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任重:御人法则之本 汉武帝刘彻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即要建立不平凡的功绩,就要善用具有非凡能力的人。而用非常之人,任重则是必不可少的御人法则之一。任重者,即委之以重任,施之以压力,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则功名可就,事业可成。故而一个有效的、善于洞悉部属心思的领导者,若想成就一番不凡的事业,拓展事业的天空,任重之法则不可不用。 三国时期,刘备三顾隆中,得天下贤士诸葛亮,刘备倚其为长城,“如鱼得水”,委以全部军政大权,可谓任重之至。与之对应的是,诸葛亮明知复兴汉室江山,乃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谁是最佳CEO?     
三个公司,三个大老板:曹操、刘备、孙权。如果你是职员,你愿意在谁手下干活?也许可以做个网上投票,但你先不要急着回答。因为问题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郭嘉被曹操叫去面试,出来后自言自语:"真吾主也。"因为他觉得曹操有实力,有前途。陈群原来在刘备手下干活,刘备溃逃,他没有跟去,最后跟了曹操,最大的可能性是曹操开出的薪水更具吸引力。可是曹操给关羽的待遇何止月薪百万(魏币),但关羽还是要去找刘备,为什么?曹操的资金显然要比刘备雄厚得多,而刘备东奔西跑,累如丧家之犬,两袖清风,他能给出什么?  相似文献   

3.
房跃 《人才瞭望》2006,(11):64-65
一、从“三顾茅庐”看追随人才 刘备“三顾茅庐”一直被传为佳话,刘备求贤若渴令人敬仰,但人们却往往忽视了可与”三顾茅庐”相媲美的另一段故事,那就是刘备挥泪送徐庶,在痛失人才时,其爱才、惜才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4.
刘备在《三国演义》里被罗贯中渲染成一代明君,他那求贤若渴的精神让后人大为称道。其实,历史的本来面目并非如此,历史学家通过考证得出了刘备不曾“三顾茅庐”的结论。原说法不过是罗贯中通过小说的虚构刻画刘备的崇高人格而已。当然,这也是历代文人们所崇尚的,以此来唤醒统治阶级“用其才”,他们渴望被刘备式的圣人发现,他们活在为自己编织好的意念中。  相似文献   

5.
吴齐伟 《人才开发》2010,(12):56-59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企业经营,当是企以才强。企业要赢得主动,取得优势,必须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努力开发人才资源,走人才强企之路。企业唯有广纳群贤,知人善用:人才辈出,适才适所:方能基业长青,做优做强,持续发展壮大。何谓人才?适才适所是能人,能人就是人才。人才是在生产经营实践中,从员工的劳动态度、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中,始能发现和培养的。  相似文献   

6.
当关羽收复长沙,刘备进驻长沙后在诸葛亮的组织下对以前的人员进行了一次清查.问及黄忠将军在哪里,关羽说黄忠将军身体不适没来迎接.刘备说那先不要打搅他,等他好点再去拜访,而诸葛亮则主张刘备立即去探望黄忠.  相似文献   

7.
舒毅 《人才瞭望》2010,(2):104-104
中国古代的八卦、术数,都离不开数字的排列组合与计算。今天,却只剩下对个别数字的崇拜,例如"八"。 把"八"读做"发",这不是普通话的读音,而是岭南某一语系的读音。"八"是符号,"发"是实质,出产西北的"发菜",到了岭南,就不仅因含高蛋白,更因谐音"发财",而格外受到青睐。  相似文献   

8.
刘备"取天下之量"刘备早年有一事能说明他的气量。张飞怒鞭督邮,是《三国演义》中一段大快人心的故事,但据《三国志.先主传》和裴松之注引《典略》记载,真正怒鞭督邮的其实并不是张飞,而是刘备。这让许多不熟悉这段历史的人感到意外,然而却是历史事实。当时  相似文献   

9.
闲话刘备     
一个卖草鞋织凉席的刘备,当上了蜀国的皇帝,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他善于用人。当今,各行各业都强调重视人才,我们不妨研究古人刘备的识才用才之道,以便从中汲取教益。 在尊重人才上,刘备求贤若渴,深知人才的重要。当"元直走马荐诸葛"后,他不避风雪,力劝张飞、关羽二弟,三顾茅庐,终于请出了诸葛亮,他待孔明如师,言听计从,放手使用,为成就帝业出谋划策,可谓尊重人才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廖世勤 《人才开发》2004,(10):30-30
一个卖草鞋织凉席的刘备.当上了蜀国的皇帝.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他善于用人。当今,各行各业都强调重视人才,我们不妨研究古人刘备的识才用才之道,以便从中汲取教益。  相似文献   

