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新生入学不仅有隆重的"开学仪式",而且备受重视,"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每年的9月1日,是各大中小学开学的日子。古代的儿童一般四至七岁入私塾读书,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流传下来的"开学仪式"则历经千年未改。通常的"开学仪式"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3.
4.
5.
6.
马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地位极高,具有一系列的象征和寓意。马是刚健、热烈、昌盛、发达的代名词,《易经》中说:“乾为马。”在北京,许多地名都与马有关系,比如马甸、马连道、马家堡、马相胡同、马泉营、马驹桥、马连店、马房寺、马民胡同、马园胡同、马道胡同、马连佳、马坊村、马厂、马房、马头、马官营、马圈、马家坟、马家沟、马各庄、马神庙、马尾沟、马坡、马望店和马刨泉等。 相似文献
7.
“醮”“蘸”两字,酷似双胞胎,如一时疏忽,极易出错.2011年6月26日《解放日报》“朝花”副刊标题“笔蘸深情颂‘先锋””,即为一例.揣摩文意,此处的“醮”当用“蘸”字才对. 相似文献
8.
9.
部分毕业生嫌工资低"有业不就",频繁跳槽。2010年3月30日在湖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陈传德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不正确观念"深感痛心"。(2010年3月31日《长江日报》) 相似文献
10.
11.
每事问出自《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意思是说,孔子一进太庙,就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他都问到了。每事问就这样被后人继承下来,指凡遇到不懂的事,就向别人请教。每事问用得最好的当数刘邦。刘邦是每事问的高手。他的口头禅就是为之奈何。论学问、论武艺,刘邦都远远不及项羽,然项羽最终败给了刘邦,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为之奈何上,刘邦会问,而项羽不会问。 相似文献
12.
13.
背景资料:4月13日上午,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学术交流中心门前,近20名专家、教授在几分钟内将560多本书付之一炬。组织者称,被焚书籍是盗版书、“伪书”或“误导书”,会污染读者心灵,烧书旨在拒绝1心灵垃圾”。《梦里花落知多少》最先被烧。“专家烧书事件”,震惊了校内外,也被贴上“焚书倡儒”的标签而广为流传。所谓的垃圾书是否该烧呢?引起了各方激烈争论。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格非先生长篇小说《望春风》中第一章《父亲·德正的新房》,写儒里赵村大队支部书记赵德正准备结婚要盖新房。因为屋顶的椽子没有着落,赵德正打算把一些无主的坟包里的棺材板剖开做椽子。小说写道:“木匠们嘴上不好说,心里都担心沾上晦气,伤了阴鸷,背地里把赵德正的祖宗八代都骂了个遍。”(《收获》2016年第1期)文中用“阴鸷”有误,应为“阴骘”。 相似文献
19.
2003年2月25日下午,46名在京工作、生活和居住的"老外"拿到了北京市公安局颁发的首批3年和5年有效期外国人居留证和相同期限的多次往返签证. 相似文献
20.
臣妾,古代指地位低贱者。《战国策》说:“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注云:“男为人臣,女为妾。”所以也以“臣妾”指臣服者、被统治者。显而易见,“臣妾”是一种统称,指作为臣民的众男女,对具体的一男或一女,不能称作“臣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