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成 《人才瞭望》2014,(5):67-67
一踏上社会,人们就会碰到填写履历表之类的事情,人事档案也便因此建立。履,本来是指单底的鞋子,由穿鞋引申为踩、踏,故而"履历"的原义是"行步所至",并由此解释为人的经历。人的履历(经历),古时称"脚色"。将之写成书面文字,就称为"脚色状"。  相似文献   

2.
麦家的小说集《天外之音》(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5月版)中有篇《密码》,提及伪军司令官张一挺的经历,其中这样写道:"张司令……自幼聪慧过人,十八岁便参加乡试,名列第一,是全县有史以来最年少的‘秀才’。这使他的志向变得宏大而高远,但横空而来的辛亥革命打乱了他接通梦想的步伐……"(第138页)张一挺既然乡试考了第一名,应该是举人了,还称他"秀才",无疑不妥。科举制度是隋唐以来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  相似文献   

3.
宝义 《人才瞭望》2014,(2):24-24
"大放厥词"这个成语,指夸夸其谈,大发谬论,是个贬义词。不过,这个成语最早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褒义词,出自韩愈所写的《祭柳子厚文》。柳子厚即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柳宗元的散文丰富多彩,是公认的散文大家。他死后第二年,韩愈为他写了这篇祭文,其中有这样两句:"玉佩琼琚,大放厥词。"  相似文献   

4.
文艺 《人才瞭望》2014,(5):76-76
"斤斤计较"意思是对琐碎细小、无关紧要的事情过分计较。这里的"斤"不是指一斤两斤,"斤斤计较"也不是对一斤两斤过分计较,"斤斤"是形容明察秋毫的样子,由此可知,"斤斤计较"本来是个褒义词,现在却变成了贬义词。  相似文献   

5.
元来 《人才瞭望》2014,(4):22-22
"大放厥词"这个成语,指夸夸其谈,大发谬论,是个贬义词。不过,这个成语最早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褒义词,出自韩愈所写的《祭柳子厚文》。柳子厚即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柳宗元的散文丰富多彩,是公认的散文大家。他死后第二年,韩愈为他写了篇祭文,其中有这样两句:"玉佩琼琚,大放厥词。"玉佩和琼琚都是古人佩戴的玉制装饰品,韩愈用这两种精美的玉器来比喻柳宗元的文章。  相似文献   

6.
罗正 《人才瞭望》2014,(7):20-20
2014年为农历甲午年,生肖排列属马,又称马年。在大自然中,有许多以"马"命名的景观,在此有机会看看这些"马"景,别有一番情趣。马鞍山马鞍山为广西柳州古八景之一,位于柳江南岸的市中心,与鱼峰山东西对峙,高150米,形如马鞍而得名。  相似文献   

7.
曹向春 《人才瞭望》2010,(3):108-109
在笔者学书的10多年当中,经常在专业报刊或听课过程中接触到"汉风"这个词汇。近来又留心很多文艺工作者颜其书斋曰"汉风堂""崇汉堂""汉庐"等,甚至有些民间艺术团体也给自己起个"汉风书社"的雅号。"汉风"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是汉代的书风、画风、文风、乐风.还是指汉代的民风?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是一种艺术审美标准还是民族精神风貌?它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后世的中国艺术?  相似文献   

8.
马虎 《人才瞭望》2010,(2):89-89
某报曾刊出一篇短文,介绍旧时南京人曾用"马虎子来了"吓唬儿童以制止其啼哭。该文作者称"马虎"是"一种怪兽",十分"凶恶",所以小儿无比害怕,自然不敢继续哭闹。文末又引述了一段"传闻",在我国四川、贵州两省交界处似乎真的有一种"怪兽"叫"马虎",凶猛得很。  相似文献   

9.
周新 《人才瞭望》2014,(6):62-62
很多人都不知道,"寻"和"常"都是古代的度量单位。最早的度量方法是伸开双臂,双臂之间的距离称作一寻,一寻乃八尺。"倍寻谓之常。"也就是说,"常"是"寻"的两倍,即一丈六尺。 汉语中有个反义同词现象,即一个词既可以指正面,又可以指它的反面。"寻常"连用就是这样,既可以比喻短或小,又可以比喻长或多。《国语·周语下》载:"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  相似文献   

10.
倪欣 《人才瞭望》2014,(1):106-106
"耐"字如今是承受得起、经受得住的意思,比如耐烦、耐寒、耐用、忍耐、耐久、耐人寻味等等。但是,它在古代是一种刑罚———"剃须"的意思。"耐"是会意字,从而,从寸。"而"指面颊,"寸"指法度、刑法。在面颊上施刑罚,指剃须。"耐"字本作"耏",从而,从彡。本义是古时一种剃掉胡须两年的刑罚。"剃掉胡须"在古代是一种较轻的刑罚,它比宋太宗赵匡胤发明的在脸上“刺配”要好受得多。  相似文献   

