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辛文 《人才瞭望》2014,(5):25-25
今人多半将《诗经》中的《秦风·蒹葭》视作情诗,但《蒹葭》绝非情诗。 首先,从"所谓伊人"中的"所谓"二字可以看出:主人公与"伊人"似乎未曾谋面。"谓"者,论人论事得其实也(《说文解字注》)。"所谓伊人"也就是"他人所说的那个人",又或是"据说那个人……"假如主人公是在寻访恋人,  相似文献   

2.
古诗话旱     
洪涝和干旱自古就是农业生产的两大自然灾害。"寒暑不时则疾,风寸不节则饥"(《礼记·乐记》),加上古代统治者不重视水利建设,农作物的丰歉只能取决于"天"。"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辛弃疾《浣溪沙》),就是古代农业受天制约的形象写照。  相似文献   

3.
任峻 《人才瞭望》2013,(4):64-64
“父母官”一词来源于《礼记·大学》:“《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孟子·梁惠王上》:“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之父母也?”在这些先秦文献中“父母”是指百姓的统治者,  相似文献   

4.
"累"的"妻妾"义不是来源于"累赘""包袱"义,也不是来源于"疲劳"义,而是来源于"累"的"财产"义。 在汉语中,用来称呼妻妾的词语很多。"拙荆""贱内""内人"皆是,这些词语比较常见,构词理据也比较清楚。汉语中还有一个词语也是用来称呼妻妾的,那就是"家累"。《土风录》:"妻孥谓之家累。"妻妾何以称"家累"呢?"家累"最初当作"累",语出《汉书·西域传》:"募民壮健有累重敢徙者诣田所",颜师古注日:"累重调妻子家属也。  相似文献   

5.
“慎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最早出现于《礼记·中庸》篇,讲的是在没人监督你的时候.自己的所做所为才能最为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情况。刘少奇同志曾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对“慎独”做了更通俗的解释,他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情况下,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不去做坏事.这就叫‘慎独’。”  相似文献   

6.
周新 《人才瞭望》2014,(6):62-62
很多人都不知道,"寻"和"常"都是古代的度量单位。最早的度量方法是伸开双臂,双臂之间的距离称作一寻,一寻乃八尺。"倍寻谓之常。"也就是说,"常"是"寻"的两倍,即一丈六尺。 汉语中有个反义同词现象,即一个词既可以指正面,又可以指它的反面。"寻常"连用就是这样,既可以比喻短或小,又可以比喻长或多。《国语·周语下》载:"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  相似文献   

7.
《说文》曰:"走,趋也。""趋",就是"跑"的意思。"走"在甲骨文中是一个象形字,像一个人挥动双臂用力向前奔跑。金文"走"的上半部与甲骨文相同,下半部增加了一个"止"字,"止"就是脚,突出用脚奔跑,有了会意的成分。古代的"走"是"跑"的意思,那么古代的走是用什么代替呢?是用"步"代替的。《说文》曰":步,行也。"《礼记·祭义》:"跬步而不  相似文献   

8.
木文南 《人才瞭望》2014,(11):22-22
中国古代,新生入学不仅有隆重的"开学仪式",而且备受重视,"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每年的9月1日,是各大中小学开学的日子。古代的儿童一般四至七岁入私塾读书,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流传下来的"开学仪式"则历经千年未改。通常的"开学仪式"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中华 《人才瞭望》2016,(3):77-77
百姓是古代最常用来称呼普通民众的词。除此之外,关于百姓的称呼还有很多,比如黎民,《礼记·大学》载:“以能保我子孙黎民。”与此相近的还有黎庶、黎首、黎元等,如杜甫有诗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相似文献   

10.
孙权择相     
刘建明 《人才开发》2010,(12):30-30
《三国志·吴书》中记载:吴国建立之初,要设置丞相一职,大家都首推张昭,吴王孙权却说:"当今是多事之秋,职位越高,责任越重,这一职位对张昭来说,并不是什么优待。"最终让北海人孙劭担任了丞相。后来,孙劭去世,文武百官再次推举张昭,吴王又说:"我难道对张子布有什么舍不得的吗?丞相政务繁杂,而张昭性情刚烈,  相似文献   

