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为改变了结构、改造了物质循环和部分改变了能量转化的、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以人为中心的陆生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城市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明显下降和由此引起的城市人类生存危机。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将给地球造成巨大的压力,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取决于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高级形式,是人类和自然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由于人类只重视与自身有关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忽视了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建设,导致城市环境恶化,城市生态功能失调,威胁人类健康与发展.本文站在历史的高度认识城市生态革命的历程,剖析城市生态的结构,把握城市生态演替的动力机制,揭示城市生态革命的实质,以唤起人们对城市生态革命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人类聚居形式。生态城市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理念的建立和对传统工业城市的反思。在此着重从哲学角度论述城市生态化战略的内涵及建立中国特色生态城市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4.
城市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人们各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载体,代表和外显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以城市文化为主题,利用城市文化景观,开展城市文化旅游,构建极富个性特色的城市文化,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地铁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地铁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分析,阐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文化是人类进化到城市生活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生活的空间化表述,是地铁文化的源头,是地铁文化建设的依据;地铁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明建设的延伸和提升;地铁文化会影响城市的布局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试论自然环境与近代江西城市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的产生与发展依赖于一定的自然环境,而作为人类生存方式之一的城市,同样也是一定时间和空间范畴内的实体存在。时间和空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时间突出历史性,空间强调城市外部环境。影响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拟以江西为个案,探讨自然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着眼于城市与人类文化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城市的文化功能,城市可以被定义为人类在一定地理区域中、以雄厚的经济力量为基础而建造的、非农业人口高度密集的文化生产、贮存和传播中心。都市是当代城市的典型形态,理解都市必须联系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三个相关的概念。准确理解都市的特质有利于我们高屋建瓴地把握人类城市的古今演变,有助于我们关注当代世界范围内、特别是迅速发展的中国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我们理解城市的文化传统、个性及当代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8.
虚拟城市就是人类利用虚拟技术构建的最具规模的虚拟现实 ,主要指谓塞博空间和塞博时间中的城市 ,本质上是一种信息化城市。它能为现实城市创造更多的新空间 ,包括新的工业园、科技园、电子产业基地。在虚拟城市中 ,由于电子通信系统的发展 ,使人类日常生活发生许多质的改变。它将推动未来巨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给人类创造更多、更美好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9.
城市地质概念的范畴很广,既包括城市所在区域的地壳浅部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的地质演化历史和变化的趋势及其对城市的影响,又包括城市规划、发展、建设等人类活动与自然规律的协调性。人类活动引发的城市环境地质问题主要表现为:由地下水超量开采引发的地面沉降和人类从事的各类活动引发的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国土资源对城市发展的承载力等。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伴随城市功能的分散,人类活动将再次从城市流向乡村。环境治理应做到城市和城市以外的乡村、山区的协调统一,决不能以乡村的环境破坏为代价来换取城市环境的改善。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必将引发其以外空间的环境地质问题。城市功能的分散化,振兴地方经济是防止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重要措施。平衡和缩小城市与非城市的差距(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是从根本上缓解和治理城市环境地质人为转移问题的上佳途径。  相似文献   

10.
1.城市文化的构成与演进当今代表人类社会最高文明的人口、经济、文化、设施等高度集中并不断运转开放的有机整体——城市,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历史产物,是社会文明的亚系统;它不仅有物质组成的因素,而且还有社会的、文化的、生态的、乃至心理组成的要素。城市文化是由众多复杂的因素结合起来的有机整体。研究城市文化的内涵以及与乡村文化、社区文化、传统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及城市建设文化等等的关系,特别是市民文化对城市发展、社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意义特别巨大。人类是擅长创造城市的动物,人类所有伟大的文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和谐文化建设问题。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而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则以和谐精神为其本质体现。和谐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支柱与智力支持,形成全社会共同的和谐精神。  相似文献   

12.
论环境资源法中人的法律形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无论是近代法治中的经济人还是现代法治中的社会人,囿于其自身的时代实践,对于遏制生态危机,保障人类社会的永续生存和发展都显得力不从心.生态人假设旨在克服经济人与社会人假设本身无法弥补的缺陷,建立一种既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全新的价值判断标准,并以此作为环境资源法人性观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3.
生态保护型和谐社会建设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主体。关注生态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相融,提高自然利用效率,是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选择。论文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主线,从生态安全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入手,在阐述没有生态和谐的社会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的基础上,探讨了构建生态保护型和谐社会的理性思维,提出了建设生态保护型和谐社会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载体,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前提。人与自然和谐可以减少或消除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膨胀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该文从转变思维观念、规范行为习惯,提高公民素质、培养生态人格,合理利用资源、实施生态补偿,健全法律法规、保护资源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五个方面来探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共同目标和不懈追求,生态文明是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新的人类文明,和谐社会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在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峻的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尤其要强调生态和谐,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生态和谐需要环境法治作保障,环境法治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与“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有着本质区别;传统发展伦理观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的灵魂在于人与环境相融、和谐的意识,及在生态法则和道德法则衡平基础上的新的环境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生态法则与道德法则应进行衡平,这种衡平乃环境法价值理念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决策,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生态责任是其重要的责任.针对和谐社会建设中面临的生态问题,从尊重自然规律、强化环境意识、建立和完善政策和法律、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立绿色认证制度、发展生态经济和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等方面阐述了政府的生态责任.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伦理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它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而生态伦理又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保障,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坚持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9.
人的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孕育心理和谐,心理和谐造就和谐社会。人的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基石,人的心理不和谐引发社会不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20.
太极文化是在中国5000多年的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发展起来的,被视为中华民族对人类的第五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它所追求的是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和谐的价值取向。文章着重探讨太极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