11.
李华 《人才瞭望》2014,(11):32-32
在古代,"三公"是指王朝中最高的官位。各代三公指的不是很一致。周代时三公有两种说法:一是指司马、司徒、司空,一是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时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为三公。  相似文献   

12.
韩文 《人才瞭望》2014,(8):12-12
中国古代的人和事,许多都冠上了"寒"字。例如称贫穷的读书人为"寒士""寒人""寒儒"。为什么称贫穷的读书人为"寒士"呢?《史记》中有这样一个典故:范雎,字叔,有才,很穷,投魏国中大夫须贾为门客。一次他随须贾出使齐国,回国后却几乎被毒打致死,被弃入厕所。他苏醒后逃到秦国,当了秦国的宰相。后来须贾出使秦国,范叔故意穿上破旧的衣服来见他。须贾不知,对他说:"范叔一寒如此哉!"接着,他便将一件绨(厚绸子)袍送给了范叔。后来,就用"一寒如此"来比喻人贫困潦倒到了极点。"寒"字有时也用作谦称。例如"寒门""寒舍"常作为对自己家的谦称,"寒荆"是对自己妻子的谦称。  相似文献   

13.
靳文 《人才瞭望》2014,(1):84-84
宋朝苏轼《送孔郎中赴陕郊》诗"十里长亭闻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及《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许晏、许普谢恩辞朝,公卿俱出郭,到十里长亭,相饯而别"中所提到的"十里长亭",都是指送别的地方。那么,为什么古人用"十里长亭"来泛指送别的地方呢?亭存在的历史久远,早期的亭并非供观赏用。周朝时,亭是设在边塞观察敌情的处所,如《墨子》上载:“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为闺门两扇。”  相似文献   

14.
文卓 《人才瞭望》2014,(8):88-88
清高宗巡幸江南,驻跸苏州,曾召苏州弹词艺人王周士御前弹唱,王周士依据自己毕生经验创建了《书品十四则》、《书忌十四则》,对后世影响很大。书品指说书人演出时所具备的风格和品质;书忌指说书人演出时所必须避免的缺陷和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丁盖 《人才瞭望》2013,(10):37-37
道士者何所指?现今为道教徒之称.其实在古代,道士既可泛言又可专称;作专称时,不仅指道教徒,还可指和尚. 《辞源》此条列有四义.其一是有道之士,书证为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古之道士有言曰,将欲无陵,固守一德."这是泛指.其二是方士,其三是僧徒,其四才是道教徒.此三者为专门称谓词.  相似文献   

16.
2013年11月14日《新民晚报》A27版载有《海上花》一文,内云:"采芹弱冠之年即赴英伦,长年浸淫西方文化,国语日渐生疏,但她毕生最大心愿是能为父亲写部大传,向西方读者推介麒派艺术。"文中还说:"采芹为京剧大师周信芳三女儿……"既然如此,"弱冠"用错了对象。弱冠,也称加冠。  相似文献   

17.
"椿萱",在传统文化中有约定俗成的含义,在特定的场合,椿、萱已经不是两种植物,而是代指父母。这种称呼自有其来源。在《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一段话:"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这极长寿的椿树,就被后人借用为长寿老人的代称。又由于在《论语·季氏》中,有孔子的儿子伯鱼"趋庭而过"接受父亲教诲的记载,后人遂将"椿"和"庭"合起来,将父亲称为"椿庭"。萱就是"萱草",又写作"谖草",萱草的花蕾就是金针菜,又叫黄花或黄花菜。  相似文献   

18.
"累"的"妻妾"义不是来源于"累赘""包袱"义,也不是来源于"疲劳"义,而是来源于"累"的"财产"义。 在汉语中,用来称呼妻妾的词语很多。"拙荆""贱内""内人"皆是,这些词语比较常见,构词理据也比较清楚。汉语中还有一个词语也是用来称呼妻妾的,那就是"家累"。《土风录》:"妻孥谓之家累。"妻妾何以称"家累"呢?"家累"最初当作"累",语出《汉书·西域传》:"募民壮健有累重敢徙者诣田所",颜师古注日:"累重调妻子家属也。  相似文献   

19.
9月20日,由天津市政府主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外国专家局承办的2010年度"海河友谊奖"颁奖仪式暨中外友人联谊会在天津音乐学院演出大厅举行。英国籍外国专家马克·巴特兰姆等10人获2010年度"海河友谊奖"。市委常委、副市长崔津渡出席颁奖仪式。  相似文献   

20.
"贝勒"在满语中写作"beile",在《金史》中被称作"孛堇"或"勃极烈",是部落酋长之意,其复数被称为"贝子"。起初,贝勒是一个拥有实权的官职,地位仅次于"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曾被称为"淑勒贝勒",意为"聪睿的贝勒"。此外,努尔哈赤也用贝勒称其子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