、久久盘旋而不能降落的飞机,时间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葛先生注意到一位等待未婚妻的青年那极度焦急不安的情形,时间每过去一秒,他的情形就更加糟糕。  相似文献   

11.
去年盛夏时节我来到了上海泰和新村,对上海著名经济史学专家姜铎进行采访。 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姜老,因眼疾,戴着浅色茶镜,但看上去却依然精神。老人不无自豪地告诉我,他在1994年80岁时,曾为余生立下三大志愿:一是将原来分散在三本论文集中有关中国近代经济史的论文和1992年以后新发表的10余篇文章集中出版一本总的论文集;二是以自己一生坎坷经历写一本自传体小说;三是找机会到世界各国周游一下,主要是想看看当今世界强国之一——美国。三大志愿现已完成了近一半,出了论文总集;预计写的60万字的自传体小说中的“青少年时代到入党”、“八年抗战”,各10万字已完成,“三年地下工作”8万多字业已完成;现在正在写“解放后的47年”。第三件事也已有了着落,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侄女邀他明年赴美,参加她的博士毕业典礼。他感慨地说:“我1937年入党,1952年被开除党籍,直到1982年,才得以平反并恢复党籍,其中30年被关在党外,个人经历十分坎坷。”  相似文献   

12.
《客人》是法国作家加谬写于1957年的一篇力作,小说以独立前夕的阿尔及利亚为背景,表面上是在描述在广袤的荒原上居住的小学校长(Daru),在雪后的某一天,以客人之礼接待  相似文献   

13.
正在每一位作家心中都有一幅画,他的梦想就是将这幅画撰写出来之后刻进人们的心里。那幅画可能是暖暖秋季落叶满地金灿灿的景象;可能是寒冷冬季里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可能是皓月当空举杯邀明月的景象;可能是……  相似文献   

14.
"每事问"出自《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意思是说,孔子一进太庙,就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他都问到了。"每事问"就这样被后人继承下来,指凡遇到不懂的事,就向别人请教。"每事问"用得最好的当数刘邦。刘邦是"每事问"的高手。他的口头禅就是"为之奈何"。论学问、论武艺,刘邦都远远不及项羽,然项羽最终败给了刘邦,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为之奈何"上,刘邦会问,而项羽不会问。  相似文献   

15.
正七十三年前,毛泽东同志在他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指出: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并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半个多世纪以来,白求恩精神被人们广泛地传颂和学习。白求恩同志是一位医生,是加拿  相似文献   

16.
现代作家沈从文在文学创作过程中表现出"对美不倦地追求"的品质。小说中处处体现出诗性的美,自然纯粹的美,然而在这美的背后蕴含的却是更多忧伤的,残酷的美。本文从分析他的小说作品入手,挖掘出沈从文小说世界的悲剧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美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为中国数学事业奔波忙碌着,2007年12月底,他的身影再次出现在浙江大学,主持在此间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作为大会主席,丘成桐对每一场重要的学术报告都亲临出席细听,在会场上,他常被一群群年轻学生包围着,要求签名合影,每次,他都笑眯眯地接受了。  相似文献   

18.
著名的穷人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一进校就向大家“宣布”自己家里很穷。大家都知道他很穷,每年学校发特困生补助,有困难的同学都被要求写申请开证明,而唯独他从来不需要履行这一程序。因为他是当之无愧的首席候选人,总有一个名额是留给他的,从来就没有人提出疑义。  相似文献   

19.
从写诗到写小说子页似平走了与许多作家相差无几的文学道路。从政界跳槽文坛子页似乎又走了一条有。怖于常规的人生道路。一般的文科科班学生多是先从文从教熬到老大不小的年纪做学问太苦太清贫做文章又累又不出名于是费尽心思找块敲门砖弄个一官半职干干也算人生的到位。子页的命运好步入社会就踏上了“仕途”。子页从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时正值“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是治国治民的”纲”还有一句叫“纲举目张”。他得感谢他的父亲在那个“纲”上为他确定的位置。“第二天光顾我家的是土改工作组组长他和父亲用维语交谈样子很亲密当看到屋里…  相似文献   

20.
快毕业了,教室里每天都被沉闷而略显悲伤的气氛所笼罩,朝夕相处所培养出来的友情要看就被毕业活生生地撕裂。再加上前途未卜,大家都感到有些迷茫、沮丧,连平日里最活泼的男孩儿,此时也静静地坐在课桌前为大家写毕业赠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