11.
《论语·述而篇》第7章:“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宋代大儒朱熹将"束脩"解释作十条干肉。全句通常被译为:自己主动交一束干肉来,我没有不教的。许多人都接受了这一解释。把"束脩"解作学费,笔者认为是曲解。办学收费是天经地义的,孔子何须特意提出?很难想象,凡是去孔子那里求学的人,手里都得提着一束干肉。孔子这样世俗吗?这有损他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西周就开始有孝道。影响最广的,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孟子·离娄上》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实,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孟子的原意,并不是说不生孩子就是不孝,最不孝的是没有对长辈尽到后代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闲话“见贤思齐”极舒"见贤思齐"语出《论语·里仁》,意思就是:见到德行好的人就想跟他一样。然而,见贤思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数据表明:1995年1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办了犯有贪污贿赂罪行的县处级以上干部达2513...  相似文献   

14.
靳文 《人才瞭望》2014,(1):84-84
宋朝苏轼《送孔郎中赴陕郊》诗"十里长亭闻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及《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许晏、许普谢恩辞朝,公卿俱出郭,到十里长亭,相饯而别"中所提到的"十里长亭",都是指送别的地方。那么,为什么古人用"十里长亭"来泛指送别的地方呢?亭存在的历史久远,早期的亭并非供观赏用。周朝时,亭是设在边塞观察敌情的处所,如《墨子》上载:“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为闺门两扇。”  相似文献   

15.
"椿萱",在传统文化中有约定俗成的含义,在特定的场合,椿、萱已经不是两种植物,而是代指父母。这种称呼自有其来源。在《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一段话:"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这极长寿的椿树,就被后人借用为长寿老人的代称。又由于在《论语·季氏》中,有孔子的儿子伯鱼"趋庭而过"接受父亲教诲的记载,后人遂将"椿"和"庭"合起来,将父亲称为"椿庭"。萱就是"萱草",又写作"谖草",萱草的花蕾就是金针菜,又叫黄花或黄花菜。  相似文献   

16.
《中外服装史》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运用讲授法传授给学生较多的知识信息,但是讲授法也有很多不足。文中列举了讲授法的优缺点,并对如何弥补讲授法的不足,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上班点卯"的由来 古代上班时间比现在早。《诗经·齐风·鸡鸣》中,妻子催丈夫起床:"公鸡已经叫了,上朝的都已经到了;东方已经亮了,上朝的已经忙碌了。"由此可见,从春秋起,古人就有了"鸡鸣即上班"的传统,往后,这个时段就定型为"卯时",即早晨五至七时。于是,"上班点个卯"也就流传至今。明朝缺勤20天处杖打100大板古人治"庸",从"迟到早退"抓起。明朝"治庸"流行"打屁股"即廷杖),规定缺勤1天处笞20小板,每再满3天加一等,满20天处杖打100大板。  相似文献   

18.
百姓是古代最常用来称呼普通民众的词.除此之外,关于百姓的称呼还有很多,比如黎民,《礼记·大学》载:"以能保我子孙黎民."与此相近的还有黎庶、黎首、黎元等,如杜甫有诗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相似文献   

19.
说北魏孝文帝班俸禄袁刚《魏书·食货志》载:"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始准古班百官之禄。以品第各有差。"这条资料说的是中古时代建立于我国北方的鲜卑族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改革时按汉魏旧制给百官颁行俸禄,依居官品秩职务序列,所得俸禄也各不相同。俸禄,即我国古...  相似文献   

20.
2013年11月14日《新民晚报》A27版载有《海上花》一文,内云:"采芹弱冠之年即赴英伦,长年浸淫西方文化,国语日渐生疏,但她毕生最大心愿是能为父亲写部大传,向西方读者推介麒派艺术。"文中还说:"采芹为京剧大师周信芳三女儿……"既然如此,"弱冠"用错了对象。弱冠,也称加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