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化已经是既定的事实。个体化社会中,人际关系尤其是熟人关系已退缩到传统家庭的狭窄场域中。社会关系中"他—我"分明,"咱们"日显矫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呈现出离散性的状态。然而,与传统决裂的个体必须建立自己与社会他人和世界的关系,才能造就自己。由于个体化社会面临各种风险的冲击,导致个体化的人容易产生"非替代性焦虑",这正给个体化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潜在的动力,人与人之间也有了"暧昧"的基础。通过对个体化社会人际关系的适应分析来解读冷漠化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建,并由此提出个体化社会熟人关系回归的可能性及其模式。  相似文献   

2.
“一墙之隔不往米,擦肩而过不搭活”,这是当今城市邻垦关系淡漠的真实写照。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做过一则关于“邻里关系”的调查,参与调在的4509人中,40.6%的人不熟悉自己的邻居,其中12.7%的人“根本不认识”自己的邻居。调查中,34.8%的人表示跟邻居“没有相处米往”,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居住格局随着经济的发展被打破,现代住区取而代之成为城市人聚居的主要场所。邻里来往是一种人际交往,也是一种情感交换。在现代住区里,邻里关系越来越冷漠,不仅影响了个人生活质量,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道障碍。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分析现代住区邻里关系冷漠的原因、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并提出重构和谐邻里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邻里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基本类型,蕴含着丰富的人伦、道德、情感等传统文化资源。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社会关系重要成分的邻里关系,过分强调利益维度,邻里关系名存实亡。宁夏WZ市社区举办的"邻居节",涵盖了个人之间、家庭之间以及族群之间的社会关系互动模式。它既是我国社会关系传统资源"复活"的典型案例,也是当前城市社会关系建构、维系的重要模式。"邻居节"的实践与推广,有助于城市和谐社会的建构,也促使城市社会关系实现现代性转变。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邻里之间以礼相待,互帮互助,和睦相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在当代城市,钢筋水泥墙、防盗门却疏远了邻里间的距离,邻居之间的关系变得陌生、冷淡,相邻多年不相识、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十分普遍。在社会转型期,如何医治城市邻里间的“冷漠症”,构建和睦温馨、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值得关注。本期“找回失落的邻里温情”试图在这方面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熟人社会的性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村庄经验层面来考察熟人社会的性质,熟人社会的基础是"自己人认同",其现实表现是人情、面子、信任与规则.与费孝通先生关于"地缘"的论述不同,笔者认为地缘关系也可以通过"内部化机制"形成"自己人认同",进而完善其熟人社会的性质.由此,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可以形成不同的熟人社会组织形态,但是两者发生作用的机制重点却不同.在河南董北村,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自己人认同"非常强烈,所以影响农民生活的重要机制并非内部化机制,而是"内部人行为机制",这是因为农民要面对家族大小和姓氏区分的问题,在熟人社会圈和"自己人认同"的框架中如何行为就是农民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而在贵州聚合村,熟人社会形成的基础就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人情往来的进行,这种低成本普遍性的人情往来强化了农民的"自己人认同",这是对于农民日常生活相当重要的"内部化机制".地缘关系不注重家族的大小和姓氏的区分,重要的是如何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转化为自己人,当"内部化机制"完善以后,村庄社区就具有了熟人社会的性质.如此,熟人社会的二维框架就可以作为分析众多村庄政治社会现象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生谷玉良认为: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化已经是既定的事实。随着熟人社会的解体,亲密关系退缩到传统家庭的狭窄场域中。然而,与传统决裂的个体必须建立自己与社会他人和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汪继峰 《社区》2004,(12):29-29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法国,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人们每天都在为生计奔忙。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的身心非常疲惫。许多人下班回到家后,便随手把门一关,不想自己被人打扰,也不想去打扰别人。就这样,一道房门隔断了邻里之间的交往,以至有的人在一栋楼里住了10多年,却不知道住在自己对面的邻居姓甚名谁。天长日久,许多人都已对这种冷漠的邻里关系习以为常。可是,有个名叫贝里方的法国人却无法忍受这种冷漠,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唤醒人们心中的热情,让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相互关爱。贝里方是巴黎一个叫…  相似文献   

9.
近4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乡村和城市单位这两大"熟人社会"趋于解体,带来生活的碎片化和"原子化的个体",这容易导致冷漠与暴戾。因此,人们呼唤着社会友善,友善是在人际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呈现出来的,需要生活共同体的支撑,社会友善构建的重要方面就是重建良好的生活共同体和公共空间。具体路径有: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人的尊严,关注人的精神存在;通过对话来构建理性、平和的公共舆论空间以弥合社会撕裂,促进社会团结;促进和引导社会组织建设,重建生活共同体;延伸高校服务缓解失业大学生的精神焦虑,重建其家园感。  相似文献   

10.
邻居——消失时间:上世纪90年代《疯狂的石头》开篇中,“道哥”伪装成搬家公司大摇大摆进行盗窃的镜头,取材于当前社会中邻里关系冷漠的现实。商品房的出现,改变了数千年来邻里间互相熟悉、知根知底的格局,也改变了“远亲不如近邻”的谚语。社会中广泛的信任缺  相似文献   

11.
"熟人社会"既是传统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社会结构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极度扩张型亲情义务观"践行的直接结果.中国转型期熟人社会的过分发育, 是对法制社会的腐蚀、市场经济的摧残、和谐社会的破坏、公民精神的瓦解.根治熟人社会的遗患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唯有通过现代国家建构、成熟市场发育、公民意识培养和公民社会成长的良性互动,才能够尽快地消解熟人社会.  相似文献   

