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辛文 《人才瞭望》2014,(5):25-25
今人多半将《诗经》中的《秦风·蒹葭》视作情诗,但《蒹葭》绝非情诗。 首先,从"所谓伊人"中的"所谓"二字可以看出:主人公与"伊人"似乎未曾谋面。"谓"者,论人论事得其实也(《说文解字注》)。"所谓伊人"也就是"他人所说的那个人",又或是"据说那个人……"假如主人公是在寻访恋人,  相似文献   

2.
"累"的"妻妾"义不是来源于"累赘""包袱"义,也不是来源于"疲劳"义,而是来源于"累"的"财产"义。 在汉语中,用来称呼妻妾的词语很多。"拙荆""贱内""内人"皆是,这些词语比较常见,构词理据也比较清楚。汉语中还有一个词语也是用来称呼妻妾的,那就是"家累"。《土风录》:"妻孥谓之家累。"妻妾何以称"家累"呢?"家累"最初当作"累",语出《汉书·西域传》:"募民壮健有累重敢徙者诣田所",颜师古注日:"累重调妻子家属也。  相似文献   

3.
古代,"史"本身会说话,因为它是人。《说文解字》曰:"史,记事者也。"就是"用笔记事的人"。后来又发展成记录国家大事的文职官员,也包括在君王身边负责卜筮、星历的人员。《左传·宣公二年》:"董狐,古之良史也。"《礼记·聘礼记》:"辞多则史。"还有《书·酒诰》:"矧大史友内史友。"……这里的"史"字都是指史官。  相似文献   

4.
佚名 《人才瞭望》2014,(4):32-32
"孺子牛"是《左传·哀公六年》中记载的一个典故:齐景公有个小儿子名叫"荼",也叫"孺子",齐景公非常喜欢他,晚年时对他更是到了有求必应、十分溺爱的程度。有一次,齐景公和荼在一起嬉戏,孺子撒娇,非让齐景公扮成老牛让他骑着玩。齐景公作为一国之君,竟然真的口里衔一根绳子,扮成一头老牛让荼牵着走。孺子牵着这头"牛",一会儿让他叫。一会儿又骑到他的背上赶“牛”。正当孺子玩得高兴的时候.一不小心从“牛”背上跌了下来.手中的绳子把齐景公的牙都扯断了。  相似文献   

5.
"上班点卯"的由来 古代上班时间比现在早。《诗经·齐风·鸡鸣》中,妻子催丈夫起床:"公鸡已经叫了,上朝的都已经到了;东方已经亮了,上朝的已经忙碌了。"由此可见,从春秋起,古人就有了"鸡鸣即上班"的传统,往后,这个时段就定型为"卯时",即早晨五至七时。于是,"上班点个卯"也就流传至今。明朝缺勤20天处杖打100大板古人治"庸",从"迟到早退"抓起。明朝"治庸"流行"打屁股"即廷杖),规定缺勤1天处笞20小板,每再满3天加一等,满20天处杖打100大板。  相似文献   

6.
"贝勒"在满语中写作"beile",在《金史》中被称作"孛堇"或"勃极烈",是部落酋长之意,其复数被称为"贝子"。起初,贝勒是一个拥有实权的官职,地位仅次于"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曾被称为"淑勒贝勒",意为"聪睿的贝勒"。此外,努尔哈赤也用贝勒称其子侄。  相似文献   

7.
每一个朝代的"王",或曰"皇帝",一开始创基时大都有一点本领或业绩。到了末代的"王"或"皇帝",就成了这样那样的可怜虫。夏桀饿死夏朝的启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他的父亲禹因治水有功,只是被部族推举为带有不固定性的首领,到了启才确立了国号"夏"且有血缘承袭性的王。夏禹的第十四代孙子叫夏桀。  相似文献   

8.
周新 《人才瞭望》2014,(6):62-62
很多人都不知道,"寻"和"常"都是古代的度量单位。最早的度量方法是伸开双臂,双臂之间的距离称作一寻,一寻乃八尺。"倍寻谓之常。"也就是说,"常"是"寻"的两倍,即一丈六尺。 汉语中有个反义同词现象,即一个词既可以指正面,又可以指它的反面。"寻常"连用就是这样,既可以比喻短或小,又可以比喻长或多。《国语·周语下》载:"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西周就开始有孝道。影响最广的,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孟子·离娄上》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实,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孟子的原意,并不是说不生孩子就是不孝,最不孝的是没有对长辈尽到后代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靳文 《人才瞭望》2014,(1):84-84
宋朝苏轼《送孔郎中赴陕郊》诗"十里长亭闻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及《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许晏、许普谢恩辞朝,公卿俱出郭,到十里长亭,相饯而别"中所提到的"十里长亭",都是指送别的地方。那么,为什么古人用"十里长亭"来泛指送别的地方呢?亭存在的历史久远,早期的亭并非供观赏用。周朝时,亭是设在边塞观察敌情的处所,如《墨子》上载:“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为闺门两扇。”  相似文献   