11.
三国时代,孙权是与曹操、刘备角逐天下的主要人物,同样属于史家所称的三国英雄豪杰之一。虽然,论辈分,孙权要逊于曹操、刘备,但论抱负、论作为,小一辈的孙权却完全不亚于曹、刘。他可以算得上是三国时代的主要见证人。从他当江东之主算起,叱咤风云有五十三年。  相似文献   

12.
刘备这人,文不如孔明,武不及关张,原本也没什么社会地位,既没有曹操那样的雄才大略,又没有孙权父兄传下来的地盘人马,就算是个皇叔吧,也来历可疑,就算是真的皇亲又怎么样,刘璋、刘表不都玩完了吗?可见皇叔不是刘备能争到三分天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山头”,即“哥们”、“亲信”、“一伙”、“义气”之类,“山头”障目,凡事从“山头”出发,害莫大焉! “山头”害大,有《三国》为证,刘备以“山头”取人,结果不但害了“山头”中人,也害了蜀汉大业,教训可谓深刻!据书中所述,刘备入川受挫,派关平持信赴荆州请诸葛亮助战。于是,镇守荆州的重任落在关羽身上。这一用人错误导致“联吴抗魏”战略方针夭折。荆襄尽失,关羽父子遇害身亡。刘备报仇心切,率大军与东吴对垒,结果又被东吴火烧连营七百里,使蜀汉元气大伤。刘备如果不犯这一“山头”错误,《三国》大概需要重写了。 刘…  相似文献   

14.
一说起诸葛亮,人们就会想起他的才略:刘备冒着鹅毛大雪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出山后便露显要三分天下的韬略:赤壁大战中火烧曹营计策;坐镇蜀都与魏、吴鼎足抗衡。这些典故多少年来一直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美谈。这也从一个侧面显衬了刘备重视起用人才的心态和效应。借古观今,如今在激烈  相似文献   

15.
成就 《人才瞭望》2010,(7):71-72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人杰辈出。与绝大多数怀才不遇者的思维定势相反.长期隐居南阳草庐的诸葛亮一出山就投靠了当时最为势单力薄的刘备集团并终生为其奔走效力。在为刘备集团做出杰出贡献基础上.诸葛亮实现了个人事业的成功——这归根结底取决于诸葛亮近乎圆满的职业生涯规划。  相似文献   

16.
憨佗 《人才瞭望》2009,(11):72-73
人人都想成为人才,每一个组织都想尽可能地网尽人才。可真弄成人才济济一堂,事业就一定能发达吗?当年刘备想自立门户,可帐下人才匮乏。水镜先生对他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凤雏乃襄阳庞统也,伏龙正是诸葛孔明。”刘备闻之大喜。  相似文献   

17.
李宏 《人才瞭望》2005,(9):49-50
前一阵,网络上流行一本《水煮三国》的小说,小说中有一段情节,说年轻气盛的刘备,在陶谦临死之际被授命为公司的总裁。刘备新官上任,对公司情况极不了解,公司的员工又因其过于年轻而颇感不屑。公司企化部经理陈登建议他在全体员工中组织一次满意度调查,而不必理睬调查结果。刘备对陈登的这条建议极为费解。于是陈登对刘备解释道:“用一份精心设计过的《员工调查问卷》,把员工们的注意力从目前让他们恼火的事情上转移,并引到那些看起来是他们自己做错了的地方。一旦达到目的,员工们自责都来不及,怎么会对你这个新官不满意呢?”  相似文献   

18.
任民 《人才瞭望》2014,(5):96-97
开国上将许世友曾五次任"大刀敢死队长";开国上将秦基伟因善使大刀被封"秦大刀";贺炳炎失去右臂,上阵杀敌依然身先士卒,堪称"独臂刀王"。 许世友:五次任"大刀敢死队长 "开国上将许世友,曾七次参加敢死队,五次担任大刀敢死队队长,在攻城拔寨的"肉搏战"中,  相似文献   

19.
“卧龙藏虎”常常被用来比喻有才华的人,但他们的才华还没有被发现,或者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施展。古时诸葛亮就被喻作“卧龙”,识才的刘备三顾茅庐,既为诸葛亮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也找到了一个不可多得、帮助自己成就事业的贤臣,这是诸葛亮的幸事,也是刘备的幸事。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急需大量人才,因为经济全球  相似文献   

20.
《人才瞭望》2007,(9):80-81
三国时期蜀汉英雄们的故事可谓源远流长、妇孺皆知。与刘备桃园结义的关羽、张飞等人构成了蜀汉集团中最为资深的元老团队。他们凭借着刘备汉室宗亲的“品牌”和非常有限的资源,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在险恶的乱世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在得到以诸葛亮为首的文官团队倾心辅佐之后,不仅联合东吴一举击败了曹操这一最为强大的敌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