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成家 《人才开发》2011,(6):37-39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眼里呈现着不同的蒙代尔。有人认为他是"怪杰",有人称他为"天才";有人感到他落拓不羁、甚至行事有些荒唐,有人则认定他是旷世罕见的世界一流经济学家。其实,这正是罗伯特·蒙代尔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法国经济专家奥利维.帕斯特雷最近在法国《世界报》上发表一篇评论,题为《没有中国,绝无出路》。帕斯特雷认为法国自己要认清三点:一是"中国早在1820年国民生产总值就占全球40%,远超今日美国经济所占世界比重";二是美元之所以能够"维持目前水平",完全是"受惠于中国同意继续用其2.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购买大量山姆大叔抛出的国债"之故;  相似文献   

3.
岳秋 《人才瞭望》2014,(8):78-78
"唯"本义为应答,"惟"本义为思考,"维"本义为大绳。作为文言助词,三字口语相通,如:"进退惟谷"现在一般写作"进退维谷","维妙维肖"现在一般写作"惟妙惟肖";在表示"单""只"的意义上,"唯"与"惟"相通,现在一般写作"唯";  相似文献   

4.
热点声音     
《人才瞭望》2014,(5):109-109
浙江省省长李强最近指出,必须坚决防止一些部门在砍自己权力过程中"走偏门"、设"灰色地带"的做法——要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而不是"关在自家柜子里",想拿出来时就拿出来用,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相似文献   

5.
连续三年旁听某部委厅局级领导干部竞选面试,深感面试题越来越灵活,越来越综合,但是每个竞选者答题都能有话可说。最大的感触是厅局级竞争上岗面试"临时抱佛脚"突击准备越来越不奏效,厅局级竞选面试"不可准备",这也回归了能力导向的公选初衷。但竞选面试"必须准备",否则一些工作经验丰富、能胜任的人难以脱颖而出。"不可准备"是公选趋势,是针对应试者;但"必须准备"又是给工作经验丰富但应试能力欠缺者的忠告。  相似文献   

6.
马虎 《人才瞭望》2010,(2):89-89
某报曾刊出一篇短文,介绍旧时南京人曾用"马虎子来了"吓唬儿童以制止其啼哭。该文作者称"马虎"是"一种怪兽",十分"凶恶",所以小儿无比害怕,自然不敢继续哭闹。文末又引述了一段"传闻",在我国四川、贵州两省交界处似乎真的有一种"怪兽"叫"马虎",凶猛得很。  相似文献   

7.
任民 《人才瞭望》2014,(5):96-97
开国上将许世友曾五次任"大刀敢死队长";开国上将秦基伟因善使大刀被封"秦大刀";贺炳炎失去右臂,上阵杀敌依然身先士卒,堪称"独臂刀王"。 许世友:五次任"大刀敢死队长 "开国上将许世友,曾七次参加敢死队,五次担任大刀敢死队队长,在攻城拔寨的"肉搏战"中,  相似文献   

8.
他曾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嘉奖,也被周围的人夸赞为难得的"人才",但在自己口中,他是一个"菜贩子",他应用"一场一策"带动周边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相似文献   

9.
规划不搞"一张脸",延揽不搞"一招鲜",资助不搞"一窝蜂",服务不搞"一阵风",考核不搞"一刀切"。相关专家建议———人才规划不搞"一张脸"。人才工作创新,重在规划引领。但常见规划"千城一面",常沦为"一张脸"。科学的人才工作规划既是区域性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量化,也是一种持续不断的个性化目标追求。人才延揽不搞"一招鲜"。你组织这个"会"、我举办那个"周",活动揽才越来越成为不少地方招才引智的“拿手戏”。  相似文献   

10.
李彪 《人才瞭望》2014,(1):40-41
考生要想在申论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备考过程中必须尽量抛弃纯功利主义,要夯实基础"接地气"。否则,在片面追求所谓技巧的同时,忽视自身素质的提升,最终结果往往是"年年岁岁‘分’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连续多次考试都没有很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侬"是方言,而且是个极其特殊的方言,这个方言的国学意味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雅言。顾名思义,"侬"表示从事农耕之人,用于人称时既代表"我",亦代表"你",还代表"他",兼顾三个人称。一字多义的情形很多,但兼顾三个人称的汉字仅此一例。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甘肃每年引进外国专家2500多人次,其中每年由引智部门引进专家200多人次;派出培训人员近400人次。聘请国外文教专家数量由30人次增加到440多人次,具有聘请外国文教专家资格的单位由20家增加到107家;累计有100多位外国专家荣获"敦煌奖",有20多位外国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相似文献   

13.
每一个朝代的"王",或曰"皇帝",一开始创基时大都有一点本领或业绩。到了末代的"王"或"皇帝",就成了这样那样的可怜虫。夏桀饿死夏朝的启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他的父亲禹因治水有功,只是被部族推举为带有不固定性的首领,到了启才确立了国号"夏"且有血缘承袭性的王。夏禹的第十四代孙子叫夏桀。  相似文献   

14.
我的局长     
我是幸运的,第一次进"人才市场",就遇上了局长。局长亲自来面试一个聘用的"秘书",也算是破天荒。我很忐忑不安,以为局长要问一些很专业的问题,没想到局长只问你会开车吗?我怎么能不会开车呢?没成为"人才"之前,我在工地上开铲车、吊车、翻斗车,什么车没开过?局长说是那种小车。我说小车不就是出租车嘛!  相似文献   

15.
舒毅 《人才瞭望》2010,(2):104-104
中国古代的八卦、术数,都离不开数字的排列组合与计算。今天,却只剩下对个别数字的崇拜,例如"八"。 把"八"读做"发",这不是普通话的读音,而是岭南某一语系的读音。"八"是符号,"发"是实质,出产西北的"发菜",到了岭南,就不仅因含高蛋白,更因谐音"发财",而格外受到青睐。  相似文献   

16.
一、例题精讲 【例题1】消极完美主义者总是非常仔细地检查任何事情的细枝末节,有时竟达到_______的地步。他们缺少一种适时放弃的智慧,他们所追求的"完美",不是美学意义上的"完美",而是一种非常刻板而教条式的"完美"。  相似文献   

17.
"椿萱",在传统文化中有约定俗成的含义,在特定的场合,椿、萱已经不是两种植物,而是代指父母。这种称呼自有其来源。在《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一段话:"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这极长寿的椿树,就被后人借用为长寿老人的代称。又由于在《论语·季氏》中,有孔子的儿子伯鱼"趋庭而过"接受父亲教诲的记载,后人遂将"椿"和"庭"合起来,将父亲称为"椿庭"。萱就是"萱草",又写作"谖草",萱草的花蕾就是金针菜,又叫黄花或黄花菜。  相似文献   

18.
"贝勒"在满语中写作"beile",在《金史》中被称作"孛堇"或"勃极烈",是部落酋长之意,其复数被称为"贝子"。起初,贝勒是一个拥有实权的官职,地位仅次于"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曾被称为"淑勒贝勒",意为"聪睿的贝勒"。此外,努尔哈赤也用贝勒称其子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强行闯入了我们的意识" 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杰弗里·瓦瑟斯通说,现在世界不怎么说"后冷战时代"了,居然悄悄议论起"后西方时代",议论起中国如何改变世界。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强行闯入了我们的意识。""如果我们想了解世间的万事万物,那么,就必须去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20.
生活开心果     
小果 《人才瞭望》2010,(2):65-65
道歉 一个男人来到"爱心花房",要求给他的妻子送一束花。 他在卡片上写道:"我为昨天晚上的事道歉,你是对的。" "你准备订多少钱的花呢?"女店主问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