11.
小大之辨     
《逍遥游》一开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开篇即给我们说“大”。接下来,大鹏(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冥灵(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八千岁为春,八干岁为秋),彭祖(以久特闻),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连绵出场,都是大人大物大境界,弄得我们滚滚红尘中的小人物目眩神迷,妒羡不已。  相似文献   

12.
马虎 《人才瞭望》2010,(2):89-89
某报曾刊出一篇短文,介绍旧时南京人曾用"马虎子来了"吓唬儿童以制止其啼哭。该文作者称"马虎"是"一种怪兽",十分"凶恶",所以小儿无比害怕,自然不敢继续哭闹。文末又引述了一段"传闻",在我国四川、贵州两省交界处似乎真的有一种"怪兽"叫"马虎",凶猛得很。  相似文献   

13.
木文南 《人才瞭望》2014,(11):22-22
中国古代,新生入学不仅有隆重的"开学仪式",而且备受重视,"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每年的9月1日,是各大中小学开学的日子。古代的儿童一般四至七岁入私塾读书,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流传下来的"开学仪式"则历经千年未改。通常的"开学仪式"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内容。  相似文献   

14.
古诗话旱     
洪涝和干旱自古就是农业生产的两大自然灾害。"寒暑不时则疾,风寸不节则饥"(《礼记·乐记》),加上古代统治者不重视水利建设,农作物的丰歉只能取决于"天"。"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辛弃疾《浣溪沙》),就是古代农业受天制约的形象写照。  相似文献   

15.
徐焰 《人才瞭望》2014,(5):104-105
中国古代谈起"不义之人",往往要列举以下坏典型——易牙蒸子媚君、吴起杀妻求将、杨广弑父篡位。不过史家论及春秋战国时的兵家,又通常将孙武、吴起并列。吴起出仕鲁、魏、楚三国均建奇功,且留下用兵治国的《吴子》启迪历代兵家。  相似文献   

16.
胡艺 《人才瞭望》2010,(6):76-76
部分毕业生嫌工资低"有业不就",频繁跳槽。2010年3月30日在湖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陈传德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不正确观念"深感痛心"。(2010年3月31日《长江日报》)  相似文献   

17.
文史 《人才瞭望》2014,(4):86-86
在汉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的官职叫"太史",太史的长官叫太史令。国人熟知的司马迁,就是汉代有名的太史令。太史令手下有许多官员,其中就有"掌故"一职。"掌故"专门负责收集管理国家历史故事,因其工作性质是掌管国家的"旧事",所以称为"掌故"。  相似文献   

18.
热点声音     
《人才瞭望》2014,(5):109-109
浙江省省长李强最近指出,必须坚决防止一些部门在砍自己权力过程中"走偏门"、设"灰色地带"的做法——要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而不是"关在自家柜子里",想拿出来时就拿出来用,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相似文献   

19.
浙江人何奇思最初希望在美国当教师,可工作太难找了,最后,他成为了一个美国公务员,一干就是10多年。无奈才去"当官""联邦政府的公务员,并不是众人追捧的职业",供职于美国卫生部联邦医保中心费城分局十多年的华裔何奇恩,在其2011年出版的《我在美国当公务员》一书中如此写道。有一年,女儿就读的学校举办未来职业定向会,何奇恩受邀去讲联邦政府的工作。结果"几乎没有学生表示未来要做公务员的,他们宁愿去作厨师或猫狗的美容师。"  相似文献   

20.
牛励耘 《人才瞭望》2014,(11):69-71
一、有个性才有竞争力如今,在期刊市场上走一遭,就会发现一个有趣又让人无奈的现象,那就是期刊的同质化十分严重。同质化使数家刊物争抢一块蛋糕,常导致恶性竞争,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破解期刊同质化的路径有很多,笔者认为最切实可行的突破口在于用精准的期刊定位来细分市场,变"面向大众读者"为"专门服务于特定的目标读者",通过分众手段实现小众化、个性化,以此锁定最忠实的目标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