12.
常恕田 《社区》2005,(7):37-37
因住房动迁,我临时租了一处住房。租房时,就听人告诉我说,这房子以前的住户在这儿住的时间都没有超过3个月的,原因是与对门的邻居处不好,受不了他的气而搬走的。可我没当回事,心想自己过自己的日子,不好处不来往就是了。可事实上“树欲静而风不止”,不来往并不等于不相处,邻里矛盾会自己找上门来。搬家那天,对门的邻居就给我一个“下马威”。在搬家公司的人往楼上搬东西时,干活的人有时要喊话,上下楼走路的动静也很大,这本来是可以理解的,可偏偏这家邻居不理解。不一会儿,这对夫妇来到我家,那位中年男子不顾我正在忙着指挥搬家公司的人放置…  相似文献   

13.
家有好邻居     
对门搬进来了新的邻居,是一位老太太。老太太慈眉善目,一头银发,70岁上下,说话利落,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看上去身体挺硬朗。那天她搬家住进来的时候,我和她聊过几句,后来见了面,便彼此点点头打个招呼。如今邻里关系淡漠,都是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  相似文献   

14.
刘宝锋 《社区》2012,(9):50-51
有位朋友,可以称得上是"关系大师",无论办什么事情,他脑子里第一想法便是"有没有熟人"?因为多年专注于此,他的"人脉"非常广,各行各业几乎没有不认识的人。但是,"事事找熟人,时时找熟人"的他,有一次买件衣服也想找熟人打折,结果请人吃了好几次饭,花的远比省得多,闹了个大笑话。  相似文献   

15.
楼上楼下     
余毛毛 《社区》2011,(16):49-50
在邻里中,联系最紧密、关系最微妙的是楼上楼下邻居。如果你正冥思苦想写策划方案,楼上的地板却咚咚作响,每一声就仿佛踩在你的心上,你怎么办?如果你正欢声笑语在阳台上招呼亲朋好友,楼上却滴下豆大的"雨水",抬头一看,头顶是一个黑乎乎的拖把,你怎么办?同样是楼上楼下的邻居,有些人处理得不好,邻里关系冷如霜,而有些人处理得当,邻里关系如至亲。其实,邻里关系只要用心跟对方沟通,就没有什么矛盾了。楼上楼下之间的情谊正是在一点一滴的琐事中凝聚而成。多一份包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怀,是处理好邻里关系的法宝。下面我们就通过两个案例,体会如何处理好楼上楼下关系。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经济是一种区别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社会建设力量和资源分配方式,其经济发展方式嵌入社会的发展,回应的是人类与社会的需求。现代城市社区中,小区业主大会自主掌握社会经济管理权,维护社区的社群利益,推动社区邻里合作和日常化的民主参与,回应社区业主的共同问题和社区的发展需求。城市社区中的社会经济能维护社区的共同利益、提高社区参与、积累社区社会资本,有助于回应社区矛盾突出、邻里关系冷漠以及社区参与不足等城市社区治理难题。因此,社会经济成为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的一剂新良方。  相似文献   

17.
张燕 《人生与伴侣》2006,(11):58-58
近九成人感觉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该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和某网站新闻中心刚刚完成的一项对15068个受访者的调查中发现,87.5%的人感觉“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其中,45.3%的受访者承认,在自己的众多熟人中,真正称得上朋友的不到5个:另外,有34.3%的人表示,自己的朋友仅有为数不多的6到10个。80.0%的人承认.自己的朋友大多是以前的同学。  相似文献   

18.
谢芳 《社区》2003,(24):30-31
与美国邻居相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尊重别人的隐私,不议论家长里短。尽管美国人刚一接触给人热情大方的感觉,然而你最好不要过度热情。尤其是见了你还不十分熟悉的邻居,不要见了面就“嘘寒问暖”。路中遇到熟人,也不兴大呼小叫,只限于打个招呼,说声“哈罗”,避免在大庭广众之下给人造成尴尬的局面。这在城市社区尤其如此。这是因为美国人喜欢  相似文献   

19.
李阳 《社区》2005,(12):10-12
近段时间,随着全国各地“邻居节”的兴起,河南省郑州市各大媒体也纷纷与社区挂钩,组织起了“邻居节”活动。在媒体的一片叫好声中“,邻居节”在郑州的大小社区着实火了一把。但“邻居节”过后,记者在社区普遍听到的则是一片质疑“:单靠一个节日就能改善邻里关系?”现代社会住房条件越来越好,而邻里间的关系却越来越淡漠,“一墙之隔不往来,擦肩而过不说话”,忙碌一天后的都市人,其实也渴望与邻居有更多心灵和感情的交流,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爱与帮助。但是,人们究竟期望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改善邻里关系?是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还是孩子们挨家挨户串…  相似文献   

20.
熟人社会的治理 ———以贵州湄潭县聚合村调查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贵州湄潭农村的调查,发现熟人社会治理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拟亲化,即在熟人社会存在广泛的人情,人情的功能之一是界定熟人社会中的自己人,一旦成为熟人社会的自己人,则相互之间就要给面子,就要讲人情,讲感情.在新中国国家权力深入基层社会时,村组干部不仅凭借自己人来维持乡村社会的基础秩序,而且借此来完成国家任务.村组干部甚至主动通过扩大人情往来,将更多村民纳入自己人的范围,由此获得通过自己人治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